历史纵深中的莫高精神多维解读

字号:T|T
2024-02-04 10:17 来源:中国文物报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莫高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弘扬发展,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莫高精神放在宏阔背景与微观叙事之中,能够对其丰富内涵与时代特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抗战精神维度解读莫高精神。敦煌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弘扬事业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第一代敦煌人的拓荒事迹,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情怀和信念都是抗战精神的主要内涵。1943,以常书鸿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毅然放弃相对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远赴敦煌接管莫高窟;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前夕,经历欠薪、裁撤和恢复风波。抗战时期的敦煌文物守护者,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和比较困难的工作条件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大漠、不离不弃的理想信念,践行了文化抗战的使命担当,维系了近代中国首个石窟寺保护管理国家派出机构的正常运转,点燃和保存了敦煌文化传承弘扬的星星之火。可以说,抗战精神孕育了莫高精神的雏形。
图片
 
从工匠精神维度解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的营造,离不开成百上千默默无名的工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参与莫高窟营造的工匠主要有打窟人、石匠、木匠、泥匠、塑匠、画匠六大类,此外还有金银匠、纸匠、玉匠、灰匠、染布匠等辅助工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莫高窟历经多次大规模修缮和加固,参与其事的工程技术人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为莫高窟益寿延年做出了贡献。进入新时代,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并驾齐驱,为敦煌石窟保护利用保驾护航,文物保护精雕细琢、数字展示精益求精,敦煌研究院涌现出了“大国工匠”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敦煌壁画修复技术在第二届国家技能大赛上入选“最受欢迎十大绝技”。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工匠”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奠定了敦煌文化成为世界文明长河中璀璨明珠的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从科学家精神维度解读莫高精神。科学技术在敦煌石窟保护利用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敦煌文物工作者借鉴捷克斯洛伐克专家经验,开始探索莫高窟病害壁画科学修复技术。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应用PS-C加固风化砂岩石雕的研究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莫高窟环境及壁画保护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国家文物局古代壁画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文物保护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先后落户敦煌研究院。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技赋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与敦煌文化传播弘扬,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和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全球范围共享成绩斐然。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一代代敦煌人身上所体现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科学家精神。
图片
 
图片
 
从改革开放精神维度解读莫高精神。1979年,莫高窟成为首批对外开放国家级文化旅游景点,开始向世界讲述敦煌故事,日益成为国家及甘肃省重要的外宣窗口。20世纪90代以来,敦煌研究院与美、英、法、日、澳等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环境治理、防风固沙、游客承载量测定、保护规划编制等领域树立了国际合作典范。进入新时代,敦煌研究院注重院企合作,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紧跟信息技术产业革命步伐,打造“数字敦煌”“云端莫高”,推动古老的敦煌文化在网络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和创造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敦煌研究院注重深化内部改革,按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和管理结构设立模式,推行主要业务部门“大部制”,优化管理层级、提高运行效率。敦煌文化能有今天的辉煌,与一代代敦煌人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密不可分。

图片

从丝路精神维度解读莫高精神。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一直通过敦煌文化的传播积极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敦煌文化展览即在印度、缅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巡展。在全民信仰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敦煌文化使当地观众倍感亲切;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学者认为敦煌壁画艺术形式相较于欧洲中世纪宗教壁画更为开放包容、更接地气,普通观众则建议纺织工业部门负责人借鉴来自古老东方的敦煌艺术元素改进产品设计。可以说,敦煌文化的早期对外交流已经初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雏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敦煌文化在服务国家战略、弘扬丝路精神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敦煌研究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TOP10榜单前五之列,其主办或承办的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文化遗产领域国际论坛增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敦煌文物外展及学术交流活动和敦煌研究院引进的国外优秀文物展览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敦煌文化成为历届敦煌文博会的永恒主题和展论活动重头戏。实践表明,莫高精神亦是丝路精神的生动写照。
 
 
经过80年接续奋斗,在莫高精神的柔性支撑下,敦煌研究院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基本形成了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敦煌研究院及樊锦诗等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贡献奖。从上述五重维度着眼和入手,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与考察莫高精神的形成发展脉络,有助于更好地构建认知和弘扬莫高精神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敦煌研究院“典范”和“高地”高质量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敦煌文化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