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利用原明清宫廷留存的实物及其他辅助展品,力求真实地再现当年皇帝、后妃等历史人物的政务活动、日常生活或历史事件的场景和原貌的展览。
原状陈列展览是故宫博物院最具特色的展览形式之一,已有近百年历史。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曾举办“溥仪出宫时的原状”展,而备受社会瞩目。1928年,将古物陈列所传心殿陈列室,改为仿内廷生活原状陈列。陈设物品有御书房、寝宫各种御用文具、书籍、字画、床柜、宝座等。至此,紫禁城中第一个“宫廷史迹原状陈列展览”就此诞生。1929至1934年,故宫博物院又先后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西六宫等处辟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以保存原皇室居住生活原貌。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址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采用原状陈列展览形式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在特定空间、特定时间,恢复特定地点的政务、文化、生活的场景,营造空间环境,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2002年以来,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在院、部领导的支持下,与20余个院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已完成多处原状陈列展览。原状陈列展览已成为一项毕全院之功而成的一项重点展览项目。
2015年,适逢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之际,寿康宫原状陈列展览历经六年精心筹备,正式面向观众开放。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原状陈列与专题展览相辅相成的形式,同时在原状陈列展览的思路和展陈的方式上又有了新的跨越,具体体现在:一是突出个性化。根据古建内檐中不同的展陈单元,为确保文物安全,设计了相对应的观展路线,以满足观众观赏的需求,增强观众观展中的体验感。二是利用文物+科技实践,使文物知识和关联性变得更具无限性,拓展了展览的深度和广度。数字文物的互联和共融,为文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深度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促进了文物资源与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机融合。数字化融入原状陈列展览,让观众深层次地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背景、价值所在,美在何处。
在之后的数年里,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在面对每次新的原状陈列展览时,总有更多的追求与探索。毓庆宫原状复原工作中,提出原状陈列展览方法论的建设;太上皇宫原状复原工作中,提出建设原状陈列展览资料库的建议。
建立完善原状陈列展览项目整体区域内标准化建设,助力形成标准制定和原状陈列展览质量提升互动支撑。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统一认识,积极与院相关合作部门沟通,利用目前正在进行的奉先殿原状复原、养心殿原状复原等难得机遇,在原状陈列展览项目整体区域内实施标准化制定,促进文物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和原状陈列展览质量提升协同发展。
故宫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其原状陈列展览,在文物保护、研究、宣传上,相互关联,互为表里是协同发展的整体性系统。原状陈列展览涉及面广,从研究的方向看主要涉及:建筑与内檐(偏重建筑史)、陈设与生活(偏重宫廷史)、文献与文物(偏重方法论、艺术史)、展陈与设计(偏重展览形式创新与新科技介入)、工艺与传承(偏重非遗、工艺、宫廷与民间的交流)五个方向。
近年来,故宫原状陈列展览的数量增多,观众对于原状陈列展览的展陈形式关注度逐年升高。但囿于业外人员对这种展览形式的形成过程相对陌生,专门从事原状陈列展览的专业人员数量又十分有限,对原状空间的展陈设计、器物选择、复仿制展品等工作的术语界定、操作规范和执行流程则鲜有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认知上的匮乏,造成展览前期工作过程中沟通不畅。为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故宫最具特色的原状陈列展览中,除加大传播力度,拓展原状陈列展览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的内容外,更注意在工作中朝“标准化+”方向发力。加强术语等基础标准的制定,推动解决基础类标准薄弱问题。助推制定原状陈列展览中的流程、保存、复仿制、空间管理等等标准的制定,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且十分有利于原状陈列展览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物事业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支撑。标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要素,通过标准引领,推动提升原状陈列展览水平。故宫原状陈列展览同文物保护、开放管理、消防安全、博物馆服务、科技创新有着直接联系。涵盖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之中。建立原状陈列展览的标准化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原状陈列是一种偏重于保持历史原状的陈列方式,且多置于古建筑内部,因此展示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等,有别于现代博物馆展厅、展柜内的文物陈列。原状陈列中的文物种类质地复杂,内檐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常年处于一个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多变的环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难以保持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目前,在20世纪筹办的原状陈列展览中,一些文物已出现糟朽、褪色、虫蛀等病害。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原状陈列中的文物,办好原状陈列展览,需从多方入手,构建原状陈列展览的标准化框架,逐步形成面向展览、管理、研究等主次分明,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从理论层面,到温湿度、光照、灰尘、微生物、有害昆虫、防风防汛、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着手标准化制定。
针对博物馆中原状陈列展览的特性,国内一些博物馆正逐步采取以文物复仿制品代替原文物的方式,对原陈列展览进行文物换陈。与此同时,在新开辟的原状陈列展览中,由于一些文物状态已不适应展陈和与日俱增的展览需求,造成文物在原状空间无法被长期使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原状陈列展览,选择采取以文物复仿制品代替原文物的方式进行陈列。针对现状、调查研究、创新引领、制定标准。一是原状陈列展览应“依档而陈”,但又不能受档案的局限。需结合空间环境,针对文物实际状态,科学确定陈设场景。二是文物的复仿制应遵循相关文物保护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目前,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相关专业与部门,从实际工作出发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对所复仿制的文物及采用的工艺做科学分析,先制定院级复仿制规范,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争取得到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可。目前,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以“漆木竹藤制品”为切入点,以“仿制规范”为核心,完成了原状陈列展览中的首个标准化制定,即《原状陈列展览漆木竹藤制品仿制规范》。
王旭东院长经常讲:“文物保护,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标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原状陈列展览漆木竹藤制品仿制规范》的制定,使我们对标准化助推文物事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原状陈列展览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目前,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已将解决基础类标准薄弱问题列入工作重点,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对原状陈列展览中文物复仿制工作术语规范进行标准化制定。
2025年,故宫北院区将形成现代化专题博物馆区域,而以古建筑为主的紫禁城内,预计原状陈列展览的规模会有所增加,制定原状陈列展览标准化系列,则显得更为重要。
原状陈列展览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拟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原状陈列展览的术语、展览陈设的标准化制定;二是对复制品(含仿制品、展览辅助品)规范的标准化制定;三是原状陈列展览属于长期陈设,对开放管理中的文物日常性养护、保存、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四是在故宫文物数字化的成果中,发掘原状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利用,并为其相关应用制定标准化,进而引领智慧博物馆展陈发展;五是原状陈列展览的宣传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制定,等等。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除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还需加强原状陈列展览的科技创新。就传统文化而言,科技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更能方便有效地传承。以科技创新支撑故宫原状陈列展览的发展,制定适用于故宫和广大古建类博物馆的原状陈列展览的标准化管理办法,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联合,深度合作,实现故宫原状陈列展览的历史性跨越。
以文化为核心,以文物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科技为支撑。纵观现今世界博物馆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与展陈的形式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文化创新的体验,观众的参与个性化服务,这些必然对故宫博物院宫廷原状陈列展览提出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