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出书记|故宫博物院工程师如何破译《营造法式》的彩画密码?

字号:T|T
2024-01-31 08:48 来源:藏书报
1925年,在美国宾大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一部大书——宋《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典籍。他如获至宝,敏锐地意识到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很快发现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术与科技的高峰时期,无论建筑结构、装修与装饰以及工程管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营造法式》是北宋晚期皇家敕令编修的一部建筑法典,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由将作监(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的官员李诫编著成书。其目的一是规范官式建筑的形制、工艺,统一建筑风格,保证艺术水准和营造质量;二是编订工程定额,以杜防贪腐浪费。全书正文共34卷,分为:总释(2卷)、制度(文字13卷、图样6卷)、功限(10卷)、料例(3卷)。《营造法式》不仅是打开宋代建筑艺术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和精神的必读之书。清华大学的贾珺教授更将之喻为古建界的顶级武林秘笈——《九阴真经》。由于历代的翻刻传抄,现存各版本《营造法式》的图样早已变形失真, “故宫本”(故宫藏清初影宋钞本的简称)《营造法式》则是这一秘籍现存的最善本,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数十年来一直秘不示人。
梁先生自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就开启了破译天书的漫长之旅,并将图样的整理作为工作的重点。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完成了壕寨、石作与大木作制度的图样的整理绘制。
很多年以后(2021年),我才在清华李路珂老师的讲座中看到梁先生早年手绘的《营造法式》彩画的两幅复原图,虽然只是探索性的草图,数笔寥寥,仍体现出极好的艺术修养与绘图功力(图1、2)。我才知道,对于《营造法式》彩画的真正意义上的复原其实是始自40年代的梁思成先生。
 
图 1

图片

梁先生复原的“方胜合罗”彩画草图(下方为朱启钤先生批注)

图 2

图片

梁先生复原的“海石榴花”彩画草图

01
启蒙
 
我与中国古建筑及《营造法式》彩画的结缘纯属是一个偶然。刚从清华建筑学院毕业后进入学校的设计院,满脑子都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大师,一心想做好现代建筑,对古建筑一无所知更没兴趣。不想数年之后,自己的人生轨迹被两位古建领域的老前辈彻底改变了。
2004年至2008年,我有幸在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恭王府府邸的百年大修工程,糊里糊涂地踏入了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领域。在郭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渐渐竟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因彩画复原设计任务结识了故宫彩画巨匠王仲杰先生(当时王先生已年逾古稀,在家闭门著书,因恭王府力邀才“出山”的,以严厉、率直著称),2006至2008年百余次的登门求教中,在先生的严加训导(王先生最常批评我的话就是:你听懂了吗?)和倾囊传授之下,不仅帮助我完成了彩画的复原设计任务,也为我打开了一双鉴赏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彩画的眼睛。最令我感佩的是,王先生虽是明清彩画的专家,但早年临摹过南唐二陵、泰宁甘露庵、永乐宫等早期建筑彩画,勤于实地调研,视野非常开阔。他每天都要在斗室中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心放在彩画研究上,不停地写、不停地画,自得其乐,如痴人一般(图3)。
 
图 3

图片

向王仲杰先生请教彩画问题

02
教诲
图片
通过恭王府的工程,我成了王先生的忘年交,项目竣工后仍时常去登门拜访,谈论彩画的相关话题。一日偶然注意到先生的书柜里多了一套《营造法式》(上下册),后来在书店遇见,花近300元也买了一套,全书古色古香的,还有许多彩色的宋代彩画图样,非常兴奋。来到王先生家谈及此事,不料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是民国出的陶本《营造法式》,不是北宋的。你看看文字部分就罢了,里面的彩色复原图都是民国彩画匠郭世五画的,他的画有一股乡气的年画味儿,根本没有宋代彩画的感觉!”我顿时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很不爽,但更好奇宋代彩画的原貌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此关注起《营造法式》图样的版本问题来,先后搜集到了《梁思成全集》中的“丁本”、“四库本”和“永乐大典本”的复印件,但一直没有找到最善本“故宫本”《营造法式》。
2009年底清华院接了台湾某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北少林”施工图项目,因是仿唐纯木构的建筑,我当时一窍不通,只能悄悄到隔壁建筑学院去旁听王贵祥老师的法式制度课(后因为太深奥难懂,前后共听了三年,虽然项目最后黄了,倒引起了我对这本天书的兴趣),没想到其中一讲是李路珂老师简介《营造法式》彩画,内容非常新鲜,感到她的研究已非常深入,复原图也比陶本前进了一大步。但没有看到斗栱彩画的复原,心想,也许是难度太大了吧?
2010年的一天,在海淀图书城逛中国书店时,突然发现了柜台里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出版社的前身)新出的一套线装“故宫本”《营造法式》,当时真是狂喜!当即狠心花1600元买下一套(好贵啊!),回来发现里边的图样比其他的版本强出太多!于是赶紧又买了一套,给王先生送去。他虽是老故宫人,却也第一次见到故宫本(秘笈就是神秘,让人不能轻易看到),非常激动。他说:“《营造法式》的研究就像破译密码,彩画作制度是其中最难的部分,因为图样变形失真,文字标注线指向不明,加上现存的实例又太少了。关于宋代彩画已经有好几所高校的研究生尝试复原过,开了一个好头,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你有国画基础,应该超过前人,更加接近北宋的原貌,我来指导你。千万不能有功利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终会有所收获。”
学术研究有如“打怪闯关”一般,没有捷径可走。
第一是文字关。我先把整部《营造法式》都录入电脑标明句读,到了彩画作部分则是与王先生共同讨论标点和注释。他提前在陶本上用红笔标点批注,每周末下午和我讨论一次,一般都是四个小时,直到大屋响起新闻联播的音乐才起身告辞。
第二是大木关。因为彩画是画在大木构件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对唐宋时期的大木制度有一个精准的理解。斗栱更是大木作的技术难点,为此又旁听了好几年清华刘畅老师的课,为彩画复原打牢了基础。
第三是修养关。由于彩画的艺术特质,复原研究极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罗列材料容易,消化吸收、提炼神髓难。要在“找感觉”上多下功夫,一方面亲身调研、复原现存唐宋时期的彩画,另一方面广泛鉴赏、临摹与《营造法式》彩画相关的各类艺术图像,感悟唐宋艺术的精神气息。因为彩画属于装饰艺术,与绘画、书法、音乐一样,更偏重于人们内心世界的主观经验和感受。每次拜访,王先生总会以一二处他亲自考察过早期彩画的实例向我说明其艺术特质和规律。比如,宋代的如意头纹样比较“钝”,而晚期的则显得“锐”(图4)。又如,中国彩画的色彩具有模糊性、经验性和随宜性,活的色彩有生气、有灵气、有清气等(图5)。
图 4

 

图片

苏州罗汉院北宋大殿石柱上的如意头雕饰

图 5

图片

莫高窟196窟晚唐海石榴花复原(作者自绘)

记得我在2012年就复原了一批《营造法式》彩画,王先生毫不留情地批评:“死死板板的,彩画又不是机械制图,要注意线条的神韵。”并找出在南唐二陵临摹的流云彩画线稿给我示范(图6)。通过多年的练习后,我才对线条的驾驭得心应手(图7)。有一次我问,北宋海石榴花太灵活多变了,为什么一直画不像?王先生只回答了四个字:“投入不够!”没办法,只能反复修改,一版又一版。前些年,我终于复原出最新一版的海石榴花的栱眼壁,自己还算满意(图8)。王先生仔细端详后说:“感觉对,及格了!”每次有新的复原图,我总会多打印一套,送给王先生。他说,从你的第一张图我就保存下来了,已经攒了厚厚的一袋。

图 6

图片

王先生上世纪50年代临摹的南唐二陵云纹

图 7

图片

登封中岳庙北宋碑侧海石榴花线描(作者自绘)

 
图 8

 

图片

五彩装海石榴花栱眼壁彩画复原(作者自绘)

03
考察趣事
图片
彩画实地考察为了搜集一手的基础资料,多半过程都像谍战剧,需要与管理者“斗智斗勇”。否则,就不能拍照甚至连看都不让看。记得为了更好地复原彩画中的纹样造型,2012年专程去河南巩义北宋皇陵考察(图9、10)。除永昭陵(宋仁宗之陵)等个别皇陵经修整对外开放外,绝大部分宋陵都孤寂地淹没在当地农民的庄稼地里,沧海桑田,国宝的境遇若此,令人感慨!第一次零距离地欣赏到北宋皇家的线刻,心情极为激动。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许多纹样早已涣漫不清,但保存较好的海石榴花、游龙、飞凤等图案栩栩如生,散发着大宋的神采。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中的许多装饰纹样都能在这里找到原真的形象!到了永熙陵(宋太宗之陵)的皇后陵,我们(我每次考察都是和夫人一起)刚走出路口,管理者就从小屋子里冲了出来,严禁照相并赶我们走。没有看到《北宋皇陵》收录的神道望柱上的凤凰纹线刻原物很是遗憾。为此我们在巩义多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又坐公交车来了一趟。终于看到那只在海石榴花丛中飞舞的凤凰,造型俊逸华美,线条繁而不乱,每一根线都一丝不苟、富含张力,堪称神作。这次还意外地看到了埋没在杂草中的永熙陵上马石,侧面的神羊仍保存得非常完好。
图 9

图片

作者考察北宋皇陵

图 10

图片

宋皇陵线刻纹研习草图

后来又去登封少林寺考察北宋的初祖庵,好不容易爬到半山,大殿石柱上的浮雕太震撼了!却见庵门上贴着四个大字“拍照罚款”!室外也不让拍照,室内更不能拍。门口还蹲坐着一个看手机的小尼姑,态度相当强硬(图11)。我问,为什么不让拍?她说,你拍有什么用?我说搞研究。她说,就凭你能研究出个啥?现代人都糙了,仿都仿不像的。此话听着颇为刺耳,却也如当头的棒喝,让人记忆深刻——警示我欲体察古人艺术之高妙,非沉下心来,下苦功去细细体悟不可。观摩石柱上的雕刻,刀法有北方匠师的粗放却神采飞扬,题材为枝条卷成的各类花卉,间杂化生童子、迦陵频伽及飞凤之类,天真烂漫、灵动潇洒,醇和婉丽中又透着古拙之气,与《营造法式》中的装饰题材非常接近。虽是北宋无名的匠师,却将深挚的情感与伟大的能量注入一锤一凿之间,赋予顽石生命和灵魂——这些绝美的雕饰至今仍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辉!

图 11

图片

初祖庵的尼姑与“拍照罚款”标语

04
期望
图片
2013年,我从清华设计院调入故宫古建部工作,终于可与古建筑朝夕相处。尤其又进入到乾隆花园项目组,接触到清中期顶级的内檐装修和装饰,令我大开眼界,对中国古代匠师在装饰技艺上的认识有了飞跃。故宫的节奏较建筑设计院缓慢了许多,领导也宽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些研究工作。或许是我天生愚笨,从2010年起到2022年,花了12年多的时间,几经修改才勉强复原出《营造法式》的大部分彩画,但仍有一些图样因功力不济至今难以下手。近些年,我去拜访王先生,他毫不客气地屡次提醒我,既然都来了故宫,还是要多做些明清官式建筑的研究,这才是分内的事!《营造法式》彩画的研究应该放一放了,我始终未多加解释。去年底总算告一段落,松了一口气。年初我与王先生通电话,说做事总要有始有终的,再说故宫本《营造法式》本身就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古籍珍本,如果连故宫古建部的人都不去认真研究那怎么行呢?他沉默了片刻,说,我尊重你的选择,好好干吧!把梁先生没来得及复原的图接着画下去!今年岁末,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书《中国古代建筑纹样:〈营造法式〉彩画复原图典》,算是多年来彩画研习的一个初步总结。可惜王先生已驾鹤仙去,看不到这本书了。睹书思人,每当翻看这本书,先生的殷切教诲便历历在目——仿佛一切都在昨天。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