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热”“研学热”成为网络热点词汇,各博物馆围绕馆校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山东博物馆馆校合作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方法还是效果,均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馆校共育新路径。
所谓价值认同是馆校双方对于馆校合作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看法、评价和取舍。馆校双方能够相互熟悉和理解,包括对于对方的属性、目的、特点和关系的理解等。这是馆校合作的基础,也是馆校合作双方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据山东博物馆所在的济南市的《二〇二二学年济南市教育统计公报》显示,济南市学校总数为3194所,在校生1689733人,教职工144833人(不含省属、部属高校)。山东博物馆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馆校合作达到普及性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区域示范,就显得尤为必要。经过广泛接触和了解,山东博物馆与山东历城区历城教育系统共同达成了区域示范的合作意向。历城教育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校距离山东博物馆比较近,可进入性较强;二是学校类型完备,既有部属院校山东大学,又有市属高校济南职业学院;既有乡村(山村)学校,又有城市学校;三是其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进。
馆校一体就是以馆校合作中的项目为共同主导,协商推进,服务对象既包括学生、老师,也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目标是馆校协同并进。
山东博物馆与济南稼轩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采取的是馆校共同组建课程组,开发先期交互培训,即学校的老师走进山东博物馆进行博物馆知识的系统培训,山东博物馆教育人员走进学校参加小学教研活动;培训结束后,双方共同商定校本课程主题、内容及上课形式,共同备课,联合上课。2021年10月“知书”系列课程开始实施,为济南稼轩小学380名小学生带去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活动。在“知书”系列课程示范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文物墨影、纸上春秋”——馆藏书法文物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济南、济宁、泰安、临沂、菏泽等地市的50余所中小学。同时,向参与学校征集书法作品,并于当年年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文物墨影、纸上春秋”作品展示活动。
与济南职业学院共同开设学校公共选修课,济南职业学院聘请山东博物馆教育人员为“客座教师”,课程以专题形式在学校讲授,为期一个学期。在此期间,山东博物馆志愿者以讲座接力形式,为学院学生和教职工作了题为《一眼千年话宝藏》的人文学术讲座。讲座采用线上方式进行,通过腾讯会议和学校官方抖音号进行同步直播。
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还将展览送进校园,助推学校博物馆建设。例如将“暗夜精灵——荧光矿物展”送进历城二中,作为历城二中科技馆的临时展览之一,成为学校师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博物馆文物“搬”进韶光小学,打造博物馆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常态化、特色化与多样化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博物馆研学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实现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特色共创。
双师构建就是馆校合作双方的项目团队成员身份互认、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共同成长。参加馆校合作项目的博物馆教育人员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或者具有学校从业经验;学校的老师要熟悉博物馆文化。
熟悉博物馆文化,认同博物馆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学校老师在经过山东博物馆系统培训后,成为山东博物馆志愿者,山东博物馆规定教师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时长。成绩突出的老师受邀成为山东博物馆之友。目前,山东博物馆已经拥有教师志愿者近千人,他们在完成馆内面向公众志愿服务的同时,有的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进山东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的老师将博物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市级或者省级教学示范课,有的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共同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志愿者,成为山东博物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更好地推动双师构建,山东博物馆在馆校合作中,开展双聘教师活动,既馆校双方共同聘请一位教育人士担任馆校合作双聘教师,同时服务于博物馆和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不仅可以从学校获得最新教学动态和教研进展,学校也能够获得博物馆的展陈动态和资源支持,最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馆校合作项目团队既是一个工作团队,又是一个科研团队,也是一个培训团队。馆校双方共享培训资源,共同申请相关课题。近年来,馆校双方合作申报各类课题十余项,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服务研究、研学课程开发研究、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等。合作校方教师先后参加山东博物馆齐鲁文博大讲堂、文物鉴定鉴赏培训班、博物馆研学创新与发展培训班等内训会议,山东博物馆也先后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教研培训班,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
经过双师构建活动锻炼,馆校双方的人才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山东博物馆宣教队伍的质量也得到一定提升,先后获得“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推介“十佳优秀讲解员”、“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等荣誉。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根据自身优势资源,结合不同的学校的文化特色、师资优势相继建立“教师志愿者”“陶于河滨”“美哉华服”“带着家乡文物上大学”“美丽山东”等馆校合作项目,最终建立了以“教师带动学校,学生带动班级”的馆校互动机制,并且动态建立学生档案,开展跟踪服务。
“美丽山东——山东省青少年人文素养实践大赛”是山东博物馆依托多年的馆校合作工作经验,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博物馆资源和馆校合作资源优势推出的青少年活动,是经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17项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的白名单赛事活动之一。活动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在该主题下由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最终形成一个小型展览或者表演。这是馆校合作规模化项目式驱动的又一尝试,山东博物馆邀请济南市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作为特别指导单位,全过程为馆校双方互相支持。截至目前,济南十区两县均有中小学校参与,多数学校将本次大赛与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劳动课程等课程相结合。
立足优势资源项目驱动,可以发挥馆校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开发一些具有示范性强的博物馆教育项目或者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例如:先后获得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和全国博物馆研学最佳线路的“中国服饰文化之冠帽”系列智慧社教研学课程和“陶于河滨”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以及“家风家教邹鲁行”项目等,就是馆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开发完善实施的。这些原来零散独立的活动,经策划、实施、评估、教辅材料以及活动组成,重构成体系化课程,在课程开展成熟之后,又将课程提升改造成“博物馆移动学习包”,让课程在馆校之间自由切换,打通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围墙”,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教学教案,让课堂更加多彩。
馆校合作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博物馆和学校的双向奔赴。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中,博物馆明确在合作关系中的定位,突出自身实物性教学和社会化参与的特性,推动博物馆资源社会化开发、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形成一校合作、百校受益的馆校合作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