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祈雪活动

字号:T|T
2024-01-28 09:28 来源:皇史宬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社会祭祀与军政是国家头等大事,关乎文明传承和国家存续。农耕社会靠天吃饭,随之衍生出诸多与气象相关的祈祝活动。春秋时期祈雨的“雩祭”成为官方祭祀常典,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冬季的祈雪活动。

烘炉观雪图

图片

历史源流
 
据考证,祈雪活动作为官方祭祀活动,最早见于宋代。《宋史》《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国家层面的祈雪活动达90次。宋代祈雪的主祀人多为辅臣,皇帝甚少亲自参与,祈雪地点多为京畿寺观等处。
至明代,祈雪归属于雩祀,颇受重视。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诣南郊祠皇天后土,遂躬祠山川神祇于山川坛。次日,祠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设,驰道不除,皆不设奏乐。后建崇雩坛,始定雩祀之仪。”可见,祈雪礼仪规格很高,由皇帝主祀并拟祝文,并开始有固定的祭坛。

《大明会典》关于祈雪的记载

图片

由简而繁
 
清代的祈雪活动,在地方由地方官组织进行,在中央则属礼部祠祭清吏司执掌。康熙、雍正两朝会典有祈祷雨雪的专篇记载,凡祈雪依照定例,由礼部题请并交于顺天府遵旨办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冬季干旱日久,康熙帝下旨于大兴、宛平两县真武庙设立祭坛,令僧道祈祷3日。康熙二十一年,派遣礼部堂官1名,与顺天府官员一同熏坛祈雪。可见清前期,祈雪活动由皇帝下旨,派遣官员进行,仪制尚不隆重繁琐。

《康熙朝大清会典》关于祈雪的记载

图片

 乾隆朝改常雩为大祀,清会典关于雩祭礼仪后添加了“若雨潦祈晴,冬旱祈雪,礼亦如之”的按语,说明祈雪的程序和礼仪也与祈雨类似,盛大而隆重。从《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对于大祀礼仪的规定可一窥祈雪祀典的盛况:
先设祭坛,各神位前依制陈设祭器、祭品。
祭祀前一日,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坛下,分左右悬挂。
祭祀当日,日出前四刻,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前引仪仗,陪官紧随其后,不陪祀王以下各官则朝服跪送。众人行至祭坛,皇帝先降辇入坛,陪祀诸官随之按顺序就位。此时,典仪官唱赞奏乐迎神,礼乐结束,奏升坛。赞引官引导皇帝到神位前上香三柱,再奉三瓣香,到列圣配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随行百官皆行礼。
具体行礼分为六个阶段:
初献,奏茂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玉帛官跪奠玉帛,司爵官跪献爵,司祝官读祝文,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
亚献,奏育平之章,舞羽签之舞,司爵官献爵,礼仪如初献;
终献,奏敦平之章,舞羽签之舞,升坛上香、奠帛、献爵、行礼,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
撤馔,奏博平之章,礼部堂官一跪三叩头,捧方珪退;
送神,奏乐平之章,行三跪九拜礼;
望燎,奏征平之章。
礼成后皇帝回宫。如常雩未应,则会祈祝于天神、地祇、太岁三坛;如七日后仍未下雪,则祈福于社稷坛。
不仅如此,当旱灾严重时,清代统治者还为了消弭天灾而采取施行“德政”的政治举措,祈雪活动与消除冤狱等都互相关联。如咸丰六年十二月,时至隆冬仍只下过一场小雪,咸丰帝忧心农事,不仅亲自主持祈雪,还举行三坛祈雪祀典,更要求刑部及顺天府清理京师庶狱,平反冤案,以体现祈雪的虔诚与重视。
次数增多
 
嘉庆朝之后档案中关于冬季祈雪的记述逐渐增多,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可以看出,祈雪祭典在每年隆冬,即农历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举行,祭坛设于大高殿 ,开坛7日,皇帝亲自前往拈香祷祝,此为“常祀”,已成定制。
根据祈雪的“效果”,后续还有相关举措。如降雪丰沛,在坛的执事大臣还会得到恩赏。如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皇帝于祭坛斋宿之日,“六花飘洒……积厚三寸有余,于农田大有裨益”,皇帝大喜,恩赏所有在坛执事官员“记录两次”,其他侍从人员也有钱粮赏赐。

为祈雪特沛所有在坛执事大臣各官俱着加恩赏给纪录事上谕

图片

 
如果祈雪没有收效,还会“再行祈雪”,甚至举行“三坛祈雪祀典”以显挚诚。如光绪元年(1875年)冬季,记载有3次祈雪活动:第一次是光绪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皇帝尚幼,由恭亲王等到大高殿代为拈香祷祝,时应宫、昭显庙、宣仁庙、凝合庙也分派王公贝勒前往,但此次祭祀活动效果不佳,数日之后仍未有降雪。于是十一月三十日,上述人等再次开坛代皇帝祈祷,可惜仍未收效。于是就有了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三次开坛祈雪,除在大高殿祈祝外,还在天神、地祇、太岁三坛分别设祭坛,行“三坛祈雪祀典”,分派亲王阿哥叩祷。 
 为举行三坛祈雪祀典著派礼亲王世铎等恭祀天神坛等处事
图片
图片
 
 
第三次祈雪是否收效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气象变化也不会真的受祈祝活动影响,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祈雪与祈雨类似,也有“常雩”与“大雩”之分,还会适时增加祈祝频次。
水是农业的命脉,影响农作物收成和百姓生计,更事关统治稳定。清朝统治者寄希望于祈祷神明求获瑞雪,虽不甚科学,但不失为古代体现仁德、安抚民心的施政方式。

 雪景行乐图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