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枢纽和公共服务场所,具有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功能。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展示和传播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影响力,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顺应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战略,并与城市“夜经济”相结合,建设了一大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夜游”作为近年文化和旅游范畴的创新形式,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展陈内容、增加互动体验等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进行文化消费。
2021年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博物馆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同行业或跨界合作,开发和白天不同的丰富夜游活动,如夜展、夜宿、夜食等。“夜间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日益成为衡量城市经济福祉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 · 国内“博物馆夜游”溯源
博物馆夜游的火爆并非一蹴而就。2000年9月26日,南京市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夜瞻园”延长开放至晚上8点半,这是我国较早举办的一个博物馆常态化“夜游”项目。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夜游活动逐渐流行。在2016年,西安市钟楼博物馆就于旺季夜间延时开放;到了2019年,已有数十家博物馆相继宣布在特定节日夜间开放,这一年也被称为“博物馆夜间开放元年”。
(图片:我国部分博物馆夜间开放时间|来源:文保圈)
今年夏天,随着高温节节攀升,“夜游”一词的热度也在各社交平台上居高不下。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关于“夜游”“夜市”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相较去年增长了近80%,而在繁多的城市夜游项目中,“博物馆夜游”是这个夏天的热门也是最独特一个去处。打开小红书,单搜索“夜游博物馆”,已有三万多条的相关笔记,包揽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容丰富且好评居多。
目前,学界对夜间概念没有统一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噪音污染防治法》指出,“夜间”指晚22点至第二日凌晨6点;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表示,夜间旅游定义为游客利用晚6点后闲暇时间在目的地进行的体验活动;也有学者将博物馆夜间开放定义为:博物馆从17:00到次日8:00间向公众开放的夜间运营模式。但“夜间开放”四个字对博物馆而言,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晚点闭馆”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给博物馆带来巨大客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方位的挑战。
二 · “博物馆夜游”沉浸营造案例
(一)上海市“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
今年7月初,上海市文旅局组织市内重点博物馆于暑期夜间开展“博物馆奇妙夜”,随后多家博物馆响应。上海市博物馆接连推出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馆藏宋元古籍展、金石传拓技艺三大特展,还开放了历史漫谈讲座。世博会博物馆在藏品上不具优势,所以从视觉层面和互动体验下功夫,策划举办“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展,通过迷幻的灯光与夜景相呼应,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并提供亲子手工课与艺术品鉴活动。
(图片:“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展|来源:乐游上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则融合了上述两者的活动特点,在举办特展“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的同时,为游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夜间服务,主打亲子方向,服务内容包括导览、游戏、手作、光影剧欣赏等。
(图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特展丨来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2023年最后一天,上海博物馆还举办了“对话达·芬奇——迎新奇妙夜”活动。活动对“对话达·芬奇”特展中的艺术巨匠以及名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经典再现,如达·芬奇与“头发飘逸的女子”,唐寅与《秋风纨扇图》中的仕女等,悉数由工作人员扮演亮相。参观者可以变装出席奇妙夜 ,身着传统汉服或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服装参加活动的观众可以领取精美文创礼品。此外,活动中还可以参与名作临摹和新年音乐会,皆有专属礼物赠送。
(图片: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活动丨来源:上海博物馆)
(二)特色主题沉浸式夜游
在珠三角一带,博物馆夜游似乎习惯和近年愈发流行的“汉服热”相结合,像泉州市博物馆围绕闽南生活和宋朝文化举办夜游活动,工作人员和游客皆穿宋制汉服,利用衣着达成“沉浸式体验”古代游戏。珠海市博物馆选择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将戏剧和游览二者融合,工作人员亦是穿上汉服引导游客进行活动体验,游客可近距离感受“水上婚嫁、三灶鹤舞、装泥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图片:泉州市博物馆的剪纸文化体验活动丨来源:泉州市博物馆公众号)
而在天津,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则推出了历史主题的实景沉浸式体验——《少年强》。在梁启超纪念馆内,通过实景以及沉浸式演绎的方式,再现梁启超先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将重要的历史瞬间放大化,打破常规的观看方式,让观众真正的融入其中,变成故事中的一员,切身体会梁启超先生一生的动荡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该沉浸式体验剧情共分为六幕,分别是:迎客、上书、种子、家书、时务报、对话,充分利用戏剧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打破天津梁启超故居的“时间环境”限制,充分展现和再现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重点历史事件对“旧中国”甚至“新中国”的深远影响。通过实景的展现、强有力的情节演绎带动观众走进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
(图片: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实景沉浸式体验——《少年强》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博物馆夜宿“兴起
除了特色活动和延时开放,从今年年初开始,另一博物馆夜游新形式在国内逐渐推广开来——夜宿。在博物馆夜宿,与文物共眠,对国内游客来说是更为新奇的体验,但鉴于场地特殊和成本开销,博物馆夜宿活动通常需要支付一定费用。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夜宿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自然科学类、历史文化类以及艺术与手工艺类,但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主题。
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夜宿项目,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往往是以某一具体的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题。国家自然博物馆从2009年就开始举办暑期博物馆夜游活动,每年都会开展“博物馆之夜”,每个开馆日晚间18时至21时都为公众开放。并且在每周五、六推出“生命演化探索之夜”为主题的夜宿活动,只针对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场仅限30个家庭,包括展厅学习、自主探索、4D实景故事体验、科普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极具趣味性的教育活动。
(图片:国家自然博物馆夜游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遇见未来演说家”夜宿博物馆活动中,中国园林博物馆依托馆内园林资源及展陈空间,于每周三开展夜宿博物馆暑期研学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孩子们穿着汉服参与其中,扮演知名历史人物,运用自身搜集到的人物线索与所学知识,呈现以“曲水流觞”为背景的故事短剧,沉浸式感受古代文人的风趣雅致。
除了国家级博物馆,一些文博大省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推出了夜宿博物馆服务。比如洛阳是首个将博物馆夜宿和剧本杀结合的城市。作为13朝古都,洛阳有着102家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国内剧本杀行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在创建“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的号召下,博物馆夜宿和剧本杀两个元素一拍即合。
目前,洛阳已有4家博物馆将夜宿与剧本杀作为特色夜间活动,两天一晚的夜游项目包含住宿、饮食、讲座、玩乐等内容在内,售价1688元,反响热烈。
(图片:洛阳《博物馆奇妙夜·运河谜踪》丨来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在浙江省,浙江自然博物院和宁波市博物院也根据馆内特展,先后开设夜宿。有别于洛阳市博物馆以青年人为夜宿受众,这两家博物馆将夜宿的受众放在了亲子方向,售价相较“夜宿+剧本杀”形式也更低。除了在博物馆内教小朋友们搭帐篷,收费598元的项目还包含手作活动和各项闯关游戏。从各平台的游客反馈来看,大多数游客都对夜宿这一形式评价较高,夜宿刚刚开放时,每一场基本刚上线即约满。据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反馈说,“很多小朋友和家长第一次来体验后,还想来第二、第三次。”
三 · “博物馆夜游”沉浸营造模式分析
面对日益高涨的参观热情,博物馆若想夜间开放,就不能止步于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简单延伸,而是融入市场,成为城市夜经济的一部分。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博物馆正在努力的方向。
“仅仅是延时开放,付出的成本自然低,但游客来参观就没有新的体验和收获。和夜场活动关联最大的其实是社会的夜经济,游客有了购买文化产品的欲望,才能证明我们策划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我们想把博物馆从‘一切免费’的现状向走向市场做一些探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于暑期围绕“江海撷珍——长江口两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开设了一系列收费夜场活动,并将其命名为“水下考古主题之夜”。考虑到暑期游客主要以亲子为主,夜场提供了儿童版的语音讲解,并为展览专门开发了新款饮料“深蓝”、“海风”,以及文创冰激凌;同时,馆长表示,希望将上海夜景景观和博物馆层面进行一个嫁接,从而打破原本封闭的展览体验空间:在本次夜场活动中,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外部空间,在原本空旷的庭院设立活动相关的大型kt板和水晶球装置,摆放躺椅、帐篷等露天野营设施,到了傍晚,挂在帐篷上的一串串小夜灯点亮闪烁,在精心布置的外场,观众可以体验弄堂游戏、光影木偶剧、手作挑战赛等亲子互动项目,在欣赏上海夜景的同时感受海派文化。上述种种,用馆长的话来说,都是意在让游客感受到“博物馆为他们专门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
(图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露营地搭建|来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这种以游客为主的服务模式无法由博物馆本身独立支撑,需要借助第三方联合策划行动。周群华称,举办这些互动性的展览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资源,“博物馆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完全靠自己来解决全通道、全逻辑、全市场、全要素的工作是不现实的,还是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外部的市场资源。”
类似的策划内容通常由博物馆发起,随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在第三方的合作渠道中广泛征询,寻求让想法市场化落地的方法。这期间和第三方磨合的过程,也正是博物馆向市场融合的过程。
四 · “博物馆夜游”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供给问题
1.夜间开放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支撑。博物馆常态化夜间开放,预示着人力服务投入力度增强。不仅是场馆内工作人员,还有安保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此外,馆方为开展额外的夜游活动、设施管理、游客服务也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员。
2.相关人才短缺。博物馆夜游活动在夜晚举行,需要管理性人才在夜间进行工作,这对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都有极高要求。博物馆人才队伍中管理人才十分稀缺,无法满足活动开展需求。此外,拥有夜间活动策划能力且具有创新创意思想的人才极为缺乏。
(图片: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夜游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游客安全保障
夜游活动中观众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夜间安全防范措施需严密部署。博物馆须确保夜间道路规划的合理性及馆内外灯光照明亮度与强度设置的适宜性。此外,还应考虑夜间安全提示标志是否完善及如果出现电源故障、火灾等意外时的应急处理等问题。
(三)文物保护压力加大
一是夜间更容易出现文物损坏、盗窃等事故。在夜间,文物被人为无意或故意损坏等恶劣问题发生概率要高于白天。二是文物在灯光下暴露时间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延长,等同于文物展陈时间延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内部需增加照明设备以便观众观赏,在较长光照时长和不稳定展陈环境下,文物受到的影响不可估量。
(四)运营资金短缺
1.运营资金预算少:目前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的资金获取途径较少,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极少部分为民间组织或个人捐款,大部分博物馆运营资金匮乏,没有夜间开放的专门预算。
2.运营成本高:白天与黑夜都对外开放会提高运营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博物馆的资金压力。一是人力成本增加。二是其他成本增加。夜间开放所需的额外开支增加,如藏品管理、设施维护、水电等费用、夜间工作人员工资未纳入年经费计划中,所以博物馆要额外划拨资金充当夜间开放费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金压力。
(五)夜游创新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夜间活动较为单一,通常仅增加夜间开放场次或将白天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移至夜晚进行,开展的活动仅局限于时间概念层面,并未表现出夜间活动特色,无法凭借夜游的特殊性将游客从“偶然观众”转化为“经常观众”。其余博物馆开展的夜游活动大同小异,大多以展览延时、文化表演、灯光秀等方式为主,难以满足公众对博物馆夜间开放“沉浸式”“有特色”等的期待。
(图片:国家自然博物馆之夜丨|来源:网络公开)
五 · “博物馆夜游”营造建议
(一)优化管理机制
博物馆需要优化管理机制,确保夜游活动顺利进行。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完成夜游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同时,需要制定完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在夜游结束后进行监督和反馈,包括对活动的总结、对公众的反馈意见收集等,有助于发现夜游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良
(二)增加人力供给
博物馆可与当地社区合作,招募社区志愿者。选择学生、退休人员等,有利于向游客展示当地社区文化;或与学校合作,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招募学生志愿者以便提供新鲜视角。馆方可招募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创新和完善绩效奖励机制。此外,可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人员,吸引更多有热情和责任心的人士参与夜游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服务,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立合作网络
博物馆可与相关机构、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夜游活动的发展。例如,与旅游机构合作,推出博物馆夜游产品,帮助博物馆扩大客源,增加参观量。同时,旅游机构也可通过与博物馆合作,丰富其旅游产品线,吸引更多游客;与文化机构合作,如美术馆、音乐厅等,共同举办夜游活动。还可通过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夜游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夜游活动、开展教育讲座等,帮助博物馆扩大影响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四)提供多元服务
博物馆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如文化讲座、艺术品制作、夜间电影放映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还可与当地的餐厅、咖啡馆等合作,为游客提供美食和休闲服务。引入创意展示方式,设计一系列创意故事活动和创意展览等。引入文艺工坊模式,博物馆可以提供各种文艺工坊活动,如手工艺、绘画、音乐、戏剧等,让市民在夜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编者后记
在文旅深度融合、博物馆改革、“夜经济”发展等背景下,多地博物馆夜间开放。对观众而言,夜游博物馆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给观众带来不同体验,可满足当代观众新鲜猎奇的游览需求。夜间博物馆作为创新型文旅消费空间,可参与本地“夜经济”生产,发挥带动周边服务型产业消费的辐射作用。同时,博物馆夜游的热潮为公共文化设施夜间开放的趋势开了个好头,但想要真正走向夜间常态化开放,国内的博物馆还需更长时间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教授认为,“博物馆夜游”是文博场景与旅游、演艺、商业等多业态跨界融合的“破圈”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陈的模式与边界,通过展览动线、故事动线、表演动线、行进动线的多元交叉设计,增强感官体验,直击观者心灵。不断升级的沉浸式体验解锁了文博机构的观展新方式,令展馆昼与夜各具精彩。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公众对美术馆、博物馆空间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场馆拓展“博物馆+”“美术馆+”的体验边界,塑造沉浸式文化场景,提升可逛性,拉近文博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并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体验带来更多惊喜。运用数字科技赋能文博场馆的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创研发、多元展演设计以及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博文旅文创的融合创生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