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路的西式炮台,张之洞主持修建了几台?
字号:T|T
2024-01-24 09:28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光绪以来,海防重整,各地大量引进洋炮,一批西式炮台相继建立。
沙路炮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沙亭村北约坊的马腰岗和兵岗上的数座炮台组成。北与黄埔、长洲岛隔江相望,扼守珠江水道。2019年,沙路炮台旧址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广州市文物局组织,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2016年对沙路炮台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调查勘探发现的遗迹进行了清理发掘。
在清理马腰岗2号建筑西侧踏步上的倒塌堆积至底部时发现一块残破花岗岩,上有刻字。其上文字皆为阴刻,刻画规整、清晰,但残损严重,完整的字较少。按照字体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右侧字体较大,仅“院”字完整,左侧字体较小,仅“督”“铿”两字完整。该石块出土于炮台建筑的倒塌堆积内,其具体功用、跟炮台的关系都没有更多信息。但在粤海防御范围内,周边大量炮台的门楼上有石刻匾额,应有沙路炮台出土该方石刻的相关线索。
沙角炮台门楼上有石匾额,中刻“沙角”,左刻题记“沙角旧台久圮,甲申冬,兵部尚书彭,粤都部堂张,筹办海防,以此为粤省第一重门户,饬修复庆,董其事工竣,以志诸石云,统领庆军提督、军门娄云庆跋,末将任英俊监修”。右刻 “光绪乙酉秋月立”。
大角炮台中振定台门楼上嵌石额,刻“振定台”三字,上款刻“钦差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督广东防务彭,兵部尚书两广总督部堂张,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倪,调任湖南布政使广东布政使龚易图,统领湘军振字营前署湖南提督王永章建立”,下款刻“光绪乙丑夏月榖旦”。
振威台门楼上亦横镶一方石额,刻“振威台”,上款刻“钦差太子少保督办广东防务兵部尚书一等轻车都尉彭,兵部尚书两广总督部堂张,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倪,统领湘军振字营前署湖南提督王永章建立,管带振字左营记名总兵樊本德监修”。下款刻“光绪十一年乙酉春月”。
除大角、沙角二台外,一批这时期新建的炮台门楼上都嵌有类似石额,中间题炮位名称,上款刻修建炮台的相关人员,下款刻时间,排版略有差异,且存在不同时期的修缮,但总体风格大略一致。以此推测沙路炮台出土石刻也应题刻类似内容,非常可惜石刻残损严重,众多信息佚失。
现从仅存的几个字,参考其他门额,推测该方石刻左侧“堂”对应“总督部堂”“院”对应“巡抚部院”。右侧应为“提督”,为具体监修、建立者。那么他们分别是谁?
黄利平先生曾在《广州现存清代炮台的修建》一文中考证过虎门上横档炮台的东台、大角炮台中的振威、振定台门楼匾额内容,其上皆有“两广总督部堂张”落款,黄先生认为,上横档的东台门楼匾额落款“光绪十年”,此处“两广总督”应是张树声;而大角振威、振定台门楼匾额落款“光绪十一年”,这里的“两广总督”应为张之洞。张之洞于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日接两广总督大印,而光绪十年已建成的炮台上的署名理应是在其之前就任的张树声。
光绪九年(1883)张树声在《察看粤东海防情形折》中说:“臣前在天津见前署督臣曾国荃抄咨六月十一日会奏密地预筹海防疏,备陈虎门之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等处,黄埔长洲之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等处均须增筑炮台……迨入粤境,行经虎门,见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均寂如也。过长洲黄埔,见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亦寂如也。地方文武来迎,询以各处修筑炮台事,则茫无以应。”
大角山炮台“振威台”门楼及石额 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 (广州市南沙区文物管理所) 供图
光绪十年(1884)三月上奏:“上年夏间奉命回粤,时以广东防务深系宸廑,臣顾念时艰,不敢辞避,回任受事。八月于兹筹款于万窘,增兵于各路,购大炮于德国,运水雷于英厂;筑台垒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窃念各处防营现已扎定,各台炮位现已到齐,塞河水雷各事现已次第筹布。”
根据张树声两份奏折,沙路炮台是在光绪年间新修,且于光绪十年三月前建成。此外,光绪九年(1883)到任广东的彭玉麟于当年《奏报到粤布置折》中提到其于十一月初四行抵粤东,即随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驰赴虎门一带,用十四天考察海口形势,提到了沙路炮台“由右边对岸,再进为沙路。……其沙路已经都臣张树声添派署潮州镇王孝祺领勤勇驻之。这里明确沙路在光绪九年已修筑炮台,并有兵士驻守。
此外,《申报》于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二十三日登载一则贪腐案:“革员王懋官供称,于光绪九年八月间,奉委办理黄埔支应局事务,自是年九月开办起至十年八月撤局止,统计建长洲、沙路、鱼珠炮台二十六座又小炮台一十三座,连官厅、演武厅、物料匠役以及买地伐树,一切工价共用银三十六万三千九百二下……”,从侧面印证了光绪十年八月前沙路已修筑有炮台、官厅等。
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张之洞上奏:“沙路远接莲华山、狮子洋,最为近外,地势散漫。因于沙路以外之马鞍山增台二座,……均采取西法作露天台式,以灰沙、洋泥层层舂筑。皆有暗道、兵房、药库。……各台于春初兴工,六月告竣。”在张之洞到任两广总督后,在沙路炮台原有基础上又增筑了炮位。
黄利平先生认为沙路炮台第一批七台是张树声组织修建的,第二批两台是光绪十一年张之洞组织修建的。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与文献相比对,其考证编号马腰岗2~6号、兵岗1~3号炮台是第一批修筑于光绪十年(1884),编号马腰岗1~2号炮台是第二批修筑于光绪十一年(1885)。而此次出土石刻的2号建筑与马腰岗6号炮台相连,是同一时间修筑,故也应是光绪十年建造。沙路炮台出土石刻上的“堂”对应的“两广总督部堂张”,当为组织修建沙路炮台第一批工事的两广总督张树声。
光绪九年(1883)九月,“广东巡抚裕宽因病解职。调广西巡抚倪文蔚为广东巡抚”,“本日已有旨,倪文蔚调补广东巡抚……倪文蔚著俟张梦元到任后,再赴新任”。光绪九年十一月,“徐延旭奏请饬倪文蔚多留数月,……广东防务紧要,裕宽既经开缺,接替需人。如张梦元行抵粤西,着倪文蔚仍遵前旨,即赴新任,以重职守。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之”。同年十二月(十一月丁亥)“徐赓陛被参各节,……倪文尉甫经调任,……”
倪文蔚于光绪九年(1883)补广东巡抚,且于当年十二月到任。根据石刻中的“院”字下的部首和残存结构可以推测,石刻上的“院”对应“广东巡抚部院倪”,为时任广东巡抚倪文蔚。此处,与大角炮台、沙角炮台石额内容一致。
石刻左侧信息较多,“提督”二字基本完整,其下二字推测为“铿僧”。“铿僧”为满语,在《清史稿》等史料中都是作为“铿僧额巴图鲁”勇号前缀出现的。“kengsengge,义为:果断的,刚。kengsengge修饰baturu(巴图鲁)构成偏正型结构专有名词,义为:果断的英雄。”故此处“铿僧”对应“铿僧额巴图鲁”,应是提督所受勇号。
光绪十年前后,越南为清廷藩属,法人在越南猖獗。光绪八年(1882)五月甲辰“又谕。裕宽奏,妥筹边备,……法越构衅已深,粤省边防,亟应妥筹布置”。光绪九年三月乙巳“现闻法人攻破越之南定,势更彼猖”。中法冲突不断,“光绪九年八月甲子,又谕。……法人有以大队兵船到广东寻衅之说,……着张树声、裕宽,妥筹备预,务在黄埔以外,设法阻止” 。战争一触即发,粤海防御加强,军队调度频繁,与沙路炮台相关的武将人数较多。光绪九年底由王孝祺驻之,光绪十年(1884)初(二月)“长洲、大黄滘、沙路、鱼珠……等隘,除奏明抽调道员王之春统带四营别防要郡外,余均照前议办理”。之后“沙路,淮将总兵王孝祺、提督蔡金章任之”。“光绪十一年正月,刘树元招募湘军两营及他处湘军两营填守沙路”。
根据石刻的年代,官至提督受“铿僧额巴图鲁”勇号且与沙路炮台相关的仅蔡金章一人。《广州回族碑刻匾联集》内收录了《蔡金章墓碑》《蔡绶廷军门碑记》,两碑现存广州先贤古墓墓园内。
《蔡绶廷军门碑记》文中提到其“经前两广总督张靖达公奏调来粤,历署广东陆路提督、广西右江各缺。嗣因法越之役,办防羊城,统领广济、广胜全军驻札虎门、牛山、沙路、长洲等处,督修炮台,训练士卒,于蛮烟瘅雨之中,致受燥湿炎寒之苦”。该碑“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三月吉日立石”,文由时任资政大夫盐运使广东候补道杨枢撰写。
两碑详细记录了回民将领蔡金章的生平行状,明确了其与沙路炮台的关联,补充了史、志中记录的空白。
沙路炮台出土石刻,通过识读文字,参考周边同时期炮台石刻匾额,可以明确其内容为修筑炮台相关人员,其中“堂”为“两广总督部堂张”,主持修建沙路炮台的两广总督张树声。“院”为“广东巡抚府院倪”,时任广东巡抚的倪文蔚。“提督铿僧”为“署广东陆路提督铿僧额巴图鲁蔡”,为署广东陆路提督蔡金章。石刻内容与沙路炮台修建的史实一致,并拓展了回族将领蔡金章生平记录,及其与沙路炮台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