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金坛三星村历史、与研究专家面对面、现场体验考古发掘工作……自2023年10月起,江苏常州博物馆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创新开展集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社会教育活动,将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紧密连接,在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特色活动掀起“常博变身”
2023年9月24日,常州博物馆(以下简称“常博”)年度秋季大展“三星眩耀——金坛三星村遗址特展”开幕,作为2023年常州中吴文化艺术节的重点展览,汇集了来自常州博物馆、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的馆藏精品300多件,是三星村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最为全面和集中的展示。
特展用静态的方式传播信息,公益讲座则以动态的讲解延伸特展的知识和文化。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进程?不同学者对于文明起源的模式有什么见解?考古工作者在常州发现了什么,这些考古出土的件件珍品以实物资料展现出常州地区怎样的历史画卷,它们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带着这些疑问,常博在2023年10月和11月分别开展两场“常博大讲堂”公益讲座,围绕“三星村遗址与文明探源”和“寻‘常’之路 ‘铲’释文明 ”两大主题,带领观众触摸常州的历史文脉、领略“三星眩耀”主题特展的魅力,感受文明探源的目的和意义。
当博物馆将“物”与“人”实现连接与互动,馆藏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开始以别样新意传达到人的大脑中。在“三星眩耀”特展厅,志愿者推着流动小车化身“三星村遗址守护人”,开展“智造三星村”展厅流动课堂,透过现代科技视角,通过知识讲解、道具演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引导观众一窥先民们的智慧生活。
“遥想三星村”作为常设体验活动,利用集章、拼图、拓印、陶艺制作等多项原创设计体验项目,让观众直观了解金坛三星村出土文物的纹饰、形制以及功用,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沉浸式观演从“看景”到“入景”
远古时期的金坛三星村,草木茂盛、水网如织,有一群勤劳勇敢的人们在这里过着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他们采集、种植、打猎、捕鱼,制造各种工具,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六千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我们对文明溯源的脚步从未停止……在“三星眩耀”展厅中,关于这个部族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消失的石钺”沉浸式小剧场由常州博物馆、常州市荆川小学(市教科院附属小学)合力打造,演员均来自常州市荆川小学。剧目以部落的勇士们寻找石钺为线索展开,通过师生的倾情演绎,呈现六千多年前三星村先民们的生活画卷。
镜头转向常博志愿者团队,他们演绎的是另一个故事。博物馆讲解员坐上时光隧道机,穿梭回6000多年前的三星村聚落,与聚落中的巫眩、耀等相识,并在巫眩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三星村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对于观众来说,这样沉浸式的演出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展览内容、更直观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来自江苏理工学院的李浩宇表示,这种表演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都十分有益,看完之后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志愿者化身“三星堆遗址守护人”与观众互动
沉浸式情景剧的定期上演,不仅让演员和观众的空间界限被打破,这种“故事演绎+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还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时空穿越感扑面而来,而“三星眩耀”主题特展则被巧妙融合在剧目中,展陈的文物构建起叙述性、多元化的演示情景和特色空间,让观众不止于“看景”,还亲身“入景”。
“活”用文物“破”知识格局
“文物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物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文物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
为回答观众的诸多疑问,常州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文物保护说”普法宣讲活动。活动依托宣讲志愿者团队,深入挖掘常州考古和常博特色馆藏的动人故事,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法律知识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故事中了解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普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文物的正确做法。活动设计四款特色徽章,有效吸引观众参与打卡。活动以其厚重、鲜明的文化底色,将文物保护的内涵说透了、方法说清了、外延讲活了。截至2023年11月底,常博已为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常州工学院等29批次观众提供面对面宣讲,惠及观众千余人。
提及“馆校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成为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一种形式,以“三星眩耀”主题特展为契机,常博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比如,常博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开放大学联合开展“常州地域文明探源”馆校合作研究性学习项目,开发一系列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公众考古精品线路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深入发掘和系统阐释常州地域文明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知识框架,充分发挥博物馆实践育人作用。
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观众们在互动体验中追寻文明的“源”,在发现探索中触摸文明的“流”。常博教育活动不断“蹚”出的新路子,不仅丰富了公众的历史文化滋养,也在激活文物新的生命力。下一步,常博还将陆续推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期待公众解锁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