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带你看展览:秦汉馆展览导赏之四——入世篇

字号:T|T
2024-01-17 15:07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00余年来,儒家思想从高文典册深入到乡约、里范、族规、家训,成为寻常百姓的行为准则,内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言行。这一切,都是因为儒学的“入世”。这里的“入世”,有几层含义:1、儒学从思想家们的“言论主张”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2、儒学思想开始从“上层”进入“民间”,原来掌握在官府和上层的“学问”开始被普通民众熟悉和掌握。3、儒学的文化基因慢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认知,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伦理道德等一直影响至今。
 
“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大历史 + 小专题”为内容设计原则,用平行的内容结构来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第三单元“入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在总体设计原则下,依据单元内容特点,以时间为线,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儒家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入世”的。

图片

第三单元主线内容架构

图片

 “空无一物”的展示空间

从“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贵族垄断教育只能“学在官府

西周时期,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这时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一体,国学、乡学教师皆由“士”以上的现职官员或退休官员担任。贵族子弟独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版面上,将大量庞杂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可视化设计转化,展示了西周时期的教育体系。通过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释读,进一步说明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特点。

图片
内容的可视化呈现

私学兴起才能实现的“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社会支撑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崩溃,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便失去了其经济支柱和政治权利的支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剧烈变动,社会阶层不断流动,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论语·微子》中提到的八位乐官,他们就是掌握知识的人,乐官逃离中原,星散各地,就是“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直接证据。


以文献记载作为叙事元素 

群情激荡的“百家争鸣”

对“百家争鸣”最好的诠释就是对“百家”的存在以及他们争鸣的“成果”进行的系统梳理。将文献记载的当时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分布地区以及学术成果等进行搜集、整理和罗列,是反映这一内容最好的资料。

从“焚书坑儒”到《为吏之道》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下达“焚书令”,颁布“挟书律”,使携带、传授《诗》《书》成为违法行为,从此“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胸)以听其上”。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将《史记》中关于“焚诗书”的记载和历代知名学者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呈现给观众,我们希望观众对此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制”的创立是秦汉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秦汉时期在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交流等层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出发点和根本。秦“以吏为师”也有“制”可考,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可能就是当时供吏师子弟学习的文化课本和政治教材,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则反映了秦朝对官吏职责及素质的基本要求,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对社会治理的很多方面都落实到“制度”上,如里耶秦简中的官员籍贯和职位简、吏员考勤简、吏员考核简、吏员人数登记简等,都反映了“秦制”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汉武帝尊崇儒术,促使儒学大发展

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学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阴阳五行、黄老刑名之学,倡导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求。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其忠君守礼的观念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在思想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太学兴起,经学普及,广开学路推动文化传播,更使儒家思想根植于民心,儒家政治的发展与确立,使儒家“入世”成为必然。
 
这一部分,我们将儒学的“入世”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展示。第一层,儒学在政治上的“入世”,即随着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学一步步成为统治者的治世思想。历经众声鼎沸的争鸣和焚书殆尽的喑哑后,以儒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终于确立,这是中国文明从“升平”迈向“太平”的关键过程。除了版面内容,我们还为观众打造了特定空间,设置多媒体装置《升太平》。在如雨后晴空般明亮且有仪式感的神圣空间里,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相结合,调动情绪与观众共情,感受儒学在秦汉时期成为主流学派后,中华文脉由此获得的春日照拂。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建太学,知识女性出现,2000多年的文官体制由此肇始。理想就这样照进现实,如大梦初醒,尘埃落定,儒家思想就此植根于民心,让中国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界文明舞台上长久屹立。
 
图片
多媒体装置《升太平》
 
第二层,儒学在学术上的“入世”。太学兴建,经学普及,出现官方学术著作《白虎通义》《熹平石经》,经学研究更加繁荣;经学世族兴起,知识女性出现。为了烘托展示内容,缓和展览节奏,我们设置“讲经堂”场景,将汉代讲经堂的情境元素与熏香装置融为一体。观众步入此境,可正坐学习,沐浴在幽幽兰香中,聆听汉代童蒙教育的朗朗书声。在这里,视觉、听觉、嗅觉、体感浑然一体。观众可从这样具体的参观互动行为中,深刻感知汉代社会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推崇。

图片

“讲经堂”互动区域

第三层,儒学在民间的“入世”,这也是儒学真正的“入世”,是儒学在人们思想上的“入世”。儒学在民间的“入世”有两方面的重要体现,一是深入人心,儒学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二是影响深远,2000余年来,从“士之思想”到“民之圭臬”,儒学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孔子学说跨越山海,向四方传播,为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第三单元的梳理,我们希望观众可以了解儒学由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发展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再由“上层”入世“民间”,真正成为普罗大众所熟悉和掌握的“学问”的这一过程。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承认,儒家等传统思想文化,有历史局限,存在着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