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唯一一件用“鉀”来命名的青铜器
字号:
T
|
T
2024-01-16 16:57 来源:文物天地
“于兰家銅钾”古朴厚重,典雅端庄,斑驳的身躯,静静地端坐在江西博物馆历史展厅的展柜内,让人感受到器物本身在岁月沉淀后的深邃和神秘。
不仅如此,在器物的下方以汉隶镌刻的文字,字迹铿锵有力。这件青铜钾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而不易形,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随时光而变,变幻出独一无二的色泽与纹理,也留住了历史的气息与记忆,对于我们研究汉代文字的演变、器物类型的发展,特别是对铜椑的断代以及瓷椑的起源与延伸都具有重要意义。
何为“钾”者?
江西省博物馆藏“于兰家銅钾”(图一)于1956年收集于九江地区,器物通体呈扁状,唇口为椭圆形,足底为方形,双肩处有铺首衔环。这件青铜钾整体通高34.5厘米,口径10.3厘米,纵身长15.5厘米,横腹宽37.6厘米,圈足底径纵为19.1厘米,圈足底径横为10.5厘米。铜钾最为重要之处在于其腹身下方,圈足外部镌刻(阴刻)有一行铭文,共一十六字,其内容为:“于兰家銅钾一容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图二)。
这里的“钾”是什么意思?
笔者在《说文解字》中并未查到“钾”字,宋代的《集韵》中记载:“钾,广韵、集韵韵会从古狎切,与甲同铠也。
”《晋书》曾有记载,五胡十六国时期姚弋仲贯钾上马之语。
“今单作甲,又转腊切音盍钾。
扬子方言箭小者长中穿二孔谓之钾或从”。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北宋时期“钾”的读音应为侠(xia二声)。
其次,宋代对于“钾”的理解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铠甲之意,其二为钾之意,钾即为箭镞。
至清代,《康熙字典》中增加了一条:
“广韵,古盍切,集韵,谷盍切,从音轼义同。
”即音为隔(ge二声),并无容器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钾应为(金匣)字,为匣的换旁字或异体字(图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有:“匣,匮也,广韵曰:箱,匣也。从柙为之,柙,槛也。”这里面出现了匣与柙二字。匣,形声字。从匚,甲声。战国文字“匣”字从竹、甲声,乃匣字异体,由“甲”之形体演变而来,“匣”的本义是指收藏东西的器具。湖南长沙仰天湖楚简里有记载:“皆藏于一(匣)之中。”此外,《史记·刺客列传》中亦有:“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后汉书·梁竦传》中有“赐东园画棺玉匣衣衾”等语。所以,从以上文献里我们对于匣的认识是指盛放物品的器具。
对于另外一个字,柙,《字源》一书中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柙为形声字。战国文字从木,(xiá)声(,楚简中多用为甲胄之“甲”)。《说文解字注》中柙的小篆体从木,甲声。用为“柙”乃是假借。“柙”的本义是指关猛兽的木笼。上文亦提到柙为槛之意,即兽笼、囚笼。《论语·季氏》中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穆天子传》卷五则记录有:“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虢,是曰虎牢。”《韩非子·守道》:“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柙的意思就是指关野兽、牲畜的木笼。
“柙”字从本义引申,又指(用囚笼、囚车)关押、押解。如《管子·小匡》:“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还有《后汉书·仲长统传》:“网罗遗漏,拱柙天人矣。”这里都指用囚笼关押之意。此外,柙字又通“匣”,匣子、柜子。如《商君书·定分》载:“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之以法令之长印。”《汉书·平帝纪》又有:“乙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颜师古注:“柙,匮也。”也有装入匣、柜中的意思。《庄子·刻意》:“柙而藏之,不敢用也。”都是古代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但其意思均与本义相近(图四)。
从上文可见,从汉代以来各类文献中来看,“匣”与“柙”二字不论从本义还是引申义来看,并未有明确表示为青铜容器的意思,那么我们将考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各类出土器物。
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百六十七号汉墓出土的第三十二号遣册简有“大柙一枚”字样,《凤凰山一百六十七号汉墓遣册考释》一文对其进行了阐释:“柙与同音,大柙即大。”笔者认为这里的柙即为漆木式的盛酒器。《说文解字注》中有:“,酒器也,从木,盍声”。孙机先生在《说“柙”》一文中也认为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柙”应指的是一件漆扁壶。我们再看其他各地的考古资料。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刘北村西汉墓出土的铜扁壶自铭“河间食官”,以及古乐浪郡出土的西汉阳朔二年漆扁壶亦自铭为“髹画木黄”等等。
汉代以来,从考古资料来看,类器形中最为常见的器物即是扁壶,而扁壶则有专门的名称“椑”。根据《广雅·释器》的解释:“匾谓之椑”,有学者认为“柙”字应为“椑”的假借字。“椑,圆也”:《说文》中:“椑,隋(通椭)圆也”:《考工记·庐人》有云:“句兵椑”,那么这里的句兵指戈,椑是指兵戈的形制形状。汉代郑众注有:“齐人谓柯斧柄为椑,则椑隋圆也。”这里是指齐国人所说兵戈、斧柄的工具断面为椭圆形制,与《说文》中的解释相一致。不宁唯是,在《说文·木部》中有 “枥,椑指也。” 《一切经音义》卷一二引用的晋代吕忱《字林》中则载有“枥,柙其指也。”枥为刑具之意,与柙之本义牢笼相近,可见椑、柙二字在历史上是相通的。
通过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出土文物,笔者认为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上、包含方、圆、扁等多种类型的壶形盛酒器,而椑则特指扁壶类型的盛酒器,“钾”“柙”等字形应看作是假借字,其代表了不同材质、不同区域的文字对于扁壶表述与理解的不同而形成的字体。这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在一个国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书同文的重要意义。
酒器?量器?
“钾”当属于椑等类型的壶式盛酒器,但带有铭文“钾”字这种称谓存世的,目前仅见于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于兰家銅钾”,尽管黄颐寿先生将宜春出土的西汉青铜扁壶(通高21.5、口径7.5厘米,现藏于宜春市博物馆)亦称为“钾”(图五),但这件器物上并无铭文说明此器名称。此外,在江西宜春出土的汉代陶器亦被命名为原始瓷钾(图六),并不准确。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铜钾并非仅是一件简单的盛酒器,其铭文中“容四斗三升重廿斤八两”明确了其另外一重要功能——量器,“容四斗三升”是其容积,“重廿斤八两”是其质量,这是汉代一件标准量器。江西省博物馆曾经对这件器物的容积作了实际测量,通过用水将青铜钾注满,得出其容积为8100.03毫升。汉代在秦代的容量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合、升、斗、斛”等容量单位进行了相互间的换算和认定。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对古代容量单位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汉代一升合今天的188.37毫升,一斗则约等于今日的1.88升。
彭适凡先生通过对器物的造型、铭文等特点分析后,认为这件青铜钾为汉武帝以前所铸造,在其《西汉铜钾》一文中得出:“所测数据与河北满城汉墓所出土刻有容量铭文的九件铜器实测平均数是一致的,与国家博物馆藏战国时期的量器‘右里升’其一升测量容积的小米187毫升也大体一致。”西汉的质量单位亦沿袭秦代,即“铢、两、斤、钧、石”的五权单位制。青铜钾的质量“实测为4.5公斤,则汉一两合今13.72克,一斤合今219.51克。这和满城汉墓中刻有斤两的常浴盆一斤合今222.14克大体相近”。
要探究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铜钾是从何时演变出来的,我们需要追溯壶是何时出现的。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可知壶是出现最早、使用最为长久、型式变化也最为复杂的器形之一。壶的出现最早应为陶器,铜壶来源于陶壶,从金文“壶”字作或可以看出:最初只有圆壶出土,实物所见,也以圆壶为最早,方壶较晚,而扁壶则最晚。
吴小平先生在《汉代铜壶的类型学研究》一文中认为:“扁壶始出现于春秋时期”,从目前已知发现的考古发掘成果中,1954年在今河南省郏县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一件铜质扁式壶;1976年在河南洛阳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介于圆壶与扁壶之间造型的青铜器,在内壁刻有六字铭文:“疃伯多之行”。这一时期扁壶腹部更接近圆形。也有学者认为铜椑(铜扁壶)出现时间为战国时期,黄盛璋先生认为:“至于扁壶所见皆为战国后期。”且出土地点主要为三晋之地,次之为燕国故地。
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魏公扁壶”(图七)通高31.7、宽30.5厘米,重3.96千克。
壶呈扁体,长方足,肩部饰双兽首衔环耳。
通身饰方格纹,方格内饰羽状纹。
器足外测有刻画铭文八字:
“魏公三斗二升取”。
从其样式、造型来看与“于兰家銅钾”已十分相似,只是二者相比后者横腹更宽,腹部的椭圆形更为明显,肩部的双耳挂环仅二者存一,“于兰家銅钾”器身更显斑驳。
俞伟超先生曾经说过:“在秦汉时代的四百四十年间,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度过了最后的辉煌。”在汉代,青铜器已逐渐开始淡出历史舞台,而青铜器所代表的礼乐制度也随之简化蜕变了。以青铜钾为代表的酒具在汉代中期以后也相应地向小型化转变,但仍不失其精美。其中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形体设计体现出这个时期扁壶类盛酒器具的新特点。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