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探源—考古洛阳

字号:T|T
2024-01-15 17:42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一、线路主题:寻古探源—考古洛阳

二、线路背景介绍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和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链条和基因谱系。中国考古学诞生的百年来,一代代考古人在河洛大地上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从“寻古探源”角度洞见,以古都历史文化为点延展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开启融合知识技能、互动体验与情感价值的沉浸式研学。本次研学通过探访洛阳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学习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帮助营员重构历史价值观、了解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考古学的知识和内涵。

三、适合对象:7—16岁

四、线路天数:六天五晚

五、主题特色

传统考古:从遗址现场真切体会考古发掘的全过程,直接参与“考古工作者”考古发掘的具体工作。体验文物发掘、文物修复等过程,在考古遗址触摸历史脉络,领略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考古发展: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持下,将多种学科知识、先进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实践深度融合。针对重要遗址展开更多维度的研究探索和更深度的信息融合,将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和地理范围揭开人类神秘的过去,带来更多元的考古证据和细节性认识。

文博科技:全景式地走进博物馆与遗址地,多角度、多形式、多感官地了解历史信息。将传统教育与科技、文化相结合,三维数字技术恢复文物“真容”、遗址地上的无人机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历史与科技的碰撞。

六、线路安排

七、线路配套课程及教学形式

课程一:无人机勘探模拟

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学科,一直以来依靠考古人员的辛勤劳动进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领域也迎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无人机作为这次革命的一部分为考古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工具和手段。随着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该技术在众多领域开始了应用。

该课程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无人机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进而采用演示法用实际的无人机进行展示和演示,最后进入体验阶段,让学生操作无人机进行控制体验。通过无人机影像了解文物遗址的全貌,帮助我们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勘探,提供更准确、详尽的数据。

 

图片

 

课程二: 营地寻宝

作为一座遗址上的营地,我们脚下埋藏的历史悠久而神秘,这里便是最好的考古勘探地。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作为探究、还原过去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我们通过发掘、保护和研究古代遗迹、文物和其他证据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社会和文化。

本节课程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结合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践拓展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课程三:三彩匠心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阳为主要产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我们正身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在本节课堂中,我们将走进郭爱和三彩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探访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示范学习中国古代陶器烧制的工艺技术,感受制作的乐趣,探寻丝路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图片

 

课程四:手不释书

在漫长的时光中,古籍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在历史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古籍修复则是一门与时间对话的艺术,是图书典籍保护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和飞跃。我们将课堂搬到了洛阳考古院的文物修复中心,身临其境感受这里的文物历史,在亲手制作中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专业文物修复师的带领下,演示专业修复过程,近距离感受“古籍医生”运用传统技艺“医治”古籍,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亲手体验传统古籍修复技艺,做了一回妙手回春的“小小修复师”。通过游、听、识、研、学、做、思、讲等研学项目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文化素养。

课程五:绿松石铜牌饰

绿松石铜牌饰是夏代青铜牌饰中最早的宝石装饰品,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动物纹饰的先河,本节课通过了解绿松石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动手制作一块绿松石铜牌饰,提升美学意识。

课程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二里头的历史及其代表文物,让学生了解绿松石铜牌饰;随后通过教师演示,向学生进行绿松石铜牌饰制作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绿松石铜牌饰制作过程;最终由教师带领,学生亲自进行绿松石铜牌饰制作实操。

课程六:夏都诞生记

二里头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积极引领青少年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以科考队员的身份为学生冠名,增强代入感,通过对夏都一步步的“考察”,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二里头王都建设的先进性,鼓励学生自主归纳王都的构成要素,介绍二里头作为夏朝王都的历史地位,启发学生发现古今国家与都邑的区别与联系,思考二里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图片

 

课程七:天门古今

应天门是隋唐时期中国千年城门文化的璀璨明珠,“五凤楼”“一门三道”与考古出土中国境内独有的“天子双向三出阙”等元素,以建筑的语言表达着中国独有的巧思与浪漫,是大唐时代鼎盛时期国家的象征。

课程以大遗址、博物馆艺术展陈与多媒体互动投影等设施为场景,以沉浸式互动为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探秘,让学生通过游戏破解应天门的秘密,穿越时空感受千年城门变迁,感受中国历史、世界文明。通过小组探究式合作学习城门文化,了解隋唐时期洛阳城的盛世景象。

课程八:龙门石窟中的“三维数字艺术”

龙门,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在香山和伊河的守护下,留住了千年前的模样。远望如阙,伊水东流,始于北魏,兴盛于唐,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让文物“活”起来,要先让文物“留”下来。龙门石窟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文物获得新生,焕发新的风采。

课堂通过讲授法讲述了数字龙门故事,通过数字技术,学生可以和文物轻松互动。通过对龙门二十品文字、图片和拓片进行互动展示和创意游戏开发,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石窟文化,感受“数字龙门”的魅力。

课程九:一粒米的漕运之旅

隋唐大运河是一条实现南北流向的伟大的水利工程,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实现天下粮仓,南粮北运,孕育了沿边城市的文化,繁衍了跨越时代的繁荣,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入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去看一看隋唐大运河之上的千年历史,感受神都古韵今辉。通过讲解隋唐大运河历史,再现运河曾经的繁荣。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换个角度去领略大运河厚重的历史;通过沉浸式互动教学,化身为”一粒米“,开启运河之上的奇妙之旅,趣味解读运河文化。

课程十:考古技能大赛

时代变迁,许多文物进入了沉睡,如何通过我们的双手唤醒“它们”,还原仿真文物真实面貌,重新焕发昔日风采。看似简单的修复过程却需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起体验文物修复的乐趣和惊喜。

本次考古技能大赛,利用洛阳十三朝古都优势,带孩子们重返历史现场,用有趣的方式感受传统人文历史的美与智慧。营员们将化身“文物修复师”,通过PBL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展开个人和小组两项赛事比拼,运用“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的双重证据法,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搜寻线索、复原历史。

课程十一:“考古杯”辩论赛

考古活动究竟能解读多少历史故事?那些埋藏地下的“珍贵文物”能为我们打开多少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思辨能力,对于营员们来说,是影响学习与成长的大重要底层能力。作为文保意识拉满的“小小考古队员”,我们将走进历史现场,以实物为载体,以史料为线索,展开一场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的辩论比赛。

该活动课程围绕“考古”主题,先由导师讲述论点与论据等基本概念关系,随后采用示范法,提供示范辩论陈述的模板,将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选择辩论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展开小组辩论实践,指定学生轮流发表辩论陈述,组织辩论过程,确保公平有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