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载道——从孔府旧藏初探古代服饰文化主题研学

字号:T|T
2024-01-15 17:38 来源:博物馆中国

课程策划背景

衣冠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是礼乐文明的物化传承。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服饰逐渐衍生出实用性以外的伦理和审美功能,作为“礼”的重要表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衍圣公”是封建王朝对至圣孔子嫡裔的优待封爵,其制始于北宋,止于民国,前后历时880年,传承了三十二代,绵延千年而长盛不衰。迭代增荣的孔府,造就了孔府旧藏服饰的传承有序与多彩斑斓,保存了自明代以来的各类传世服饰达8000多件,品类丰富,色彩真实,涵盖了明清时期朝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祭服、行服、便服等主要的服饰门类。孔子博物馆作为孔府旧藏的集大成者,堪称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宝库。特别是传世的明代服饰,由于清代改易服制,行满服废明服,因此民间存世的明代服饰大都灭失,仅天下第一家孔府因衍圣公特殊地位而留传至今,其珍贵不言而喻。为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博物馆及时转化相关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举办了“诗礼传家”“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清代衍圣公服饰展”等特色专题学术展,这些世所罕见的特色藏品和高品质的展览为研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片

 

课程内容与特色

《衣冠载道》主题研学课,旨在用馆藏特色文物和展览实物实景等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行横向和纵向多学科的交叉阐释,结合原创手作实践、衣冠复仿品试穿、吉祥纹样绘制和鲁绣传统技艺体验等多元形式的沉浸式参与,帮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对明清两代一品文官衍圣公使用服饰的纹饰、工艺、颜色和穿着方式形成全面的认知,增进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了解,为增强文化自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贡献文化的力量。

1.课程设计标准化

课程设计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将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结合课标要求转化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育资源,紧贴教育部要求的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动手实践三大标准,满足研学、入校多种需求。将更多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以项目式的形式融合历史、语文、道德与法制、物理等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制作学习任务单,跨界合作,共同策划动手材料包、采用原工艺复仿衣冠服饰等模式,实现了文化、教育、旅行相关政策要求的多重达标。

2.课程内容体系化

依托体系化的主题展览及线上虚拟展览,不断丰富和扩充内容深度和广度,为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实现持续贡献力量。围绕衣冠载道-从孔府旧藏初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学课程不断拓展和延伸,又开发实施了以下系列课:明清衍圣公服饰文化:分别了解明清两代的服饰分类及各自的礼仪内涵,学习明清两代服装的用色、制式、纹样的使用与搭配,参与者可选取沉浸参与用剪裁、粘贴等形式制作mini明制汉服;服饰中的祥禽瑞兽:主要了解“龙”的文化,探寻明代服饰中的蟒、飞鱼、斗牛和麒麟等“祥禽瑞兽”的纹饰组合,感受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服饰中的色彩密码:近距离欣赏服饰文物,深入探析中国古代的色彩源头及染色工艺,多角度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明清两代服饰色彩的制度与特点,解析其中所蕴含的色彩密码。马面裙系列:依托明代葱绿地织金妆花纱蟒裙、清代红色纳纱绣云蟒马面裙等10余件展品,探寻马面裙的由来、结构形制、发展历史,鼓励参与者通过折纸、绘画等形式创作自己喜爱的马面裙;鲁绣传统技艺:由实物展品探寻传统技艺鲁绣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绣种、针法技艺、鲁绣材质与工艺特点等以及鲁绣在近代服饰品中的应用,引领研学者学习滚针绣,钉线绣、贴布绣等技法,根据各自喜好,绣制创意蝴蝶香包、荷花茶垫、仙鹤手帕、祥云书签等,让传统技艺走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中。 

 

图片

 

3.课程服务多元化

基于优质内容丰富服务形式。以孔子博物馆为基地,以标准化内容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融合、多媒体融合的服务平台矩阵,利用网络直播、在线课堂、馆校合作等方式,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到研学课程中。课程主要包括研学旅行教学服务,在导师(讲解员)的引领下,沉浸在孔子博物馆这个异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参观、交流、体验、思考、实践等,通过研学手册、研学旅行活动报告单巩固研学收获,分享研学成果,更加高效地获取新知和身心体验;云端“孔子课堂”线上课程,惠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共同感受中国服饰之美,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将博物馆课程资源带进学校的课堂。

4.课程实施纵深化

依托本馆自创“孔子课堂”社教品牌,将研学课程推向纵深传播。“孔子课堂”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培育,已初步形成六艺系列、传统节日系列、非遗系列、青少年劳动实践系列、研学系列等课程。课程实施范围和影响力在做好在地化服务的基础上,前期选取了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学校建设“孔子课堂示范基地”目前示范校已覆盖到香港、青海、福建、四川、上海等地的30余所中小学。通过配套主题研学探索展的模式,实现展教融合,衣冠载道主题研学课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中小学,还走进了香港北角中学、云南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中心学校等,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互动形式及创新做法

1.开发原创手作材料包

孔府旧藏mini服饰手作是国内第一个根据传世明代服装进行精准复刻、尺寸微缩的布艺型研学实践文创产品。选择“蓝纱织暗花妆花蟒衣”和“绿地织金纱翔凤纹短衫”为标本,邀请专业服装设计师,对服装制式、纹样、色彩进行精准扫描复刻,并且按照汉服制作工艺进行还原设计。成品采用专业的布料印染工厂打版印制,并进行激光剪裁,保证了产品品质的领先性。通过现代服饰纺织业中高科技生产技术(扫描、印染、激光剪裁)与传统明制汉服艺术特色、工艺流程的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感受现代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传统和创新的融合。AB款产品设置不同难度,方便不同级别的学生根据兴趣及动手能力进行动手实践。在通过剪裁、拼贴、还原复刻经典明制汉服精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心手相传中感受中国明制汉服的款式、形制、纹样、工艺之美,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验,也实现了新课标劳动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配套;开发鲁绣文创产品,选取吉祥纹样,让参与者亲手绣制手帕、书签、香包等,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2.多媒互动体验

开发《衍圣公的一天》互动体验游戏,以《孔府档案》中《衍圣公日志》等文献内容为据,感受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一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穿着服饰的类别,沉浸式体验衍圣公的祭服、常服以及便服的穿着搭配,直观感受明代服饰文化内涵。

《乾隆来了》则是以投影方式向观众展示乾隆三十六年,皇帝驾幸阙里的三天,穿龙袍补服在孔庙中行三跪九叩礼祭祀孔子,着行服去往孔林、少昊陵、周公庙酹酒拈香等朝服、行服的穿搭及场景,生动直观,寓教于乐。

3.选取特色明代服饰复仿。复原了红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襴蟒袍、暗绿地织金纱云肩通袖翔凤纹女短衫、葱绿地妆花纱蟒裙等展品,创新仿制了翔凤纹对襟补服短袄、暗纹马面裙、立领短袄等特色汉服,供研学者近距离观察、触摸、试穿,切实感受传统服饰之美。

4.展教融合。策划主题研学展览,依托本馆社教品牌孔子课堂示范基地,让研学课程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所处地域的中小学,还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