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策划背景
课程以中国首个代表华侨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近代工业遗产——新宁铁路为内核向外辐射,围绕华侨华人在海外建家园、在家乡建世界的主题,弘扬老一辈侨胞艰苦创业,并以此唤起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课程依托场馆展览,还原海外唐人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工业遗产新宁铁路等场景,让学生体验沉浸式教学。
根据中小学生对近代史的了解程度,本课由浅入深,结合实景以及配套的教具、专用研学手册,以“闯关打卡”的形式,增强课程互动体验,使学生们更充分地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通过参观、答题、讨论和体验,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沟通表达和实践操作能力,旨在增强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感。
二、课程内容
(一)参观学习
由研学教师引入介绍,简述华侨华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思考;分发“闯关”研学手册,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程共分为六个知识点(关卡):
1.第一关唐人街与传统文化
研学教师提出“唐人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作答,并给予充分鼓励,再进行总结。
2.第二关唐人街的行业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唐人街的商铺,引导学生走进展馆内的三间店铺——洗衣店、中餐馆和杂货铺,结合五邑方言与英语之间的音译转换,与学生讨论交流并拓展知识。
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梳理,让学生认识到海外华侨吃苦耐劳、勇敢勤奋的优秀品质,以达成教学目标。
3.第三关侨团、侨校、侨报
教师讲述侨团、侨校、侨报成立的历史背景、重要事迹和杰出人物,再联系对照如今的发展,引发学生思考。手册设计“连连看”,学生通过展板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4.第四关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侨批,回答问题,并引申侨批在五邑地区也被成为侨批(银信)的原因。引导学生破译苏州花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研学教师做知识总结。
5.第五关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教师讲解碉楼文化,结构设计等知识,突出碉楼是中西建筑艺术交融的产物,更是五邑侨乡追求美的写照。
以“开平第一楼”瑞石楼为例子激发学生灵感
瑞石楼,是开平高度最高、外观最为华美的碉楼。整体造型带着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包括古罗马的券拱、穹窿顶,爱奥立克风格的柱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等,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是近代岭南建筑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典范。根据场景内碉楼实景与照片,引入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手册上设计绘制“心中的碉楼”。
发放精巧的教材模型,作为教学互动的媒介,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侨乡历史建筑的认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直观地展示出华侨为家乡的建设与贡献,再结合场馆内的侨乡对联、侨乡壁画与侨乡生活侧面反映出华侨在归国后展现出的全球化视野。
6.第六关近代工业文明的明珠——新宁铁路
教师介绍中国第一条自主投资、兴建和管理的民办铁路——新宁铁路的建设历史,倡建人是台山籍旅美归侨陈宜禧,他早年在美国参与铁路工程,先后从事铁路建设40年,筑路经验丰富。1904年,60岁的陈宜禧回乡修筑铁路,提出了“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的三不主张。
课程主要展示铁路沿线带动的商业和工业发展,以及现存唯一的铁路车站建筑等,展现江门五邑地区由华侨参与建设的轨道交通业、碉楼建筑群以及民族工商业。引导学生完成手册,路线绘制。
学生登上车厢,观赏沿途侨乡风景,同时发放《陈宜禧与新宁铁路(漫画集)》,带领学生阅读漫画故事,感受铁路修建的不易,并由学生分组讲述。
为更好地树立课程品牌,更好地推广研学,本课程更将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故事编著成漫画集出版,让学生增加对华侨华人参与投资江门五邑地区近现代发展建设,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历史认知,积累更多与侨乡历史发展相关的知识。
教师全课总结,请学生发言交流。
(二)实践操作
“邑起致富”侨博馆实景大富翁以一种博物馆的全新打开方式,让青少年在博物馆展览实景中,通过轻松趣味的游戏,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认识五邑侨胞在海外建家园,在海外建世界的伟大贡献。
“邑起致富”实景大富翁通过让学生扮演女明星、飞行员、建筑师、裁缝师、大厨师、巡城马以及铁路工程师等多个侨乡人物角色,以侨博馆《融通中外》的实景为舞台,通过完成博物馆场景里的任务积累财富,以兴建碉楼、实业救国、兴办文教等方式完成侨乡崛起的使命,领略当年侨乡民众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伟大历史实践。
(三)课程总结
课程以江门市博物馆为主要活动地点,围绕五邑华侨华人艰难辉煌的创业史和丰富深厚的五邑华侨文化展开。通过课程设计中的六个环节,成功地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了华侨文化,充分理解了华侨精神,感受到了华侨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和故事性的体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场景讲解、思考探究、实践体会、交流分享等,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此外,我们还通过知识问答卷等相关互动项目,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华侨文化,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研学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对华侨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华侨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课程特色
1.实践性:课程以参观实践为主线,通过聆听讲解介绍、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性:课程注重互动交流,通过分组讨论、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创新性:课程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让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4.专业性:形成研究成果,出版《陈宜禧与新宁铁路漫画集》,更好地普及课程。
四、互动形式与创新做法
(一)互动形式
1.分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针对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现场讲解:我们邀请了一些企业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答疑,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创新教学方式: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这些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做法
1.趣味研学手册、集章打卡
为了使研学活动更丰富多样,让孩子们更好地走进博物馆、增长见识、了解华侨文化,培养大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馆推出《融通中外研学大闯关》研学手册。
手册围绕着馆内互动性最强的第三部分:融通中外的内容来开展,感受海外五邑侨胞们在海外建家园,于家乡建世界的拼搏历程。
我馆还制作精美印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增加趣味性。
我们让文物以印章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仿佛一个个吉祥物跃然纸上。它们或圆润可人,或端庄典雅,或古朴别致,这些印章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见证。
2.学术研究创新转化
2022年9月,我馆《湾区建设背景下以“侨”为“桥”的博物馆资源普及路径研究》课程,经江门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同意课题结题并评定等级为优秀。随后,我馆利用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创新转化,联合出版《陈宜禧与新宁铁路》漫画集,广受好评。
3.搭建线上体验平台
线上配套“邑起游侨博”小程序,让游客在线上也能感受课程乐趣。
4.效果测评、反馈
一直以来,我馆充分重视研学效果,建立包含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学校评价在内的的测评,及时汇总评价信息,发挥优势,明确不足,持续改进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