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是一片蓝海
字号:T|T
2024-01-11 20:08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
为期三个月的“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日前在重庆落幕。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是我国首次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受到广泛关注。
“与以往文物展不同,这次展出的内容是文物保护技术和装备。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在导览时表示,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文物科技创新,二是技术装备创新。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现场导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是这次展览的主角,围绕‘制器’来策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展出的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文物保护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与发展。”周旸介绍,本次展览的脉络可用八句话来说明——制器为先知为谁?从来工欲善其事。壁观丹青不知老,亘古天书渐释明。楼塔木构皆无忧,求真拟实两依然。文物惟新于净界,与古相悦再造功。
在周旸看来,展览副标题“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可拆解并构建一个展览语境——“文物”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同时包括地面、地下和水下的考古;“保护”是指文物工作的全流程,包括“防、保、研、管、用”;“技术”是指在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成效;“装备”是展览的主角,主要是指国产化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应用”代表着展览中展示的是已有成果。
该展览汇集了全国近百家文博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的64件/套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及系统。展览围绕“防保研管用”文物工作核心业务,通过“天书”“木构”“壁观”“净界”“求真”“拟实”“再造”等7个展示单元,聚焦考古现场、石窟寺、古建筑,以及文博机构的展厅、库房、修复室、实验室等应用场景,全面展现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
3D打印的秦始皇兵马俑
“并不是目前应用的所有装备都能够出现在展厅里面。经过策展团队的遴选,展出64件/套,其实远不止64件,因为有的装备包含很多设备。”周旸说,“这64件/套装备,就像64位演员一样的,不能同时亮相。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场景里面。展厅里提供了19个场景,如广汉三星堆、楼兰古城、水下考古等等。“
步入展厅,文物保护背后的诸多“黑科技”,逐一呈现于观众面前:新疆楼兰故城的“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利用星载、机载及地面传感技术装备,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呈现、分析等功能,为大型野外考古遗址提供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监测;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科考船、潜水器、水下航行器等模型,还原了颇显神秘的水下考古现场;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原,再现了汉代提花织造技术体系;3D打印的秦始皇兵马俑经色彩复原,代替文物真品进行展示;采用湮灭碑文微痕识别系统,可提高石碑石刻40-70%的文字辨识度……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
在“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展示墙前,周旸介绍说,这是一个可提供多语种丝绸遗产知识服务的可视化平台,展示了全球范围内丝绸的起源、发展、传播、交流以及最终实现全球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时空地图,有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里面有99个国家的12915条丝绸相关遗产数据。丝绸在哪里最早起源,丝绸之路是怎么走的,都有无可争辩的考古实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图。它可以互动,只要是注册的用户都可以上传数据。”
2023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迈进世界先进水平,甲午沉舰、圣杯屿沉船等水下考古取得多点突破。深海考古所需的装备集群在本次展览中也有所体现,其中,“探索一号”科考船模型、“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引人瞩目。
从策展的角度看,周旸认为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一是以文物技术装备为主题,二是展示的装备全部国产化。“以前外国人说中国人的考古只能在太阳照得到的海面下开展,现在我国的深海考古可以到达很深的地方。如何实现深海考古,装备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有三代装备:第一代是‘蛟龙号’,全进口,可以下潜到7000米;经过8年联合攻关,我国研发了‘深海勇士号’,国产率超过90%;经过继续研发,“奋斗者号”下潜达到将近11000千米,可以成功挑战地球的第四极。展厅中的三代模型展示了研发的飞跃,这个集群实现了很多的科考功能,并且已形成谱系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作为南岸科技企业,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是此次展览的执行单位之一。其中,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于一体的考古平台亮相。其包括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无接触载人工作平台、专用设备搭载平台、环境监测调控系统、考古全过程记录系统、考古与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化平台,结合系统集成和模块化设计,可为半出土状态下特殊、敏感、脆弱的文物提供全方位保护。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多学科合作开放平台
谈到“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因何选择在重庆举办,周旸认为,重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齐全的一座城市,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之所以落户重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重庆人善于拥抱新事物。10年前基地挂牌就是一次激活。她明显感受到,重庆市相关产业正蓬勃发展。
“通过这次策展,我们发现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是一片蓝海,它是属于专、精、特、新的。这块市场很大,希望这次展览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关注,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精力去研发,一定会有很好的产业前景,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周旸表示,场景驱动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文物系统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展厅一角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正在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的协同之路、科技与装备的融合之路,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中国制造”开始全面服务保障文物事业。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全面部署,坚持需求牵引与供给提升相结合, 深化“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优化文物保护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生态。这一新兴领域正在迸发出技术升级与产业增长的强劲动力,不断催生技术装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展览,我们有三个目标:让老百姓看到酷炫的文保科技,让制造商了解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的专精特新及发展前景,让行业用户获取特定场景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周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