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课程背景
栽桑养蚕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月令”是古时候的一类文章体裁,是叙述古人尊崇一年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蚕桑生产自古以来是中国人重要的农事活动,其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为了将博物馆教育与杭州市小学课程相衔接且与博物馆办馆理念、展陈内容相结合,更为了践行和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取中国古代“月令”概念和框架,以传承与弘扬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为宗旨,结合馆内“天蚕灵机”等常设展览及女红传习馆等场地,在农历节气和蚕桑生产,以及传统女红之间找到连接点,针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特点,特别推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蚕乡月令”系列研学活动。
02 课程内容
“蚕乡月令”教育项目以馆校合作和馆企合作为基础,以蚕桑生产的时令为主线,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核心,整个活动时间跨度从4月到6月,从清明开始到端午结束,通过春季养蚕、民俗体验、手工实践、研学之旅等形式开展。
1、四月清明至谷雨
春季养蚕。作为“蚕乡月令”品牌教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丝连续24年开展“大家来养蚕宝宝”活动。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近500所学校参与活动,依托蚕桑研学基地累计发放8万余份“蚕宝宝科普套装”, 并开设了线上直播为学生们提供远程养蚕指导。
清明轧蚕花。清明时节是一年蚕事活动的开始,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会迎来蚕花庙会。“清明轧蚕花”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文化的组成部分。国丝组织亲子家庭前往新市古镇,观看并体验祭蚕花、剪蚕花、请蚕花、扫蚕花地等古老的蚕桑民俗。
2、五月立夏至小满
科普养蚕进校园。立夏时节正是养蚕活动开展最火热的时候。在此期间,博物馆老师将专题讲座、科普展览送入校园,为学生们讲解蚕桑科普知识,同时解答各种养蚕问题,科普展览可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汲取相关知识。养蚕结束后,博物馆老师还会进校园指导学生们将蚕茧制作工艺品或进行缫丝体验,了解从茧变丝的过程。
蚕宝宝回家&养蚕日记。当蚕宝宝全部结茧后,国丝开展“蚕宝宝回家”活动,邀请学生们将蚕茧带回博物馆,让蚕宝宝们回到它们出发的地方,并给学生们颁发“中国蚕桑丝绸文化守护者”荣誉证书。同时,国丝选出学生们在养蚕时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的优秀“养蚕日记”,制作成展板在博物馆展示。
蚕乡研学之旅。在每年五月小满前后,国丝联合浙江省内主流媒体发起走进蚕乡体验非遗的研学活动,组织亲子家庭前往国丝研学基地小云龙蚕桑乐园。参与者们可以参观蚕桑民俗的现场演示,亲自体验手工缫丝、剥绵兜、拉丝绵、织蚕网等传统活动。针对低年段学生开设VR蚕宝宝体验,画蚕茧、采桑叶、品桑葚等活动。
3、六月芒种至端午
蚕桑民俗体验。每年六月的芒种时节也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丝邀请云龙村的非遗传承人和蚕农在馆内表演、展示蚕桑非遗,包括祭蚕神、裹蚕讯粽等。同时,也面向少年儿童开展画蚕匾画、纸板织、亲子染缬课程等丰富的手工体验活动。其中,亲子染缬课程活动是基于国丝乾隆色谱复原课题的研究成果。
女红手工体验。国丝女红传习馆将传统女红技艺与传统节气相结合,推出了系列节日特色手工活动,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如扎染灯彩庆元宵、端午香囊制作、中秋手作玉兔等,让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传统手工作品的制作,在佳节时令氛围中回忆传统文化,体现了国丝在活动策划中的“家庭情怀”。
03 课程特色
扎根博物馆开展研学课程。“蚕乡月令”项目在研学资源、场地、课程和教师方面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自身优势。除了“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外,馆内还有“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等常设展览作为系列课程的学习资源。同时,馆内还特别设有女红传习馆和儿童馆两个互动体验场地,面向不同年段的学生开设织绣印染等传统技艺手工课程。基于馆藏古今中外纺织服饰文物近7万件(套)及相关科研课题成果编写研学课程并出版读本。授课教师除了研学基地教师、馆内社教人员之外,还有文物考古及修复的专业科研人员,扎根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专业的研学课程。
打造蚕桑丝织系列研学课程。2009年,由国丝牵头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蚕乡月令”项目也紧紧围绕着蚕桑丝织开展,并不断摸索着实现全链条的文化教育。学生可以从春季领养蚕宝宝开始,在养蚕期间参加基地研学采摘桑叶体验蚕俗,学习博物馆老师到学校开展的蚕桑科普,蚕宝宝结茧后将自己的养蚕日记和蚕茧送回博物馆,并体验缫丝、织布等女红活动,同时参观博物馆的丝绸展览,了解丝绸在历史上重要性。在暑期,学生还可以参加国丝与服装企业合作的工业研学“天上取样人间织”,见证自己设计的衣服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从生命教育到农业、工业研学,从传统非遗到产业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选到自己适合的研学课程。
依托丝路文化进校园开展蚕桑教育。国丝承接国家文物局“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成立“丝路文化进校园”教育联盟,与二十余所学校签署馆校共建协议,覆盖了公办/民办幼小初高等多种类型学校。国丝协助杭州市桃源小学、杭州市竞舟二小打造校园丝绸博物馆,“蚕乡月令”项目中的丝绸展览、蚕桑科普、手工体验走进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杭州观城实验学校等近20所中小学,出版包含44课时的《丝路奇幻之旅》,其中包括24课时蚕桑丝织课程,并在学校开展近300课时相关课程。
04 创新做法
品牌活化。“大家来养蚕宝宝”活动是国丝最老牌的品牌社教活动,已经连续开展24年之久。2018年,在春季养蚕的活动基础上,国丝全新推出“蚕乡月令”系列活动,在“二十四节气”和蚕桑生产、传统女红之间找到连接,将单一的养蚕活动延续到蚕桑丝织等相关手工体验。疫情期间,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国丝与企业合作成立研学基地,与学校合作成立校园丝绸博物馆,并借助多方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活动,不断让品牌社教活动焕发新的活力。
馆企合作设立蚕桑研学基地。国丝与知名丝绸企业凯喜雅合作打造的蚕桑研学基地——小云龙蚕桑乐园,是以蚕桑生态、文化为载体的特色亲子乐园,位于距离国丝1小时车程的蚕桑之乡嘉兴海宁。园区占地500多亩,拥有蚕宝宝科普馆、科技VR体验馆、蚕丝科普馆、蚕宝宝培育室、现代规模化大蚕饲养坊、活动教室、户外活动草坪、桑葚桑叶采摘园等。研学基地不仅免费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天然彩色茧蚕宝宝,其多样化的场馆内容也与博物馆的蚕桑文化密切相关,并利用蚕桑之乡的非遗场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补充,让学生们走出课本和理论知识,走向田野和动手体验。
线上传播。国丝与主流媒体合作传播,参与中央电视台“2020文化和遗产日”直播活动,让更多的观众在云上参与活动,并多次联合都市快报等平台发布活动招募。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国丝与南瓜科学(猿辅导)合作开展线上蚕桑主题公益科普课程,课程阅读量达10万余人次。2022年领养蚕宝宝活动与教育部门及相关企业合作,精准投放给全国范围内适龄学生家长,推文阅读量达到近15万人次,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打破空间限制。
“蚕乡月令”教育项目不仅能够少年儿童对生命、自然的尊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也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感知中国蚕桑丝织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