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失眠人可以试试吉祥卧”的热搜话题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在现代社会,失眠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人都有上床几个小时,还是精神抖擞,一睁眼就“眼睛瞪得像铜铃”的经历。
网络上的吉祥卧知识。来源/哔哩哔哩网站截图
“睡个好觉”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愿望。而在我国古代,重视“睡个好觉”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睡觉大神”因为“睡了好觉”而给事业乃至人生增色不少。
“草堂春睡足”
要论“睡神”,首先当推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第三次前去恭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正在睡午觉,刘备没有打扰,诸葛亮醒了之后,吟诵了一首有名的诗,其中说“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好家伙,这一觉,愣是从中午睡到了傍晚了。
当诸葛亮得知刘备一直等在外面之时,感动之余,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能有这样出色的分析,除开诸葛亮的才华,也是因为他“春睡足”了,头脑状态在线。到了后来蜀国和魏国交兵多年,诸葛亮就再也没有这种睡养生觉的机会了,身体状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差。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曾询问诸葛亮使者:“诸葛亮的睡眠、饮食怎么样?”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每天起早睡晚,许多事都要亲自处理,可是吃的却很少。”司马懿听后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鞠躬尽瘁,死在了五丈原。
影视剧中“隆中对”。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唐末五代时期的学者、书法家杨凝式,在一次午睡之后,收到了朋友送来的新秋韭花酱,恰好他有些饿了,就蘸着这些韭花酱吃了一盘肥嫩的羔羊肉。在享受了这一餐美味之后,杨凝式心情大好,提笔就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有了充足的午休,还有美食的加持,这幅作品逸兴横飞,疏朗有致,清秀隽永,超绝尘俗,成为了人间绝品。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的《韭花帖》。
到了宋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文化大家,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等大都比较高产,其原因除了宋代文治的盛隆之外,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睡觉,这在他们的诗文之中多有反映。如苏东坡说:
吾每日须于五更初起,栉发数百,颒面尽,服裳衣毕,须于一净榻上,再用此法假寐。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就是说苏东坡每天早起后,还要再去睡一个回笼觉,这个回笼觉感觉是“其美无涯”。相比苏东坡,王安石更为讲究。有一次,王安石和欧阳修闲聊,王安石说自己夏天睡觉,是要调换枕头面的。欧阳修问为什么,王安石则说“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欧阳修大笑,说“介甫知睡,真懒睡也”。陆游则无所顾忌地直接写了一首题为《睡觉》的诗:“白日悠悠喜意平,梦中历历觉魂清。觉时不落晨鸡后,静待天窗一点明。”
“不觅仙方觅睡方”
古人对于如何睡好觉,进行了多年的探索。陆游曾非常直白地说:“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也就是如果真的遇到大神了,宁可向他索要如何睡好觉的真经。
经过多年努力,古人终于将如何睡好觉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这些理论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对世界运行的看法。如果要给这套理论加上一个总纲的话,那一定是《道德经》中非常有名的那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浓缩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们做事情,要与自然规律合拍。当然,古代不像现代,有着丰富有趣的夜生活,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虽然是时代的局限性,可是恰好也合乎自然规律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差不多晚七点,人们就开始洗漱了,到了晚九点左右,大部分人都已经进入到梦乡了。有些学子,可能还会挑灯苦读,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准备,也就是所谓的“三更灯火五更鸡”。
清李少湘藏松雪道德经拓片册页。来源/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数字博物馆
古代的睡眠理论有不少讲究。首先说入睡的时辰。古代的医家根据天人合一的总观点,提出了一个子午流注的说法,认为,人体的运行自然有其规律,不同时辰人体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人体有十二经络,对应了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一点之间,是足少阳胆经当值的时刻,这一个时间段,只有睡觉才能使“少阳”这人体的太阳逐渐升起,胆经运行好一个周期,人第二天才能头脑清楚,面色红润。所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入睡时间也不要超过子时。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他的著作《五杂俎》指出:“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午时则是白天的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是心经运行时间,小睡一会,自然非常有帮助。前述的那些“睡觉大神”大都是午睡爱好者。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适度午休的确可以大大减低患心脏疾病的概率。
除了理论层面,古人在睡觉的实操方面,也颇多心得体会,比如古人在睡姿方面就非常讲究。睡觉的姿势无非三种:侧卧、仰卧、俯卧。在这三种姿势之中,古人最为推崇的是侧卧,即所谓“侧龙、卧虎、仰瘫尸”,最不喜欢的是仰卧睡姿。孔子曾经说“寝不尸”,认为仰卧看上去有点不雅,这主要是从礼仪角度说的。不过这其中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如仰卧之时,人体腹内压强会上升,可能使人产生憋闷之感,有哮喘等病症的人会更加不适。此外,仰卧时,人们的手则可能会放到胸口或腹部,压迫心肺,引发不适甚至会做噩梦。南宋学者蔡元定曾经说:“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意思是睡觉要侧卧,醒来才伸直身体。唐代著名医家、百岁老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到:“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元《消夏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那么侧卧是左边还是右边呢?当然是右边比较好,清代的学者曹庭栋在其养生学专著《老老恒言》中提到:“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这其中也有其科学道理:右侧卧使得心脏、脾胃等受压最小,同时肝脏处于低位,有利于血液回流,而肝脏承担着人体主要解毒的功能,所以,这种体位对于保持心脏等的健康和充分发挥肝脏的解毒功能都非常有益。由于这种体位好处多多,所以被称为“吉祥睡”。
关于睡觉的方位,多部著作都认为应当东西而卧。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表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老老恒言》则进一步认为应当一直头朝东。这其中的道理是按照五行八卦的观点,东方属于震位,阳气生发,而人的头部处于人体最上方,也是生发的所在,所以应当头朝东。不过,如果按照当今的科学研究来说,根据地球磁场的状况,头南脚北比较顺应地球磁场,会更有助于睡眠。
“先睡心,再睡眼”
当然,各种睡眠的技巧、时间安排等等都以能睡着为最终的目的。书接开头,我国某新闻机构利用大数据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9.6%的人存在入眠困难的问题。而“失眠”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仔细咂摸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在现代社会,失眠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来源/新浪微博截图
古人对此是很清楚的。孙思邈曾提示人们:“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就是说,睡觉前,要使自己整个人放松下来,把白天所遇到的各种糟心事、烦恼事以及将来要遇到的棘手问题慢慢地从心中清除出去,逐渐达到所谓“人定”的状态,才能很好地入睡。对此,蔡元定总结得更为简单明了:“先睡心,再睡眼”,也就是说,心不静,哪里能有好的睡眠?
虽然古今差异非常大,但是问题的实质却是一样的:只有把乱人心神的东西暂且放在一边,将自己从各种烦恼和诱惑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好的睡眠。
进一步言之,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下古人的智慧。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意思是提醒人们,各种“外物”都是我们的手段,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与工具,即“君子役物”(君子驱使外物)。但如果“役于物”(被外物所驱使),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还会被荀老夫子归入到“小人”的行列。道理想清楚了,心态放平了,顺其自然,自然就能通透达观了。当然,这个觉也就可以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