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于大众普罗既是必需品、生活品,又是艺术品。古时,无论是锦衣玉食的王公大夫,还是风雅精致的文人士子,或超脱世外的僧侣隐士,亦或是粗茶淡饭的寻常百姓,都可通过一杯清茶荡涤人生的悲喜,获得内心世界的愉悦与洒脱。爱茶之人必有四美,即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无锡所出阳羡之茶、二泉之水、紫砂之真、惠山之雅,使之四美皆具,其中特别是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的江苏惠山,其山泉自唐代即名闻天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千古流传,明清时期又兴起绵延数百年的惠山茶会,更是引领无锡千年茶文化兴盛。无锡博物院即以此为契机,于2022年9月联合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福建博物院等十余家文博机构共同举办“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清 弘历摹唐寅事茗图卷
本次特展历经数年精心筹备,立足自身馆藏体系,充分发掘典藏资源,以无锡悠久的惠泉文化为时代背景,将惠山茶会作为主要叙述对象、竹茶炉为切入点,以无锡茶文化历经千年的时空发展为线索,让更多观众从中了解我国茶文化史上这一盛事。特展策展脉络以“地点、人物、事”为基本推进逻辑,共展出116件/套文物,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跳出历史沿革脉络的“千展一面”,强调“景与物-人与事”之间的内容联系与空间叙事,分为“山中有盛名、名山聚名士、归山煮新茶、新茶引风尚”四个单元,汇集众多重量级文物展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盛唐至今无锡千年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彰显无锡独特的茶文化魅力,以及其对宫廷茶事、文人茶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突出无锡地方特色以及茶这一文化传统所具有的代表性价值和对多元文化交融的意义。在展览形式上,特别注重空间营造和新技术的应用,力图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观众步入展厅即可进入一种清幽意境,一步一景,随着展陈内容的延伸变换,展开一次茶文化之旅。展览四个单元衔接自然又各具特色,既有古朴自然、文脉悠长,又有中西交融、现代时尚。特别是在注重展览学术性及文物展览属性的同时,注重不同群体、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观展需要。设置了多个互动空间,观众可盘膝而坐,或交流体验或对弈一盘棋或品茶论道或静观一段影片,极具包容性,使得不同的人群,都能在此展中找到兴趣点,被广大观众誉为无锡近几年“最美”“最雅”“最学术”“最无锡”的展览。
为了更深入地讲好茶文化故事,为展览提供更为扎实的学术支撑,我们在潜心研究无锡茶文化的基础上,举办惠山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与茶文化、展览有关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惠山茶会的文化色彩与传承发展,以及明清文人茶会、中国茶文化等议题。让远在法国、日本的海外学者线上参会,共同追寻往昔,探究源流。
为配合展览,进一步链接观众、增强互动体验,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还举办了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策划了“茶说”“茶境”“茶研”等系列活动;举办夜场茶会雅集,以文艺演出、茶艺演示、茶果品尝、茶盏绘画、水墨丹青等互动体验,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欣赏古典艺术表演,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此外,还根据展览主题立意,提取文物元素,特别设计了“竹炉生烟”茶饮套装、“紫器清茗”茶礼套装、“来试人间第二泉”紫砂茶具套装、“寄畅山水阴”书画套装系列、“寄畅园五十景图画屏”等20余款文创产品,让观众在观展之余,把文物带回家、把展览带回家、把茶香带回家。展览历时四个半月,闭幕后,线上数字云展览及精心编著的展览画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让展览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清 宜兴窑紫砂茶壶
作为地方性中小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通过举办此次展览,也总结出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办展心得和体会。
一是要注重地域性。一座地方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会客厅、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厅。充分挖掘、研究、传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地方文化辨识度,是我们博物馆人的天职。展览,正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工具与武器。
二是要注重原创性。原创展览是博物馆的生命力所在,对于本地历史文化,本馆工作人员、研究者最有发言权。基于本地文化及馆藏资源,举办原创展览,有助于充分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充分提升文物利用效率,充分展示本地历史文化艺术传统。
三是要注重学术性。博物馆的展览,绝不是文物、藏品的简单堆砌。流畅的展线设置、内在的展览逻辑、生动的故事演绎,无不建立在对展览主题的深刻研究与深度挖掘的基础之上。
四是要注重通俗性。展览是要为最广大的观众群体服务的。特别是地方中小博物馆,决不能把展览办得故作艰深、满满学究气。要努力接地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受众的差异化观展需求。
本次特展策划在多线推进过程中突破以往展览中已有的文化定式,将不同的习惯审美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对展览进行了重新构建,讲述梁溪千年茶事,追溯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从而进一步增加江南地域文化、中华文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