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博物馆 “读博物馆这本书”系列研学

字号:T|T
2023-12-26 17:48 来源:博物馆中国
图片

一、策划背景

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其教育职能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家庭开始关注博物馆这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并将博物馆学习纳入到青少年教育的计划中去。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在2020年共同发文的《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

在这些政策背景的推动下,让青少年群体更多地进入博物馆,培养前往博物馆的文化习惯,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趋势所在。

“双减”政策发布后,金华市博物馆对参与馆内研学的学生、家长、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周末前往户外、博物馆、科技馆等次数增加,家长更加愿意以亲子互动或合作伙伴形式参与到博物馆活动当中;对学生来说,则更希望在课堂教育形式之外,体会探索型、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综合以上政策背景及观众群体的实际需求,金华市博物馆将6-14岁儿童、青少年群体及其家长作为主要受众,设计推出了包含场馆主题探索、亲子互动、本地乡土文化传承的研学品牌“读博物馆这本书”。

系列研学活动以“研之有物,学而广博”为主旨,通过馆校合作、PBL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化教育模式开展,结合婺绣、金华剪纸等本地非遗技艺,婺学发展、古籍装帧及刻书出版业变迁等本地历史文化内容,推出原创科普课程《小镜仔回家记》《妙趣虫生》《修复体验官》《八咏碑拓》《器象乎天地》《从一粒米溯上山文化万年“稻”路》等20项主题课程,2023年全年累计参与人数达36742人次。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文化资源、优质的文化服务,为父母与孩子打造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科普性足,兼具学习与游乐功能的亲子空间。

图片

二、研学内容

“读博物馆这本书”主题研学为金华市博物馆常设研学活动,为满足观众研学需求,该主题研学活动全年开展,并以季度为时间单位,根据馆内常设展不同展区、各类临展更换课程主题。

图片

课程主题基本以馆藏精品文物、本地非遗技艺等为中心,由博物馆宣教人员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相应主题的原创教材及研学定制材料包。主题研学系列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历史、文学、科学、经济等多科目知识,还致力于带领青少年换个“角度”看文物。不同主题课程的呈现方式与诠释重点也有所差异,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一般会结合聆听、观察、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以行前课、PBL模式探索、游戏互动、手工等形式综合开展。做到探索过程环环相扣,知识内容层层递进,并确保各课程始终与金华本土文化及地域特色相结合。

为提升场馆沉浸式体验感受,在各临展推出前,也都会综合考虑研学活动内容,将文物、艺术、考古场景、新国潮、汉服等要素有机融合,营造研学整体环境氛围。

以《从一粒米溯上山文化万年“稻”路》为例,上山文化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万年前,填补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小小的一粒稻米,唤醒了沉睡的上山文化,0.0167g的重量,推动万年的中华文明。

首先以这里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稻米引入课程,通过“情景再现”环节增加趣味性,引导青少年使用仿制石磨盘及各式各样的石磨棒,研究如何还原一万多年前的上山人将稻谷脱壳,探索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脱壳且能保证稻米的完整性。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寓教于乐。

第二阶段赋予青少年们考古学家的身份,以考古小分队的形式自由组队并领取任务卡探索“大口盆留下的终极猜想”。各小队可以借助展板、数字媒体、场景道具等分析、探讨其年代、外形、材质等方面特征,以此推断大口盆的作用,并以亲子互助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整理完成后,每支考古小分队自主推选一名主汇报人,以“发现问题、研究学习、得出结论”为节点,将各小队探索成果进行分享,再由其他队员进行补充,有的小组还会展示画作、文稿,甚至用表演的方式还原上山人使用该文物的生活状态。这种团队合作形式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群体的合作意识,锻炼了领导力,也使每一位参与者在自主自发的探索过程中深化了对文物的认知。

汇报后,引导各小组“考古学家们”综合各组观点,鼓励他们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探讨、辩论,发散思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探索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讨论后,博物馆宣教员以导师身份辅助各小组归纳整理出科学准确的答案——大口盆可能是上山人的炊具,后继续引入夹碳陶、石煮法作为补充知识点,并结合生活常识与校本课程相关语文知识,针对“石煮法”在现代的应用如陕西石子馍等开展讨论,组织小组内部PK游戏“咬文嚼字”:说出带有“火”字旁的汉字。以知识普及和游戏互动方式对该课题内容做整体提升。最后由小考古学家们与导师、家长一起投票选出优秀考古小分队。

图片

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就可以进入实践体验环节。该主题课程的配套原创研学材料包“修复体验官”系列以上山文化的典型陶器器型大口盆为原型,结合文物修复实际步骤,配备有破碎大口盆及各类修复工具。通过化身为“文物修复师”,体验清洗、粘接、补配、打磨等文物修复步骤,最终完成修补好的大口盆。

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密切联系,使参与观众的体验感更丰富,对文物的认识角度更多元,对文物保护也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有助于培育青少年文物保护意识,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图片

三、研学特色

“读博物馆这本书”主题研学立足于金华地方文化,以PBL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形式,着重营造社群感,赋予参与观众与该研学项目的归属感,并提供更广阔的线上线下交流空间。

图片

金华古称小“邹鲁”,地方文化资源丰厚,为宣传优秀地方文化,培养青少年群体文化自信,厚植乡土情怀,主题研学中囊括了大量金华本地非遗技艺、亮点文化相关内容。包括上山文化、金华刻书业发展变迁、金华剪纸非遗、婺绣非遗、盘纸非遗、婺剧、金华古城结构及职能变迁、婺商演变、宋代金华、婺州窑、婺学及书院文化等等具有浓重本地文化色彩的主题。

研学形式基本以PBL项目化教学主融入美式STEAM教育等模式,充分发挥参与青少年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立体丰富的展厅设置、和配合研学主题原创设计的研学任务卡,辅助他们自主探索,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探索过程中,通过对文物年代、造型、材质等方面观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和掌握主题知识,并在博物馆宣教人员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进行拓展,自主得出最终结论。每类主题课程中都会设置小组合作探索汇报环节,为参与的青少年提供合作机会,锻炼协作能力,促进思考,提升表达。

社交体验成为当今博物馆的一个大趋势,为完善博物馆的社交功能和社交氛围,为更好地维护博物馆研学观众群体,营造长期研学氛围,满足参与观众沟通交流需求,在“读博物馆这本书”主题研学推出的同时,金华市博物馆也创建了“读博物馆这本书---研学群”。为观众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创造可能,群内可畅聊历史、可分享活动,思维碰撞,在沟通中提升分享表达能力。也可以开展合作,招募团友、选择时间、主题课程,自行组团参与研学活动。“周末,我组织一场读博物馆这本书的研学活动,有一同参加的嘛?”成为群中的热门话题,居高不下。

图片

四、互动形式和创新做法

“读博物馆这本书”构建了较为丰富的主题研学资源库,提供优质、多元、系统的“菜单式”点单研学。在基本的课程模式下,家长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并搭配与此相关的非遗体验项目、定制材料包,根据时间的长度,还可以增加每项课程后的非遗项目。

研学开展时间及组织形式直接灵活。“读博物馆这本书”研学自推出起就以常态化开展为目标,在金华市博物馆内全年进行,每季度推出不同主题。因此全年任何时间基本都可以参与研学,而非传统一年参与一次的固定研学。在主题社群维护的基础上,家长可与博物馆建立直接的研学联系,在周末直接通过社群进行交流组队,而无需通过第三方或学校等机构。社群内实行相应的积分制度,发起人与参与者对应不同的积分奖励,以此鼓励亲子在更多样化的时段前往博物馆,积极参与每一季度更新的研学,在更长的时间单元中,最大化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场馆与观众情感链接,培育本地青少年群体周期性前往博物馆的文化习惯。研学过程中,也以家长分组组织为主,减轻了馆内工作人员的组织压力,能够将精力更多地用于教学。

主题研学的各项课程内容及配套手工实践材料包均为金华市博物馆原创,围绕研学课程,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针对性地研制推出,而非购买各类成品文创材料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为参与者的研学体验提供更好的效果。

 

附:主题研学近期调查反馈情况

近日,金华市博物馆就活动时间、主题及创新性等方面向参与家长开展调查并征集建议与意见,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65份。

结果显示,86%的家长希望博物馆能每季度举办研学活动并适当增加讲座;超过90%认为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应以历史人文教育、科普教育为主。92%认为加入研学群后孩子们认识了更多新朋友好朋友,长期参与活动也显著提高了孩子的各方面知识储备及社交能力,十分愿意为孩子持续报名参加活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