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

字号:T|T
2023-12-26 17:47 来源:博物馆中国

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主要面向青少年朋友打造的一个考古普及与体验研学品牌,目的是利用我院(馆)考古工地现场、文物修复实验室、历史史迹、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设施及丰富的学术资源,促进南汉二陵博物馆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充分发挥我院(馆)的教育功能,不断满足青少年朋友对于文物考古及文化传承的求知与需求,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走近考古、了解考古、体验考古,努力增强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关注和支持。

该研学项目自2019年7月开始实施,每年寒、暑假开展2-3期,每期4-6场研学,每期探索营惠及15-20对亲子家庭。

图片

一、课程策划背景

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同时,广州也是中国受现代考古学思想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被列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

南汉二陵博物馆作为考古专题博物馆,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运营管理,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主题策划“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特色研学,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利用考古现场组织公众参观体验,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生动的历史记忆课堂,通过各类体验活动拉近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将考古成果通过展览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让文物在坚定文化自信与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中发挥作用,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互动体验中了解考古知识,领略考古魅力。

图片

二、课程内容

课程主要是利用考古工地现场、文物修复实验室、历史建筑、博物馆公众考古活动中心设施,结合展览,邀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文物修复、地上文物保护、博物馆科普教育方面的专家老师,举办以青少年朋友为主要对象的考古体验活动。每一期的探索营都会提出 N 个“一”概念,具体包括看一次展览、听一次讲座、做一次手工(拓片、修复、翻模等)、走一条文物径等等。

图片

“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课程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资源包,分为“走近考古”科普讲座、“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广州考古新发现工地现场研学、广州文物径citywalk、出土文物活化利用手工体验、“我与考古”分享沙龙等多个系列。

图片

每个系列下设多个主题课程,例如:“走近考古”科普讲座既有考古概念、方法、误区等通识专题,也有考古发现的广州专题,用考古材料讲述名城广州的历史记忆;“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是根据考古文物实时的出土状况,由专业人员根据文物保护需求和观众体验统筹选择当下最合适的文物开展保护体验,已开展的有南明铁炮、唐代木履、明清墓志保护工作,后期还将持续更新;考古工地现场研学也是根据当下阶段考古工作情况,选择恰当的工地开展,在考古一线工作者的带领下观察科学的考古发掘和丰富的古代遗迹,亲密接触“新鲜出土”的文物,亲身体验考古工具的使用;广州文物径citywalk系列则是我院(馆)结合地上文物史迹方面的保护利用成果,梳理出了多条具有广州本地特色的专题性研学线路。

图片
图片

三、课程特色

1、课程内容丰富、及时更新、组合灵活。探索营研学理论实操并重,课程体系丰富,并根据现实的考古工作情况和研究进展及时更新、补充,犹如下拉式菜单,可量身定制课程,不断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研学实践需求,为研学注入活力,有效降低了研学后期课程单一、同质化风险。

2、联动专业科研力量,提升研学效能。“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虽然只是一项研学教育活动,但充分发挥了博物馆资源优势,其策划与实施还得到了除宣传教育以外的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古迹保护等多方专业科研力量加持,确保了课程的科学与严谨,也推动了不同领域研学内容的破圈融合,有利于提升研学对象的体验效能和获得感,从而促进研学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3、结合教育心理学,开发闯关式探究学习。我院(馆)为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特别设计《公众考古活动中心体验手册》,并为每一期的每一场研学都设计专属印章。学员只有完成所有研学环节,才能集齐印章,获得“考古学家”认证。以闯关的游戏形式,配合特制的研学单,以目标导向促进快速认知,引导学员在研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

图片

四、互动形式

研学互动形式多样,包含了学员间的互动、学员与导师的互动,以及学员与公众的互动。

在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的开营仪式上,营长老师就要求所有的学员参加破冰环节,在自我介绍的同时以小游戏的形式记住同期学员特征,从而相互认识。在研学过程中,研学导师也会设置小组任务,创造社交场景。在结营仪式时,我们还开展分享沙龙,促进学员间的互动。

研学导师与学员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知识引导传输中的有奖问答,参观以及实操层面的指导辅助,偶尔也包含结营后的线上答疑交流。

学员与公众的互动是“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公众了解学员们参与研学后的所思所感,我们在每期活动总结微信推送中都精选了学员的纸质留言,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公众分享,也会将平台上的网友留言线上反馈给研学成员,形成良性互动。

图片

五、创新做法

1、推动博物馆研学分众化体验。将研学对象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认知差异提供精细化的分类体验,提高研学对象的年龄覆盖面,让研学项目更具普适性。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分别面向3-6岁、7-12岁、12-17岁青少年开办了“小小考古学家”“小考古学家”“少年考古学家”主题,以满足多样化的研学需求。

2、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启研学超长“售后”服务。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尝试用考古院的专业资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提供如考古类专业性强但从业人少的冷门专业的职业认知和体验。设立之初就强调陪伴学员成长,鼓励大家在不同年龄报名不同的主题,在研学过程中见证学员从“小小考古学家”到“小考古学家”,再到“少年考古学家”的蜕变历程,也希望通过持续的研学帮助一部分青少年培养对考古的兴趣,甚至最终陪伴他们成为真正的考古从业者。整个研学项目以人为本,注重反馈和品质提升,结营仪式设置的分享沙龙环节是研学效果的体现与升华,也是孩子们思考且回应开营仪式众多疑问的关键环节。即使在研学结束后,馆方也与学员建立了良好且持久的联系,并组成“南汉二陵公众考古”社群,方便后期的交流沟通。在研学项目实施的近4年内,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因为年龄增长而继续参与不同主题探索营的学员,同时推动了研学品牌及参与对象的可持续发展。

3、展现人文关怀,促进特殊群体关爱。拓宽博物馆研学教育的影响边界,不再局限于本地居民,而是在假期通过旅游业、探亲式人口流动,让更多来自外地的青少年参与研学体验。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划的每一期探索营都会在招募公告中强调欢迎外地青少年朋友报名,在录取过程中也会留出一部分外地观众名额。此外,我们还会在来穗务工人员子女到广州团聚度假的暑假高峰期,开展“关爱来穗候鸟 感受羊城魅力”专题探索营,用文物考古成果讲述“广州故事”,陪伴小候鸟们在玩乐之余品读广州历史、领略羊城文化,充分展示岭南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包容魅力,搭建亲子沟通桥梁,让有温度的考古给予候鸟家庭认同与归属。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