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发现于2001年2月,经二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已探明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墓地、生活区,出土金、铜、玉、石、漆木器等重要文物上万件,以及数量众多的象牙、野猪獠牙、鹿角和数十万件陶片等。遗址主体年代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是距今3000年前后古蜀国都邑所在,是成都城市史的开端。
2007年4月,金沙遗址博物馆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成并对外开放。多年来,不断推进遗址保护、研究、展示等工作,积极有效地实施遗产管理与活化利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将遗产保护成果与旅游相互融合,为来馆观众提供考古遗址、原创展览、特色活动等独特又多元的体验,让观众充分感知到金沙遗址历史、文化、艺术与自然的魅力,深入了解成都城市历史的脉络和城市文化的精髓。
金沙遗址博物馆全景
金沙祭祀遗址发掘现场
遗迹馆祭祀区原状展示现场
近两年,金沙遗址博物馆进一步挖掘古蜀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实现文化与经济结合、博物馆与商业体的联动,助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遗址管理持续优化。以综合信息管理为中心,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管理,搭建起协同办公、藏品管理、数字资源管理、志愿者和会员管理等主要信息管理体系。不断加强设施设备管理保养,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观众游览体验。同时,持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践行节能减排,特别是在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期间,累计节约用电达44960度,环比减少用电量34%。
文物保护显著完善。不断深化土遗址保护研究,通过“科学管理+全面监测”的模式,完成“金沙遗址土遗址勘察设计方案编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文物保护原则,完成国家文物保护专项“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大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力度,促进数字文物的推广与应用,为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陈列馆外景
园区乌木林
学术讲座
社教活动
科研水平稳步提高。近两年共承担课题(项目)研究10余项,涵盖国家级、省部级、省市级、横向合作等多个层面。成功举办“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委会年会”等学术活动,积极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开展20余场临展类学术讲座、“古蜀文明系列讲座”,推动学术普及化、惠民化。作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之间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这一合作机制推动下,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已正式进站。
陈列展览凸显特色。近两年共举办展览36个,其中原创展10个,输出展26个。其中,原创“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同时积极在福建、湖北、河南、广东、广西、香港等全国各地推介和输出交流展览,推动金沙文化的跨地区传播和交流。
文创产业开拓创新。近两年开发文创新品近800款,销售产值突破千万元。积极推进跨界合作及IP授权,打造更具金沙特色的文创IP,登记产品著作权36个,授权5个。举办“2023成都金沙太阳节”,以“文化+艺术+科技”的设计理念,将古蜀符号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艺术中,形成博物馆内全场域、长时效的活动形态,为观众打造了博物馆里不一样的“文化年”。
公服品质提档升级。持续开展古蜀文明数字化传播与服务项目,深入解读与展示古蜀文明的精髓。聚焦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进一步完善志愿和讲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票务及多语种人工讲解服务水平,促进公众服务品质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紧跟公众对文化需求的转变,积极探索博物馆跨学科课程等文教融合新形式,深入挖掘金沙文化内涵,提炼天府文化特色。
近两年,金沙遗址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55.3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700余场公益讲解活动,以及800场社教课程及研学实践活动,为35.1万名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古蜀文明的机会。据统计,媒体对金沙的报道共计4220余篇,其中包括61篇央级媒体报道,214篇境外或外语报道。此外,进行各类直播90余场,观看量超过2877万。
文创商店
“成都金沙太阳节”文化惠民活动
金沙之夜艺术活动
今年举办的原创展览“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取得了圆满成功。该展览吸引国内外观众110万人次,逾3200万人次参与了线上活动。先后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以及全国100个博物馆热门展览推荐名单,成为第31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重点展览活动之一,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大量的观众参与,以及多方合力共创的宣传热度,在海内外掀起了中国西南青铜之美的传播热潮。
金沙遗址博物馆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区位优势,极大发挥了考古遗址的吸引力、吸附力与传承力,为成都市城市文化发展与文化消费的转型与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成都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也是成都历史的重要文化旅游品牌之一,为成都历史的“文化基因”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并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推动了古蜀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