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陵是南汉二陵之一,是我国考古发掘揭露的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建筑基址,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广州大学城建设工程中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完成康陵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康陵遗址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因地制宜建设康陵展厅,打造南汉康陵遗址剧场化展览新模式。
康陵遗址与南汉二陵博物馆航拍
康陵遗址航拍
南汉康陵遗址剧场化展览新模式深入挖掘康陵遗址的价值,营造遗址展示的环境氛围,呈现康陵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展览设计、内容叙事、传播模式、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
采用“剧场化”展示新模式,让遗址“开口”讲述历史
展览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积极主动的探索让观众与遗址建立链接:一是展览设计剧场化。展览在设计上聚焦于视野中心的遗址,将整个遗址展示区打造成为巨大的沉浸式舞台,融合多媒体、展板、信息带、灯光、视听等展示方式,让历史场景鲜活起来。二是展览叙事故事化。展览以“祭坛?陵墓!”“岛上时光”“迁神”三部分回溯康陵从考古发掘到建造这一千多年来发生的故事。三是“遗址+博物馆”展陈立体化。康陵展厅与南汉二陵博物馆常设展览“汉风唐韵——五代南汉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通过康陵出土文物及其他南汉时期考古发现,为公众全方位呈现南汉历史往事与文化记忆。
科技活化,采用三维动画,依托考古研究成果重现历史场景
为了让观众直观生动地认识康陵,在展览中采用了三维动画复原技术,严格依据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想象性复原,重现了康陵陵园建筑原貌、玄宫结构、墓主下葬过程等内容。观众可借助导览系统游览,也可在展厅入口观看影片,对康陵位置、规模、结构布局、遗迹点、出土文物及文化内涵等有更为整体、深入、专业的了解。
康陵展厅内部
南汉二陵博物馆“汉风唐韵”展厅
三维复原动画
艺术赋能,推动考古、视觉、音乐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艺术剧场
南汉康陵遗址所处的小谷围岛是广州大学城所在,展览策划阶段充分发挥了遗址在地社区的优势,联合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进行跨学科融合活化展示——“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
首先,为项目提供考古研究与博物馆展示专业支持。通过在合作中开展参观、讲解、讲座、艺术创作等活动,专家团队多次进校园、遗址,全程参与艺术创作过程,完成哀册文碑释读、《康陵赋》文学创作工作,让文化遗产成为艺术创作的深厚滋养与艺术宝库。
其次,让历史可以倾听。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师生以康陵遗址为创作灵感。以竹笛《上》演奏引入,伴随着人声诵咏的原创《康陵赋》,讲述着康陵遗址的历史变迁和考古发掘过程,《大漠》呼应着南汉海外交流的繁盛,《哀册文碑》的诵咏娓娓道来墓主人刘岩波澜壮阔的一生,《青铜》让人遥想金戈铁马。结尾的《炽流》是音乐家现场感受康陵遗址后原创的乐曲,是古今碰撞的高潮。让音乐成为传达历史信息的载体,让观众通过音乐、朗诵与康陵遗址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是将遗址、文物转化为视觉艺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结合演绎主题,深挖康陵遗址及出土文物的视觉美学艺术元素,实现视听感受与遗址本体的深度融合。作品取材自遗址出土的双凤纹、莲花纹、鸳鸯莲花纹、玻璃瓶、哀册文碑等文物,选取了遗址发掘时期及其周边环境照片,提炼了玻璃瓶、瓦当等文物颜色,融合了康陵遗址的包砖和夯土、都城兴王府的绿水青山等意象,分为四个篇章六段视觉影像,在遗址后方长达30米巨幕上对康陵遗址进行叙事性演绎。
开创考古遗址剧场化展览新范式
推动在地社区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实践转化
“博物馆+旅游”服务美好生活
多家媒体多维度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