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保护展示 | 数字化让南越王宫御苑“活”起来——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

字号:T|T
2023-12-22 09:33 来源:文博中国

南越国宫署遗址坐落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1995年、1997年,在市区忠佑大街西侧发现南越国的一座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遗迹,两者相连组成南越国宫苑的园林水景遗迹。2000年以来,在遗址西面的原儿童公园内又发掘出南越国宫殿、南汉国宫殿和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官署的大型建筑基址。

 

宫署遗址内遗迹分属不同时期,类型多样,相互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南汉国二号宫殿规模宏大、整体布局清楚、保存较好。原有的展陈手段主要为覆罩露明展示、展板说明、模拟和绿化标识展示。手段单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足,观众无法深刻理解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未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职能。为了让宫署遗址“活”起来,提高大遗址展示的亲和力、参与性与体验性,博物院在对遗址现场展示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方案,开展“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旨在整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出土文物,运用互联网+现代科学技术,向公众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示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

 

该项目自2020年起分三期实施,其中2022年开展的项目二期将数字科技、多媒体展览展示等技术与考古遗址展示相融合,围绕南汉国二号宫殿建筑基址,采用场景演绎、MR增强现实、灯光秀等技术手段,开展数字化展示利用,总展示面积约为1897平方米。旨在整合遗址展示及重点文物资源,建立起一个弘扬岭南文化互动体验为主的平台,推动文物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以此为契机,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实现遗址和文物的数字化,并可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展示,打破博物馆展陈位置固定,展示形式单一,时间空间限制等壁垒,把两千年的岭南文化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跨越历史的对话。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展项,以南汉国宫殿遗址发现的建筑及文物遗迹为脉络,结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古建筑复原团队扎实的学术研究,对广州南汉都城布局、南汉王宫乾和殿、昭阳殿、南薰殿等多个建筑场景进行复原展示。本展项采用多台高流明的DLP激光工程投影机,将墙面和地面的投影重叠画面通过边缘融合软件技术,使之呈现一个整体沉浸式三维画面。整体画面跨度超过12米,宽阔的视野满足观赏者的需求,全方位立体声与影片情节相辅相成、完美配合,为观赏者提供沉浸式视听享受。

 

图片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现场呈现效果

图片

工作人员介绍“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影片

图片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单帧效果,表现广州南汉国时期都城布局

图片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单帧效果,表现南汉国宫殿场景

图片

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二期改造前

 

“MR增强现实建筑复原”展项,以考古平面遗址、新旧《五代史》《南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托,结合《营造法式》与南方地区宋元建筑实例所表现的特征等为依据,设计南汉宫殿内外场景建筑复原模型,结合OLED透明屏、旋转屏台和眼球追踪系统技术,以空间测距传感器实时追踪最佳位置,与真实遗址现场进行透视匹配。

 

图片

MR增强现实与真实遗址现场进行透视匹配

 

“广州原点”户外墙体灯光秀,撷取古代广州城市中轴线上不同历史时期标志性建筑,以西汉南越国—南朝—五代十国南汉国—宋代—明清—现代等六个时期主要建筑为主线,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最新建筑复原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历年考古成果、西汉南越文王墓文物及历史文献记载等,构建古代广州城市中轴线上历代主要建筑发展变迁脉络,展现岭南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与时间节点。

 

图片

“广州原点”户外墙体灯光秀 

 

本项目自 2022 年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以沉浸式大场景结合遗址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展示,展现社会发展,创新博物馆社会服务;二是紧密围绕遗址文化内涵,结合展览、教育活动、灯光秀等多种展示利用方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文旅活动,深入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三是串联周边区域发现的其他同时期遗址,对“家门口”的大遗址进行全面展示解读,讲好广州故事,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实现群众生活与身边的大遗址的良性互动;四是得到《人民网》《中新网》《广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报道,其中《广州日报》以《王宫重现——看南越国宫署遗址展示项目怎样玩转“黑科技”》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