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古建之道 享研学之乐—— “小小国宝守护人”沉浸式项目化研学

字号:T|T
2023-12-20 12:58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一、研学案例背景

古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建于北宋1013年的保国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遗存,有“千年古建 江南一绝”美誉。保国寺北宋大殿中的“藻井”“斗拱”“柱子”等建筑结构的做法是我国现存的能够印证中国古代官方第一部建筑典籍《营造法式》记载的孤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我国古建文化的具体呈现。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研学基地)充分融入博物馆古建文化教育资源,在馆校合作共建模式下开展“小小国宝守护人”沉浸式项目化研学。

 

二、创新亮点及成效

1、课程创优,三大标准突出研学特性。

参照教育部要求的“观察访问、探究体验、动手实践”三大研学标准,以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实践“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游三步骤,把“高冷”的古建文化知识分解为“听、看、玩、学、思”等多单元,荣获“宁波市优秀研学产品”;研学课程《保国寺古建之旅》《匠心传承——传统木艺》在全省上百家申报课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省青少年教育‘十佳’项目”“浙江省中小学实践精品课程一等奖”,荣获“全国百佳优秀教学案例”等奖项。

2、教具创新,劳动教育融入核心课程。

探索古建营造技艺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具开发路径,研发教具——北宋大殿和斗拱模型,通过手工搭建榫卯古建模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结构;研发教具小板凳、笔筒、刨花灯等、让学生认识和操作传统木工具刨子、锉等;遵循“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制作榫卯木制手工艺品,让学生劳动中享受快乐和收获;教具(保国寺大殿模型和斗拱模型)获专利,并获省、市文创产品奖项。 

3、教材创效,教程线上线下同步走。

教材不断实践与创新,打造与课程开发同步研学教材和读物。在线下研学教材《博悟之旅》《走进保国寺》《保国寺研学手册》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常态化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官微“研学小程序”中查看研学系列教学视频《发现保国寺》《印象保国寺》《砖屏保国寺》《传奇保国寺》《研学保国寺》等,研学实现“互联网+”。

4、智慧展陈,沉浸式体验古建营造技艺。

坚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研学工作理念,实现遗产实物与AR数字技术双融合,现场操作与多重互动双体验。如,数字化建模古建,将大殿的营造技艺立体展示;借助虚拟实境、沉浸式影厅展现古建文化及技艺交流传承的历史长河;在数字应用中体验拼搭“拼合柱”“斗拱”等游戏,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获得更加直观、深入的感受。

5、集聚资源,弘扬中华文化魅力。

2019年至今,累计接待研学团队二千余批次,参与学生二十万余人次,与三十余所学校建立馆校共建,是东亚文化之都的研学实践点、建筑高校暑期实践点,吸引德、法、日韩等国家及港澳地区学子参加研学,学生反馈和家长点评留言上万份(条),满意度达到98%以上,报道刊登于人民网、学习强国、浙江日报等,基地获省市多项荣誉,获得良好社会影响力,古建文化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三、研学案例设计说明

1、研学案例:《小小国宝守护人》沉浸式项目化研学

2、主题文物:保国寺·北宋大殿

3、研学主题:传播古建文化、体验营造技艺

4、研学对象:小学3-6年级;每期学生在50人以内。

5、研学时长:一日营、二日营。

6、研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保国寺历史沿革、建筑特点;认识古代建筑中的材料、构件;了解古建结构原理,初识传统建筑文化。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知识运用和总结能力;培养动手、空间思维能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以及保护传统文化遗存的价值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7、研学带队老师:以博物馆14名社教成员为核心,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等共同参与。

8、研学安全保障:①购买安全意外险;②以1:5配备带队、课程、生活老师和安保人员。夜间配2位随队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③开展全流程预演,提前对研学场地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人员职责压实、安全保障到位。

 

四、研学案例介绍

课程一:《小小“寻访者”》——课程导入,实地考察。

图片

初来乍到,课程将建筑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实地考察古建与数字化互动同步,多维解读古建结构。学生在边听边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探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例如,参观中学生引发疑问,大殿复杂的藻井结构是什么样的呢?覆盖藻井的天花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柱子的形状为何是瓜棱形而非传统的圆柱形?同学们通过数字屏幕的互动小游戏,探索和解构古建筑“藻井”“瓜棱柱”等构造原理,小组内探讨破解现存世界孤例的“瓜棱柱”和繁琐的“虾须拱”的匠心独具。

课程二:《专家讲古建》——专家讲授、拓宽视野。

图片

建筑是居住的空间,记录消逝的历史。古建专家走上讲台,为学员普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寻找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之美;课间采用摹写创作法,同学们画一画古建藻井样式,连一连榫卯结构,感受建筑美学的奥秘;小组间组织开展研学知识PK大比拼,加深古建知识记忆和认知。

课程三:《小小“文保员”》——科学实验、自主探索。

图片

保国寺北宋大殿所用的木材为何能历经千年不腐?课程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点,在木构实验室观察探索木构材料学,共同揭开保国寺大殿千年屹立的谜题。

课程用显微镜观察木材切片,对木头进行“抽丝剥茧”,对实验观察进行记录;寻找木材的天敌白蚁,学习白蚁防治知识,一起帮木材“治治病”,培养中小学生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意识。

课程四:《“宋式斗拱”大剖析》——斗拱搭建、结构剖析。

图片

保国寺北宋大殿有一个“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哪怕将墙拆除房屋也不会倒塌,叫做“斗拱”的构件功不可没。课程准备了1:1的宋式五铺作斗拱模型,最大程度还原北宋大殿中斗拱的结构特征。

课程采用劳作识记法,分组对宋式大斗拱20组构件的形状、位置进行识记,小组合作拆分、复原大斗拱。小组之间进行宋式斗拱搭建PK,看看哪组复原宋式大斗拱又快又好。

课程五:《“金石拓片”解救瓦当封印》——体验拓印,感悟传承。

图片

砖雕艺术瓦当的条纹式样展现了古人的建筑审美。课程在古建筑的瓦当上寻找不同纹饰,了解瓦当的发展历史,熟知瓦当纹饰代表的不同意义和文化内涵,了解其作用和文化,体验瓦当纹拓印,传承非遗技艺,让优秀的文化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课程六:《小小“木匠”》——手工制作,成果展示。

图片

在古建木工教室,通过劳作识技法,动手制作传统榫卯木工作品,帮助同学加深对木作工具的认识,体验动手实操的乐趣,从学习木艺作品的制作,了解中国传统木工的刨、凿、打磨等传统工序,体会榫卯技艺的精髓,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作品有北宋大殿、斗拱、小板凳、刨花灯、笔筒等。

课程七:《小小“守门人”》——夜宿博物馆,总结回顾。

图片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完成安保巡馆、闭馆,体验关一次厚重的古代官式建筑大门,上门栓、闭电、操作铜锁、参观监控室、操作消防水炮等,全面认识博物馆安全系统。

夜幕降临,同学们小组探讨研学收获,用研学中的“快乐星球”与所得所思完成一本色彩斑斓的创意研学手账;在“小小艺术家”环节展现个人风采,学会表达和聆听;共同搭建帐篷,夜宿博物馆采取室内露营形式,体验夜幕下的博物馆,夜晚的环节让研学活动变得更加圆满与丰盛,成为学生成长中一次难忘的研学之旅。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