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保护展示 | 殷墟近年来的发掘与研究成果
字号:T|T
2023-12-18 09:37 来源:文博中国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经历90多个春秋,殷墟遗址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联系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环。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洹北商城的发现及确认是近二十年商代考古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商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内涵,但环绕洹北商城四周的方形遗存是城墙基槽还是城壕,学者们仍争论不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重启洹北商城调查与发掘,其目标不仅要解决方形遗存的性质问题,更要全面了解洹北商城都邑布局等问题。截至2023年春季,发掘6800余平方米,发现了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以及城垣缺口等遗迹,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洹北商城遗址“郭城”应为城壕而不是城墙。该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界以往对洹北商城城市形态的认识,城壕上发现的殷墟时期的祭祀遗迹等,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洹北商城及其废弃后城市布局。
2022年起,考古工作以了解洹北商城城墙结构为重点,对洹北商城展开大规模钻探和试掘。通过钻探明确了西城墙中段、东城墙中段及南段的精确坐标。同时对西城墙中段、东城墙中段缺口、城墙东南拐角进行发掘,对城墙的构造和性质取得了进一步认识。
此次工作局部解剖发掘了洹北商城的东、西“郭城”,基本确认“郭城”是由城壕构成,以往推断为夯土城墙基槽实际为壕沟。东、西城壕宽度在9米至13米之间,目前已知最大深度为6.57米。
部分城壕的坡岸专门夯土加固,城壕内部发现反复淤积和清淤的痕迹。东城壕上勘探发现两处明显收窄、变浅之处,初步推测应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宽约21.5米,外侧发现夯土窄墙及立柱,推断可能存在横跨城壕的桥梁设施。在“郭城”东南拐角处,发现一条殷墟时期的大型祭祀沟,目前发掘19.36米,沟内堆叠了3层人骨及动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猪骨、马骨、鸟骨等,经动物考古学家辨认至少分属17个动物个体。还发现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穿过城壕,为探讨洹北商城及其以后内外部交通路网提供了重要线索。
殷墟商王陵区总平面图及发掘区分布图
殷墟王陵 殷墟王陵位于殷墟西北部,商王陵区是商代晚期都城大邑商的重要功能区之一。1934年秋到1935年秋,殷墟第10至12次发掘在西北冈清理10座带墓道的殷商大墓、1座未完成的大墓及1000多座小墓确证这里是商王陵区。20世纪50至70年代王陵区曾开展数次考古工作,如50年代东区发掘带两条墓道的殷商大墓50WGM1以及祭祀坑26座;1976年清理殷商祭祀坑191座;1977年冬和1978年冬,大规模钻探发现祭祀坑近700座、墓葬10余座;1978年4至6月,西区发掘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78AHBM1;1984年东区发掘了带一条墓道的殷商大墓84M260,在西区还发掘了祭祀坑40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尽快启动以商王陵为核心的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规划和实施新一轮殷墟考古工作,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工作适时启动。通过大规模考古勘探,结合小面积发掘,首先寻找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干道,其次确认商王陵区的范围,通过后续持续工作,逐步搞清洹河北岸地区的功能区划。
G1西段缺口及南北两侧沟口(上为北)
G2南段与部分遗迹的关系(三维建模倾斜影像,东南→西北)
K23(南→北)
K23出土青铜器
从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考古队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随后选取4个地点进一步发掘,分别在王陵公园墙西南角外、王陵公园内和王陵公园内东墙外,实际发掘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发掘所见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其中,商代晚期有围沟2个、祭祀坑14个,西周时期的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109个。新探明王陵区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围沟。各有两个缺口可出入。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及祭祀坑的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段、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有明确关联,属于围绕商王陵的隍壕。以围沟外边界为基准,确定王陵区的范围东西大致长560米,南北长280米。
新探明的两个围沟改变了商王陵园的格局,使殷商王陵区向东扩展了至少110米,将进一步推动商文化、商史以及中国古代对陵墓制度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