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家喻户晓的1993版《包青天》片头曲有句歌词是“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一下就让观众记住了在开封府将犯人押上铡刀的王朝和马汉。其实还有两位没出现在歌词里的重量级角色,一位是负责保护包公安全的南侠展昭,另一位是包拯身边的智囊公孙策。一文一武,与包大人组成铁三角。正是他们的出现,让“包公戏”不再局限于单纯断案、审案,而融入了江湖恩仇、刑侦破案等奇险情节。
《水浒传》插画,现代,赵成伟,取材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回,讲述恶吏董超、薛霸欲谋害林冲,被鲁智深所救的故事。到了包公故事里,董超、薛霸这两个名字被沿用,但变成了开封府的正义护卫
但凡以“包青天”为题材的影视剧,总能发现包拯身边围绕着那么几位固定的能人志士,我们姑且将之称为“包公团队”。开封府常驻人员的构成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当属包拯、展昭、公孙策的铁三角组合;第二档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组,皆为六品校尉,合称“开封四勇士”;第三梯队是李贵、娄青、董超、薛霸、江樊、黄茂等一干衙役,这些人虽然只负责跑龙套,台词也很单一,但毕竟时常在开封府出现,自然也算团队里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包公团队”吧!
包公的私人助理
开封府公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为现代根据《三侠五义》以及各种包公戏描述的开封府公堂进行建造的景点,公堂内摆着三口铡刀,分别为龙头、虎头和狗头。这三口铡刀在原著里为公孙策设计,后来成为开封府标志之一
与展昭一样,在历史上公孙策同样查无此人,而且无论元杂剧还是明小说里都找不到其踪迹,因为他也是在《三侠五义》里才出现的虚构人物,登场于第7回,在大相国寺与包拯相遇。作品通过公孙策的自述,介绍了他的出身情况,原是个“因久困场屋,屡落孙山”的落魄书生。包拯见其举止端详,言语明晰,遂问了些书籍典故的问题,公孙策皆“对答如流”。学识渊博的不第才子是公孙策最初的人设。后来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公孙策追随左右,与展昭正好一文一武,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
包拯在开封府提“五鼠”之一的卢方问话,身边站着头戴方巾,身穿长袍,温文尔雅的公孙策。出自《三侠五义连环画》,蒋太禄绘。公孙策的“师爷”身份具有很重的明清印记
“师爷”军师化
《三侠五义》第9回“断奇冤奏参封学士,造御刑查赈赴陈州”首次比较立体地呈现了公孙策的性格特点。彼时正逢陈州灾情,包拯上奏仁宗,认为陈州放赈恐有情弊,仁宗加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开封府事务,前往陈州稽查放赈之事,并统理民情。但包拯却不谢恩,反倒跪奏道:“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仁宗因此又赏了御札三道。包拯领旨出朝后,首先就找到公孙策,对他说道:“圣上赐我御札三道,先生不可大意。你须替我仔细参详,莫要辜负圣恩。”
前文讲过,包拯与公孙策属于雇佣关系,是否继续任用,决定权全在包拯。所以当公孙策接到这一难题后,千思万想,竟认为这是包拯的逐客之法,但他也有文人的清高脾气,遂想“欲要不用我,又赖不过了然的情面,故用这样难题目。我何不如此如此鬼混一番,一来显显我胸中的抱负,二来也看看包公胆量”。这可以看出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亲密无间,而是有个递进过程。公孙策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位患得患失,一方面也有心想考验一下包拯胆量,还心想“左右是散伙罢咧!”于是他研墨蘸笔,画成三口铡刀,故意以“札”字做“铡”字,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
公孙策怀着复杂心情画出三口铡刀,没想到包公不但不怒,反而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而后还叫来木匠,让公孙策拿着图纸监造三口铡刀,这便是开封府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的来历。后世包公戏里,三口铡刀成为开封府的标志性刑具,现当代的电视剧里,铡刀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归根结底都是公孙先生之功劳。
作为开封府铁三角之一,包拯的得力助手,温文尔雅的“师爷”公孙策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同时心思缜密。技术方面除武力稍逊外,几乎是全能型选手——能出谋献策,刑侦破案,还精通医术,不仅可以医活人,还能做验尸等法医工作。
这显然超出现实中“师爷”的职能范围,但小说里却缺不得。明清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里,很容易找到公孙策这类人物的影子,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水浒传》里的吴用,《大明英烈传》里的刘伯温等等。总之,主角团里一定得有一位智慧化身的军师作为智囊。这种搭配在后来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中也被继承,所以在《三侠五义》里的“师爷”公孙策就成为军师化身,足智多谋的他被称为“再世诸葛”,正是这一意向的体现。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这里也是各类包公戏中常出现的地名
不过清代侠义公案小说里,虽然是清官与侠士双线进行,但侠士的江湖线比重明显更大,这就导致在清官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不可避免地被淡化。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即开封府铁三角里,包青天作为传颂数百年的清官图腾,即使在小说里情节有所减少,也丝毫不会减弱其存在感。但同样作为原创人物的公孙策和展昭就截然不同,展昭是江湖线的主要人物,贯穿全书始终,无论是出场频率还是留给读者的印象,都注定更胜一筹,这是公孙策的尴尬之处。
展昭为何变饭桶
《绘图续小五义》,民国,天宝书局印本。是古典名著 《三侠五义》的续书之一,又名《忠烈续小五义传》 《三续忠烈侠义传》。内容聚焦到新一代侠士身上,而前作中的展昭等主要角色的能力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解构原著,开枝散叶
其实追根溯源,《三侠五义》又何尝不是对元、明以来各种包公题材杂剧、话本小说的一次融会贯通的再创作?只是不可否认,它成为经典后,成功在读者心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包公宇宙”。此后,各种相关作品大体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延续其构造的世界观继续创作;其二是解构原著后进行重新创作。20世纪以来的各种续书大多属于前者。
进入21世纪,对原著进行解构再创作的作品大量涌现,前文所述的《少年包青天》是较成功的一例。但要论大胆,当属2003年上映的贺岁电影《老鼠爱上猫》,虽然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三侠五义》,却以夸张的手法重新演绎了“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之间的恩怨情仇,影片中,白玉堂被设定成女扮男装的女侠盗,在与展昭经过一系列纠葛后竟然爱上展昭,电影也以“御猫”展昭与“锦毛鼠”白玉堂喜结良缘作为结局。这种改编虽极具颠覆性,但必要前提是取材必须具备群众基础——只有观众对于展昭和白玉堂的形象已有基本认知,这种颠覆才能达到电影想要的喜剧效果。
上 :电视剧 《少年包青天》 剧照,图中人物分别为包拯(周杰饰)、凌楚楚(李冰冰饰)、公孙策(任泉饰)和小展昭(释小龙饰);下 :电视剧 《武林外传》 剧照,剧中由沙溢饰演的白展堂(右一),名字由展昭和白玉堂合并而来,充满了《三侠五义》的元素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传播过程中,“包公宇宙”的元素也在向各类题材的作品扩散影响。第一类是历史演义题材,例如电视剧《碧血青天杨家将》,虽是讲杨家将的故事,却因时代背景接近,就直接把包拯、展昭等人作为重要角色融入其中。第二类是神话题材,在一些地方民俗戏里,钟馗和包公难分彼此,他们的面具或脸谱通常可以互换使用。因为在很多人观念里,钟馗与包公具有刚正不阿、赏罚分明、铁面无私等特征。到20世纪90年代,以钟馗为题材的电视剧,总会有包拯出现,而包拯一旦出现身边又必然跟着展昭、公孙策等人。第三类是武侠题材,除了各种《三侠五义》的改编或续作,还有些完全原创的武侠剧里,只要时代背景设定在北宋仁宗时期,包拯、展昭等人常会作为重要角色出现。
这样看来,93版《包青天》片头曲最后一句歌词“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倒是客观事实。当“包公宇宙”足够深入人心,必然会以不同形式呈现于各类文艺作品中。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这部剧里,主角团生活的地方名为“七侠镇”,男一号白展堂的名字正是白玉堂与展昭的合体,看得出在致敬《七侠五义》(即《三侠五义》)。白展堂的设定非常有意思,绰号“珍珠翡翠白玉汤”,以前还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盗圣”,就只差把“我是白玉堂”五个字写脸上了。毕竟白玉堂的结局本就是原著挖的一个大坑,谁又能说他不可以隐居七侠镇,化名白展堂在同福客栈里快乐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