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保护展示 | 走近地下繁华——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刘贺墓园保护展示

字号:T|T
2023-12-13 15:20 来源:文博中国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名单。遗址内容涵盖了汉代列侯墓葬,汉代贵族及平民墓地,以及汉代列侯封国都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刘贺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墓主人身份明确,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遗址的出土文物10000多件(套),内涵丰富,包括竹简木牍、车马、乐器、铸币、青铜器、兵器、漆器等,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汉代的物质文化风貌,提供了一份汉代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的全新资料,对完善秦汉历史研究具有重要考古学术价值。

图片

刘贺墓园保护展示效果

刘贺墓园保护展示工作具体包含刘贺墓园主墓及相关遗存本体保护与展示、刘贺墓园主墓墓坑加固防护、刘贺墓保护性设施、北门遗址、东门遗址保护展示、2到9号墓及部分祭祀建筑遗迹的保护展示等,项目投入资金约1.05亿元,完成保护展示面积4.6万平方米。刘贺墓园保护展示以海昏藏宝为主题,旨在表达刘贺墓园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把一座实证西汉盛世文明的文化宝库呈现在大众面前。

图片

刘贺墓园M1保护展示

主体部分2022年7月动工,2023年9月完工。项目遵循考古先行、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原则,保证工程的可逆性,真实、完整地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最大程度地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采用科学的保护措施和策略对裂隙、苔藓等文物病害进行必要的处理,采取对考古清理出的文化层剖面进行保护加固、实施保护性回填等方法进行科学保护。对2号到9号墓以恢复封土形式作为墓葬地面标识,展示葬墓的分布格局;北门遗址和附近一段墙址进行保护和加固,露明进行原状展示;东门、东门阙、东门门房遗址保护回填后在地面标识出门阙的位置和厚度、道路的位置及宽度、在地表复原考古清理出的瓦砾堆积形态,显示子母阙的特征以及建筑瓦面的规制。

图片

刘贺墓园2-9号墓封土标识

图片

刘贺墓园北门保护性设施

图片

刘贺墓园东门、园墙、门阙保护展示

刘贺墓主墓保护性设施面积共3960平方米,其中以展示墓前祭祀建筑遗迹的半开敞式空间约1720平方米,展示刘贺墓主墓和外藏椁的室内封闭空间约1960平方米。展示空间分为墓园规制、考古历程、保护展示、刘贺主墓、外藏椁车马坑五个展示部分,以营造考古发掘的现场感为设计原则,围绕刘贺墓主墓、墓前祭祀建筑遗迹、外藏椁车马坑三大展示核心,运用原貌展示、场景营造、艺术装置、考古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结合图文展示内容,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展现刘贺墓现场遗迹及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工作及成果。半开敞式展览空间通过祭祀建筑基址标识展示、祭祀建筑屋顶艺术装置及祭祀浮雕艺术壁画展示,将现场遗址与艺术呈现有机结合,让观众清晰了解遗址遗存的相关信息,再现汉代墓葬祭祀艺术场景。

图片

刘贺墓园主墓多媒体数字化展示

在刘贺墓园东门阙复原、北门遗迹部分复原、主墓墓坑复原和外藏椁车马坑的复原中,采取了高强无机纤维文物保护材料;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展示与遗址公园整体展示线路契合,使其成为遗址博物馆陈展的内容延伸。结合建筑空间特点,同步制作图文立式展板,展示第一部分墓园规制、第二部分考古历程、第三部分保护展示的相关图文信息;同时在主墓上方空间布置了主墓建造数字化影片播放装置,与文物本体展示交相辉映,生动体现了考古历程、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的活化演绎。

图片

刘贺墓园外藏椁车马坑保护展示

图片

刘贺墓园主墓外藏椁车马坑裂隙修补注浆

借助国内一流的文物保护项目设计和施工技术力量,邀请国家、省级著名文物和考古研究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高标准、高质量分步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考古先行,全面摸清遗址文物遗存;坚持保护研究,夯实文物保护利用根基;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全程跟踪,保证项目质量;坚持文旅融合,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汉代海昏侯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三年多来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完成门票等经营收入8800万元,达成了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