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典籍博物馆 古籍文物数字化

字号:T|T
2023-12-13 14:43 来源:文物卫士

摘要:

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新兴趋势。古籍类文物具有易损坏、难读懂、不宜展示的特点,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古籍文物提供较好的保护、研究与展示。数字化展示是古籍文物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国家典籍博物馆“《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的数字化展示应用,希望为相关研究或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古籍文物、国家典籍博物馆、永乐大典、数字化展示、交互体验设计

引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外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展示是当前的新兴趋势。古籍作为华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文献性和含金量远高于字画和瓷器。然而,由于古籍载体的脆弱性,它从开始生产传播就面临着不断的消亡。如何在保护与研究中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当务之急。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在古籍文物数字化展示方面勇于探索与创新,为中国古籍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带来宝贵的经验。2021年6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中,应用了多种数字化展示方式,充分展现了古籍的珍贵价值,拉近了观众与古籍的距离。《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研究此展览的数字化展示应用,对中国古籍的数字化展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01·古籍数字化展示要素解构 

1.1 意义与格物——构建展示内容

中国典籍展览历史悠久,汉代至宋代的曝书会是最早的典籍展览雏形。原本的“曝书”的意义只是在夏末秋初曝晒图书以防蠹虫霉变,到北宋开始则变成了因馆阁晾晒图书而设的聚会,意义在于展示统治者的思想和文化成果,与会者在展览中可以观画赏帖、切磋技艺。古籍展示与展览本身的意义息息相关,现代展览中的古籍展示可以依据展览的目的、意义、主题、定位等方向,构建与展览方向相符的且具有展示意义的古籍内容。虽然古籍一直给人晦涩难懂的印象,但是古籍内容宏富,又在装帧、版式、体例、绘图、字体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性,展示内容的研究与选取可以基于展览方向,从文化、艺术等不同视角深刻挖掘古籍中的物质与非物质特性,把特性中具有永恒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思想提炼出来,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学术基础之上,深入浅出的展示内容是观众迫切需要的。

1.2 客体与转向——分析目标受众

数字化展示的交互体验人群作为“受众”区别与展览参观的“观众”,古籍数字化展示设计需要深刻分析目标受众“他们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征”,这样才能抛弃个人立场从受众视角来重新审视设计。首先,可以从客体视角分析受众的类别。据研究表明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参观人群按类别分为:外地比本地参观人数多、男性比女性参观人数多、青壮年观众多于儿童和老年人、本科生及以上学历观众占多数。数字化展示需要根据观众类别匹配出目标体验受众,以方便分析受众的体验动机。其次,可以转向主体视角分析受众的体验动机。从主体视角分析受众的体验动机可以转化出受众的体验需求,虽然目标受众差异化的背景会带来体验动机的差异化,但宏观来看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据研究表明国家典籍博物馆以接受教育为参观动机的观众数量虽占很大比重,但主动的、单一接受教育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少,以娱乐、探奇为参观动机的观众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侧面体现了受众体验需求的宏观特点和趋势。再次,可以转向身体视角分析受众的媒介性。交互体验的身体是受众知觉与意识的载体,也是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得以融合的媒介。观众在体验中借身体感知信息、认识信息,而信息在被感知的同时也会被改变、被创造。分析并利用身体的媒介性,探究受众身体感知以及被感知世界的关系与特性,有助于启发交互体验设计并满足不同受众的体验需求。

1.3 范围与联结——组合基础模块

 “范围与联结”目的是将前面所分析的要素模块进行组合,以形成交互体验的基础架构。首先,从内容范围进行组建。古籍数字化展示的内容范围涉及内容的脉络、层级与体量,它类似于XYZ轴的一个可视关系模型,要素作为变量会影响内容范围的深或浅、多或少。内容范围对设计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合理的内容范围是受众交互体验目标的关键。其次,从多媒体设备进行组建。古籍内容需要借助对其进行诠释的多媒体设备,组建特定的展示方式,实现体验者如何与之联系。数字化展示设计需要结合多媒体设备的类型、功能、参数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组建并创新展示体验方式,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展示需求。再次,从联结内容与多媒体设备的交互原型进行组建。基于内容范围和设备参数的选择,搭建交互原型的逻辑和框架是整个交互设计实现的关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原型需要以受众为中心,考虑体验者有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并且分析在这个过程的每一步受众的期望值。

1.4 感知与延伸——呈现设计效果

数字化展示需要设计符合古籍特性的交互界面,以满足受众与古籍展示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交互界面主要包括版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三部分。版面设计需重视风格、色彩、字体、图标、布局等要素,分析组织好受众最常采用的行为,同时让这些要素以最容易的方式获取和体验。导航设计被称作“交互坐标”,它包括一系列引导受众与展项互动并且实现体验目标的元素,例如:按钮、开关、菜单、条、区域等。一个无缝衔接的导航需要引导操作并辅助实现多层次界面之间的跳转切换。信息设计是传达知识和思想的核心板块,信息的排版可依照对齐、重复、对比、亲密等方法进行设计,考虑信息的清晰精巧、调理统一、突出重点、易读易懂。另外,受众最终是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进行体验,身体感知层面的设计作为交互界面的延伸,决定着古籍的物质特性最后如何被受众感受到。对于常规交互体验视觉设计是重点,但也可以使用联觉转化的设计方法。不论如何设计,最终是要通过引导受众对物的感知方式以及在设计中强调某一部分物的属性来塑造体验的。

·02·《永乐大典》古籍数字化展示分析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主题展系统的讲述了《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辑佚影印,全面展示了《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其中应用了丰富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展厅入口处设有沉浸式环幕体验区,以影片方式倒叙演绎大典的编纂、特点与回归。展厅内部设有笔墨纸砚互动游戏、“名家带你临大典”触屏临摹、《永乐大典》版式透明屏互动体验,展示了大典应用材料、台阁体书法以及版式知识。大典答题互动游戏,展示了大典蕴含的中医养生、书法、动植物等知识。《永乐大典》回归图表触摸屏展示了大典的回归历程。《永乐大典》数据库全方位高清展示了大典的数字图像,供受众检索查阅(图1-6)。根据古籍数字化展示构成要素的特点,文章将通过展览中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版式透明屏和《永乐大典》数据库两组数字化展项进行重点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1  永乐大典版式-古籍之美再现

从物质特性来看,《永乐大典》由宫廷书院撰写,在版式各个细节方面体现了皇家的华贵气质与严谨的态度。例如:大典每一页的版框采用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的手绘设计。装帧上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包裹格外庄重,纸张质地莹白柔韧,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大典正文是书手们用徽墨以及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一笔一画誊写。从目标受众来看,目前展览的主要目标受众是19岁到28岁的学生,根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审美素质,他们对于知识的诉求需要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对新奇事物的感知是敏感且积极的。基于大典的物质特性及受众的体验诉求,展项通过设计大典复印本实物与透明触控屏结合的数字化展示方式,为受众对比展示了大典的版式之美、版式知识问答两个板块,同时数字内容设定的逻辑简单便于操作,整体设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虚实结合的对比展陈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互动问答满足了他们对于大典版式知识的探索。

透明屏展项的交互界面设计有别于常规设计,它需要结合透明屏背后《永乐大典》复印本进行展示,既要让受众看得到背后的实物,又要结合实物呈现交互体验内容,而此展项的设计方式值得借鉴。首先,界面首页利用透明化的设计方式,有效的处理了界面信息与背后实物的空间关系。例如:屏幕待机画面左上角设计“版式之美——透明屏互动游戏”标题,屏幕中央和右侧分别设计“版式之美”和“开始答题”两个按钮,其余画面皆为透明处理。整体设计既体现了左右画面的构图平衡,也凸显了屏幕背后陈列的大典实物(图7)。其次,界面充分利用虚实对照的优势,将大典版式知识进行对比设计。例如:当受众点击“版式之美”按钮,画面居中位置出现《永乐大典》版式尺寸、工艺材料的信息介绍,可以结合大典实物进行对照学习。当关闭信息介绍,屏幕画面自动展开一张大典的页面布局,布局上对应标注着“天头、界行、版框、鱼尾、版心”等知识,页面布局与大典实物比例相同,对照观看十分方便(图8)。最后,界面所有的标题字设计均采用大典中特有的台阁体“楷书”,色彩选用国画颜料土黄色和赭石色,元素应用简约抽象的云纹、水墨点缀装饰,整体设计呼应背景大典实物的文化气质,体现了大典的缮写工整、绘制精美。

图片
图片

除此之外,界面导航结合实物进行设计,交互体验引导清晰、目的明确。例如:点击待机屏保“开始答题”按钮会进入答题模式,页面中的题号、问题、选择框以及关闭按钮布局设计合理,为受众观看实物留出空间。体验者可以按照题号引导依次答题,根据问题对古籍实物进行分析,选择正确则进入下一题,选择错误则出现正确答案提示,若离开答题则点击关闭按钮,待体验者依次且必须答完10道题最后可以获得分数(图9)。整体操作简单,体验者在答题的同时参照实物分析答案,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大典版式知识的目的。另外,交互体验的感知层设计了视觉、触觉引导受众对大典的感知方式,纸的肌理感和徽墨的颜色甚至转化出了味觉和嗅觉。总之,展项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展示设计强调了大典本身的物质特性,交互体验激活和延伸了受众的知觉以及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唤醒了受众对大典的情感认同。

图片

2.2  《永乐大典》数据库-古今对话平台

《永乐大典》全书拥有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订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它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具书库。这个“数据库”具有“内容全、体例独特”的特点,“内容全”体现在它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体例独特”体现在它是一部类书(按门类编排)和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两种不同体例结合的工具书,突出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特点。为满足目标受众更深层次学习和研究的诉求,展项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数字化高清彩色图像搭建了一个现代意义的真实数据库,数据库基于《永乐大典》10卷数字化彩色图像构建基础检索平台,同时还包括永乐大典缘起、现存馆藏、洪武正韵三部分信息知识,这三部分信息都是对数据库、检索平台的补充说明,以辅助使用者认识、理解与查询。展项通过电脑操作台与投影联屏显示的交互方式,设定了一人操作多人观看的参观体验模式(图10)。

图片

关于《永乐大典》数据库的交互逻辑主要分为待机层、功能层、内容层。一级界面是功能页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涵盖按“卷”检索、按“韵”检索、按“关键词”检索三个检索入口,另一部分涵盖《永乐大典》“缘起”“现存”“洪武正韵”三个信息按钮。二级界面是内容页面,涵盖所有一级界面的二级内容页。数据库中的“三个检索方式”是亮点,它是整个展项的核心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大典“体例独特”物质特性的地方。检索方式的逻辑设定参照了《永乐大典》工具书中按“韵”编排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图11),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可以理解为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内容。由此可见,数据库按“韵”检索的逻辑极具特点,而且页面中按“卷”检索和按“关键词”检索出来的信息也都是基于“韵”编排后的内容进行的输出。页面中出现的“关键词”检索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三个检索对比使用,也体现了跨越古今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图12)。体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检索方式,例如:选择按韵检索,可以点击一级界面左侧“韻”按钮,栏目下列自动弹出“一棟”“二支”两个韵目录,若点击“一棟”则下方出现“忠、容、頌、庸、農、詩”五字可选,若点击“二支”则下方出现“詩”字可选,点击任意“字”则下方出现相对应的大典卷名。继续选择卷名,页面中间区域同步显示此卷大典的数字化高清封面,右侧细分栏目同步显示此卷隶属的“韵”,以及“字”下涵盖“内容类别”的标题(图13)。若使用者点击任意类别的标题,则会进入二级界面,二级界面右侧显示此类别引用的书名或篇名,中间区域自动展开大典内部相关书名或篇名的文本页供观众阅读(图1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乐大典》数据库的交互界面设计明确的指向了展项“工具性”的特点,也侧面强调了大典本身的物质特性。首先,界面设计应用了与大典接近的黄色与白色对比搭配,整体彰显大典的明亮、神圣和尊贵。整体界面属于“满版型”,以大典高清彩色图作为主视觉居中展示,四周搭配小而精的图标、信息辅助修饰,成功的突出了主体形象的存在感,视觉传达直观而醒目。其次,界面导航设计属于“水平滚动模式”,交互体验呈左右水平方向滚动,方便操作体验且实现最大化的区域内容浏览。而且菜单栏设计位于页面顶部和左右两侧,在排布上给予大典高清图像很大的展示空间。一些辅助的切换、返回按钮为使用者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实现了体验的无缝衔接。再次,界面的信息设计是基于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用左对齐和居中对齐,建立了清晰的阅读面板。一级界面两侧的检索栏竖向且对称排列,增加了视觉和操作上的统一性,降低了受众的学习成本。而且检索栏的标题与其延展出的附加标题紧密成组排版,突出了视觉信息的单元性。另外,在二级界面右侧“内容类别”目录栏中,类别标题采用墨黑色,其延展出的书名或篇名采用红色,皆与中间大典高清彩色页中对应的信息颜色一致,方便使用者快速有效的查阅信息。例如:右侧类别标题“忠義十五”为黑色字,以及下方涵盖的篇名“遼史”“金史”为红色字皆对应大典展示页中标题、篇名的文字颜色(图15)。除此之外,视觉直接引导“人与物”相遇时的感知方式,永乐大典数据库通过视觉引导受众感知大典的工具特性,又通过情感体验设计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例如:操作前可预知、操作中有反馈、操作后可撤销的清晰交互逻辑适配了受众的探索、研究需求,也满足了他们快速有效的获得深层次知识的欲望,而且界面中的“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缘起”“现存”等情感化的文字应用,也辅助激发了受众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情感再现。

图片

·03·展览中数字化展示设计优化建议

《永乐大典》展览中的数字化展示应用,不论是展示内容、展示方式,还是交互体验设计都是值得肯定的。文章基于现有展项的设计基础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浅薄的优化建议,以扩展、完善设计思路,促进行业内交流与探讨。

3.1  立体化呈现大典展示内容

古籍内容的扁平化表达会带来单调的体验,展项可以尝试选择不同学科、不同题材、不同语境或热门话题等多角度提炼展示内容,或将大典的物质特性从点、线、面不同层次立体化诠释,添加关联性表达。展览中尽量增加关注点,可以让体验者更加乐于观看和参与其中。

3.2  利用受众身体媒介性增强交互

数字化展项只是大典文化信息的载体,只有受众本体在使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它的价值,设计可以充分挖掘身体的媒介性,思考数字化时代身体作为移动或非移动媒介,在物理与虚拟世界的往返中,如何参与体验并自主式探索完成展项数字内容的构建,从中也完成本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3.3  添加展示内容的叙事性表达

展示内容如果具备叙事性,那多媒体形式就是叙事方式,交互逻辑就是叙事过程。而受众则是“事”的串联者,也是“文化”的构建者和传播者。所以,展示内容可以考虑添加叙事性文本,注重叙事结构以及连贯性,而多媒体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辅以叙事,可以让受众从故事情节、多媒体环境、交互体验中沉浸式参与,以达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总结

“珠还合浦·历劫重光”不仅指代《永乐大典》,同时也映射了其它古籍文献的命运与现状,古籍的脆弱性亟待数字化的保护、研究与展示。古籍数字化发展处于初期,研究国家典籍博物的古籍数字化展示应用,希望为相关研究或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也呼吁更多专业人士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开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交流、探索和研究,共同促进古籍文物数字化展示的应用、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Jesse James Garrett.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and Beyond (2nd Edition)[M]. Berkeley. New Riders Press. 2002.

[2] 陈红彦. 对国家典籍博物馆职能定位的思考[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4):27-32.

[3] 马晓艳. 浅议国家典籍博物馆观众参观动机[J]. 中国港口, 2020, No.10(S2):110-119.

[4] 张志清. 在图书馆设立典籍博物馆的思考[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06):6-15.

[5] 张立朝, 林世田, 刘仲瑄. 典籍展览 启迪人生--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一年来的思考[J]. 新世纪图书馆, 2015.

[6]刘雅. 关于国家典籍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几点思考[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 000(005):111-113.

[7]刘畅. 浅析营造对话语境对典籍展示的作用——以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 2018, 000(004):60-62.

[8]孔翠婷, 潘沪生, 张烈.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博物馆体感交互设计研究[J]. 装饰, 2020, No.323(03):92-95.

[9]张烈. 虚拟体验设计的结构层面分析[J]. 装饰, 2009(11):84-85.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