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合伙人”到“皇家打工人”:皇后的权力是如何被一步步打压的?

字号:T|T
2023-12-05 16:13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皇后是最接近皇权的女性群体。她们中不乏超群绝伦者,光耀千古。

刘邦的皇后吕雉,在刘邦死后掌管国家十几年;汉文帝的窦皇后,影响朝政几代;东汉时期,各位女政治家更是星罗棋布。但从什么时候起,皇后好像就不那么受人瞩目了呢?她们的权力,是怎么被降维打压的?

图片

西汉皇后玉玺,印面正方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根据学者考证“皇后之玺”可能是高祖皇后吕雉所用玉印。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说到这里,先解释一下皇后的字义。说个你可能已经知道的常识:后这个字,远古时期原本是指君王。像夏朝的君王叫夏后氏,有穷国的君王叫后羿,等等。《毛传》说:“后,君也。”

那么,后为什么又变成了皇帝正妻的称号呢?

有人猜测,大概更古老的时候,女性首领也用后字。另外,后又衍生出了方位的意思,《曲礼下》的注解里说,后是指地位在皇帝之后。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也说,后是继“圣人”(指皇帝)之后。同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许慎认为,后跟司是两个反着写的字,有时候似乎还能共用,上古时期,主管某些事情的官员可能都带个后字,比如周人的始祖后稷。而司是掌管、主持的意思,是在外面帮皇帝办事的臣子的称呼,像司空、司徒、司城等等,那么,为皇帝主管内宫事宜的妻子,用后字也很顺理成章了。

图片

明人绘后稷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已知后权是在走下坡路,那么,皇帝在加固皇权的同时,究竟是从哪些方面,削弱了枕边人的权力呢?

先从待遇看。西汉的皇后之所以地位超高,是因为皇帝真不拿他们当外人。皇后同皇室成员一样,可以享受“坐地收税”的待遇——全国一共有40个县的税收是皇后的“汤沐邑”。汤沐邑,看起来只是用来洗澡的费用,但这只是一个名头,钱到手后,具体的财政管理权,还在皇后自己手上。40个县是什么概念呢?按汉朝的行政区划,大概有一个半到两个郡,是大一点的一字诸侯王的待遇。刘邦的亲弟弟楚王刘交,当初手里也才40多个县而已。你一定很关心,这么多税,能到手多少钱呀?

图片

华清池主景。来源/央视网

西汉主要收田地税和人头税。但田税比较复杂,还要涉及具体在啥地方,多少田,这实在很难查到。我们就只看人头税:西汉一个县大概有多少人口?这当然也没有准确的数据,因为各地的人口不是按土地量均发下去的。而《汉书·地理志》又只记录了郡的人口量,我们只能取出大概平均值。人口稠密一些的郡,平均下来一个县能有七八万人,人少一点的,可能就一万上下。给皇后的县,不太可能全在偏远地区,试想一下,就算每个人每年只交100钱,皇后也是真·富婆了。

图片

民国《汉书》印本。来源/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数字博物馆

另外,皇后还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西汉的皇后住在椒房殿,分属长乐宫。长乐宫是刘邦以后的太后住所,跟皇帝的未央宫一样,拥有很大一部分禁军保护,首领叫长乐卫尉。当年跟李广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就曾担任过这个官职。长乐卫尉和未央卫尉,是西汉禁军中的两支。长乐卫尉又有自己的分职,其中一部分武装,就要负责保护皇后的安全,这批人就会成为皇后亲兵。所以,武帝的太子刘据反抗诬告前,才可以找母亲借了长乐宫的卫兵。

图片

西汉铜戈。来源/巨野博物馆

这些,都是制度上对皇后的保障,还不是皇帝个人偶尔大发天恩给的恩赐。几乎可以说,这会儿的皇后,即使娘家地位不高,那后盾可一点不比东汉那些有着强势娘家的皇后弱。

说到娘家地位,就不得不提西汉皇帝对皇后的又一种潜规则式的保障了。普通老百姓家,老婆的娘家人都是外戚,皇后的娘家人就是国戚了。按当时的规则,皇帝会给皇后的父亲和兄弟裂土封侯,给她们的母亲加封为有实际收益的封君。这一堆buff叠加上来,谁还不能造出个有实力的娘家?

图片

汉王莽“大泉五十”铜钱。王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干政外戚。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数字博物馆

另外,西汉时期,皇帝的权威还不是那么极端,臣子依然有战国封君的脾气和实力,经常可以不给皇帝面子。皇帝要培养自己人,可自己的亲兄弟们又多少带点风险性,所以,为了加固皇权,他们就会特别信赖和重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皇后娘家人。卫青、霍去病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图片

清人绘霍去病像。霍去病是西汉卫氏集团的重要外戚之一。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也就是说,这会儿的皇帝,完全是皇后当做与自己一体的政治合作伙伴。所以,皇帝死后,如果皇子年幼,皇后还可以成为皇家代言人,暂时帮忙管家。

东汉的皇后呈现的则是这个趋势发展到巅峰的样态。此时的皇后个个出身功臣家族,世代累贵,家里的兄弟不用封都富贵得不行。而皇帝又经常早幺,这更为“皇后+外戚”的模式造就了大好局面。所以唐朝时,为了劝母亲的野心不要那么膨胀,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就给她注了《后汉书》。可见,此时的后权大到都成反面教材了。

图片

清光绪本《后汉书》。来源/青浦区博物馆

而后来呢?到了明清时期,皇后就成“皇家打工人”了,靠领工资生活。明清给皇后的年薪都是白银1000两,清朝的皇后过生日或生了孩子,还能有点大红包拿。虽然包吃包住,但光从待遇上,就知道皇后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了。

图片

《崇庆皇太后的万寿庆典图》(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而且这会儿,皇帝也不再重用皇后及皇后的娘家了。首先,明朝的皇后大多都聘自底层人家,毫无根基。其次,虽然明朝还保留着加封皇后娘家人的“传统”,但加封地位实在算不得多高。许多皇后的兄弟,可能都只是个六品小官。比如,明代宗皇后杭氏的弟弟、明宪宗皇后王氏的弟弟、明世宗皇后陈氏的弟弟,都只是正六品官。而那些被加封了二三品的父兄,也基本都有名无实。比起两汉那些动不动“大将军”起步的贵戚,似乎实在有点寒酸。显然,此时的皇帝已经不再把他们当作一个可用的群体。

图片

明代宫廷画师绘明宪宗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皇帝为什么要在政治权力上抛弃皇后和后族呢?原因不外乎是官僚架构的成熟,皇帝自己做大做强了。没有了分封制,“蛋糕”不用跟外臣共享,天下无论多少土地都在皇帝自己手中,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已然大权独揽。

别说什么皇帝皇后夫妻同体一心的爱情鸡汤,在皇家,这些都是虚构。不然,“孤家寡人”这词是为谁创造的呢?于是,不再有利用价值的皇后和后族,就只好当个后宫打工人、政治透明人了。

另外,严格来说,皇权要压制后权,本质上其实也还是男权和偶尔抬头的女权的交锋。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知道,皇后是真的可以让整个王朝方向走偏的——对皇帝而言,皇后当权,外戚强势,新皇帝“翅膀硬了之后”再通过各种斗争收权,这种血腥的政权交接模式,那就是偏离了正常轨道。

尤其是武则天的出现,她都不只是让皇权“偏轨”,而甚至是“脱轨”,另上一条通道了。这不得不让皇家和男权大长一次记性。这之后,连有着“女性最幸福的时代”美誉的唐朝,都开始有意压制皇后了。好不容易从韦后、安乐公主手里夺回权力的唐玄宗想到的招数,就是自原配王氏过世就不再册立皇后。于是,后面的唐朝皇帝有样学样,也都不封活着的皇后,直接让皇后头衔来了个“查无此人”。之所以后面的《皇后列传》还有记录,大多都只是追封。

图片

清人绘武则天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这样的釜底抽薪,当然不是解决办法,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千防万防,到宋代时,还是又差点出了位武则天——章献皇后刘娥。真让皇帝们头大。

即使宋代皇后实力大不如前,但她们在伦理上还是非常有优势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一直都是“男尊女卑”的模式,但这个铁律也有松动的时候,那就是当女性从妻女“升级”成为一个母亲时。这又是中国古人身上的一座“泰山”,无人敢撼动的权力——母权。孝道,那是历代皇家推崇的官方价值观,所谓“以孝治国”。所以,当女性成为母亲,她就能从男女模式里跳出来,变成家庭里说一不二的存在。

图片

汉文帝生母薄太后病,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仁孝闻于天下。取自明仇英《纯孝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儒家经典里,丧父和丧母,孝子们都得服一样的孝——斩縗,孝期三年。面对杀父、母之仇,也是一样不共戴天。从这个角度来说,母亲跟父亲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母亲身份在儿子面前,有着万钧之重。也因此,古代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虎妈”时代。民间是这样,皇家自然也不能跳脱这个伦理圈。所以,当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时,他的母亲永远会是合法的监护人,拥有法理上的皇权代理权。刘娥就是以这样的身份,又是天圣——两个圣人,又是明道——日月当道,把控宋仁宗的。

“骄傲的男权们”自然不想再感受一遍女皇时代,皇后的存在,势必要再越发透明化:在从价值观教育上,写一堆让女性“三从四德”的文章,让她们从小就刻入骨髓,认为干政是耻辱的。

图片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宋摹)。《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来源/故宫博物院

比如,明仁宗的孝诚张皇后也遇到了子少母壮的“大好局面”——明宣宗早死,9岁的明英宗即位。此时,本该是她展现的时候,可长久以来的女子思想品德教育,让她不自觉地要当男权塑造的道德完人。大臣主动请她垂帘听政,她都赶紧以“毋坏祖宗法”拒绝了。

让女人从积极参与朝政,到最后“自我PUA”,为了史书形象完全不敢越界沾染皇权,这大概是皇权与男权共同努力的结果吧。

图片

清代同治二年善成堂刻板《古今列女传》。不止皇家,明清时的普通妇女也都在此种氛围里,如果做得好,还会成为官府塑造的时代“标杆”,进入《列女传》,继续去影响和“教化”其他人。来源/枝江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班固著;孙建军主编. 汉书[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7.01.
刘毅编著. 旧唐书[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01.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 唐六典[M]. 北京:中华书局, 1992.01.
脱脱等撰. 宋史[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2.
彭勇. 明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06.
李国祥.明实录类纂[M].武汉出版社,1993.
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 国朝宫史[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08.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