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强军向复兴——展示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字号:T|T
2023-11-27 15:58 来源:文物之声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以下简称“十大精品”)结果在福州发布。为加强馆际展览交流,扩大社会影响力,“十大精品”宣传报道小组以专家约稿、视频采访、专访展览项目负责人等形式,对本年度推介项目进行深度报道。本次就“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专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刘中刚。

图片
 
图片

问:“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获评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您看来,此项展览的内容特色和亮点是什么呢?

 

刘中刚:该展览是2022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聚焦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推出的展览,在内容结构上,采取专题式编排,开篇为大面积大容量序厅,呈现受阅式展示;之后是“1总+7分”的主体内容,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谋篇布局,展出“强军擘画”“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练兵备战”“履行使命”等8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全军各层级、各方向、各战位的重大强军实践和成就,力争以“一展”而窥强军十年全貌;接着是反映习近平主席与基层官兵在一起的“深情励三军 奋进新征程”,最后是展望。在具体内容呈现上,注重处理好习近平强军思想与十年强军实践成就的关系,处理好领袖与基层官兵的关系,处理好伟大成就与具体工作的关系。

在设计理念上,高站位高空间,突出领航强军的大格局大气魄。从形式上,着眼神圣殿堂营造观展氛围,多措并举挖潜军博展厅实际,比如通过上移展示基准线抬高观看带,顶部通栏纵贯展厅树立秩序感等,打造“高、透、肃、畅”的殿堂式展厅空间,努力让强军伟业与高大空间相得益彰。同时,注意处理好主展线内容与重点展项的关系,着眼沉浸观展,打造“一步一景、一厅一特色”的多元场景空间,如:展板、制字、实物融于特定场景的传统型景观,借局部区域透视大尺寸空间的框景式景观,借用数字媒体打造的“屏式”景观,也有融合装备模型、实战场景而构建的立体景观等。

在展品设计上,立足以物证史,以文物实物生动诉说当代强军实践。着眼破解新时代馆藏文物数量少、类别少的问题,先后两次面向全军召开文物征集协调会,打造了全军新时代文物实物资源池;牵头构建起文物联合征集使用机制,共面向近200家单位征集3500余件新时代文物实物。我们突出文物实物的多元展示、保护性展示,在全军献宝的前提下,设计多元的文物实物展示方法,如柜式展示以显其庄严感,裸展科技类展品以显其精密感,密集陈列枪械以显其阵列感,沙盘陈列装备模型以显大国国威,场景陈列以显亲切真实感,从而实现了1400余件展品生动、形象、庄严、肃穆地呈现,向观众讲述十年强军成就的点点滴滴。

问:据了解,展览一经推出,受到广泛关注,观众观展热情很高,请问咱们是采用何种方式激发观众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呢?

刘中刚:截至2023年10月底,“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已接待社会观众314万余人次,网上展厅的点击率突破400万,收到观众纸质留言近25000份。大家普遍反映参观完展览,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加体会到我国新时代的强军伟力,国家自豪感油然而生。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博物馆展览当然也要为人民服务。尤其要把握住为党和人民办展的根本宗旨,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全过程,努力把政治正确、观展效果、引领广大观众审美导向融合起来。简单讲,就是办让人民群众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能共鸣的展览,以此来带动观众观展积极性,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引发自身的思考和感悟。

问:军博连续参加多届“十大精品”活动,如2020和2021年度,“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获得“特别奖”,本年度又获得“精品奖”,本次参加与历次感受有何不同,能否分享一下?

刘中刚:“十大精品”是文博界的旗舰级评比。军博作为一家红色大馆,有义务也有责任积极参加这一评比,也希望通过参评提升军博的业务建设。

2018年军博调整改革以来,今年是第三次参评“十大精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比较前面两届,本届参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物馆展陈质量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参评展陈数量质量都在提升,特别是在原创性上越来越强越来越好,可谓“高手”林立、“好展”众多。二是博物馆展陈类型越来越广泛,创意性越来越强,学术研究性越来越突出,相关展陈呈现出不同方向、不同种类的专业性和行业性。三是博物馆人越来越关注展陈的综合性呈现和推介,会把宣传教育、文创开发、网络空间延伸、创演巡展等一并考虑,整体运筹。

总之,文博展陈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博物馆人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作为博物馆核心产品的展陈做好做强做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相信,未来的“十大精品”一定更为可期。

问:我们注意到军博这几年在宣传推广方面亮点频出,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

刘中刚:我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是博物馆宣传推介过程需要高度重视的。两者的融合需要关注四个方向:

首先,无论媒介技术怎么演变,内容为王的核心是不变的。所以吃透军博定位、吃透军博的展陈内容、吃透军博藏品优势,是宣介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会为了强求新媒体的巨大流量而推出不成熟、不合形像的传播内容。这一点,不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必须遵守。

其次,要研究受众,分众传播同样适用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军博的定位来看,少年儿童、大中学生、有特定爱好如军迷枪迷群体、无特定爱好但有求知欲的社会群体等都是目标受众。按照分众特点,我们要研究宣介心理,如何快速抓住受众、如何增加受众黏性、如何依托受众进行二次传播等。例如我们针对青少年观众推出的“军博红色少年”视频号,其中的“专家讲藏品”“军博的神秘任务”内容丰富且成系列,不但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而且场均观看量、观众互动量十分可观。

再次,要高度重视媒介技术形式对内容呈现形态的助推和放大作用,比如短视频就是要制作短平快的内容,直播就是要系列化专题化呈现,精心设计讲稿、路线、问答清单;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的传播推介机制是不一样的;哔哩哔哩和小红书分别有自身的受众和内容特点;传统媒体仍有众多忠实读者且不乏影响力和权威性,如军博内部的杂志《军事史林》近年来一直保持逆势上升,实现了在新媒体时代订阅量和财务收益的双赢。

最后,博物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介也要突出有关纪念活动或节庆的时效性和时政热点的聚焦性,实现借力发力、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再或进一步开放办馆,借外力增内功,实现“一鱼多吃”,一个话题、多种生态、多平台投放,实现本馆自媒体平台与馆外知名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无边境切换与融合。

总之,新与旧的对比永远存在,但其间的基本道理在实践中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真心想做事、真做事,敢担当、善担当,其融合性自然就高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