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修书匠”

字号:T|T
2023-11-23 17:26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提到清华图书馆,许多人能够立刻联想到的,是在浩瀚的书海里埋头阅读,在安静的氛围里伏案自习。但有一个隐藏在图书馆中的神秘角落,即使是每天走入图书馆的同学们也难以注意到。

图片

这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它是古籍阅览室里的一间工作室,平时兼具古籍修复和图书馆日常图书修复的业务,几十年如一日为各类陈旧的书籍默默地疗伤,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必不可少的便利和保障……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又名“观止堂”,名字取自《古文观止》,意指馆藏古籍特藏文献种类极为丰富、质量非常高。清华大学图书馆领导十分重视古籍修复工作及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图书馆的装订业务始于1916年,1949年后修复人员主要负责报刊合订及破损书籍的修复工作。

图片

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师:魏成光(上图)

周漠、张宝、马雪艳、贾鑫、齐静(下图从左至右)

图片

怎么给古籍“疗伤”?

据古籍修复中心的魏成光老师介绍,西文图书的装帧形式一般分为平装和精装两个种类,修复中心修复的西文古籍主要是布面精装书及皮装书,因此往往需要考虑书封、书芯、书叶、以及书芯和书封之间连接部分的修复。

“每本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具体的操作要根据每本书的破损情况来制定详细方案。” 一本古籍的修复往往需要经历制订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叶修补、封面与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等步骤。

魏成光老师介绍了古籍修复的常用方法:

图片

削皮:

“削皮是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把一定厚度的皮,削到非常非常薄,到0.02或者0.03厘米的程度才可以在修复时使用,因为它要往书封内部嵌,而且不能有凸起。所以有时候要耗掉一个老师三四天的时间才能把一本书需要的皮子削得特别薄。”

图片

缝线:

“很多图书在阅览使用过程中,因经过一些外力的摔、砸、撕,导致书芯断裂,或者书芯中很多书叶脱落,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书叶按顺序放回书内,按照原来的形式把它缝成一本完整的书。”

图片
在常用仪器上蹾齐书叶

蹾圆:

“有些书是需要蹾圆操作的,要根据书叶的厚度选择不同工具。如果不能采用常用的窄口仪器,就会使用我们自制的一些大口径仪器来蹾齐,如果只是用手工去敲书的两端,有时候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图片
在皮料上烫金的效果

烫金:

“当封面烫金脱落或者破损时,要根据修书的不同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烫金,烫金前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削金、堆金、加热、烫制、涂胶、施胶等。”

百岁珍本恢复健康

图片

已修复的《约翰洛克全集》及修复前脱落的书脊

“我们正在修复的是这套《约翰洛克全集》,作者是英国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这套书是民国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旧藏珍本,全套有十册。这套书与其他图书相比,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使用全皮皮装平背的精装图书,书口是大理石纹的拓印。它的环衬也都是大理石纹纸,是典型的西式装帧。我们当时接到这套书以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修好。所以这套书是由我们团队共同来合作修复的,有的老师特别擅长削皮,有的老师缝书芯技术特别好,有的老师缝书头布缝得特别好,于是大家分工做相应的工作。

比如说,目前在修的这一册书,它的书脊已经全部脱落,破损也比较严重。书的堵头布一边缺失,一边目前还保留着,整个书脊还比较牢固。其他九册已经被我们修复,每一册现在都非常健康。修复中最有意义的,就在于把原来破损的文献修复得非常健康,这样读者可以再次使用。”

修复师是怎么“养成”的?

古籍修复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的工作。首先修复师要具备文史方面的丰富知识,“在修复图书的时候,不只是简单把这本书修好,还要还原当时的文化,还原当时的装帧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古籍修复的时候,首先就是考证这本书的出版年代、作者、当时图书的装帧方式,当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因为修复好的书一定不能超越当时的发展水平,否则会违背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必须不断学习,要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专业知识积累。”

图片
古籍修复部分常用工具

除此之外,动手能力也极为重要,所以必须要做到心细、手巧、胆大。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渐锻炼出自己的方法。虽然有一些现成的通用修复工具,但是实际上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无法满足修复的细节需求,所以修复师会根据需要手工制作一些简单易得的工具,比如针锥,缝线工具,缝线架等等。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缝书的专用工具,因为缝书页的时候往往无法准确定位,老师们就把手工纸板做成可以定位的缝书架,再把每一层书芯放到里面来进行针孔定位,以进行书芯缝制和连接。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古籍修复过程中也会不断运用到材料化工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时一本古籍的纸张需要做很多检测,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实现科学化修复。因此修复师也要紧跟时代,学习在修复中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

清华古籍修复中心还使用了一套线上“西文文献修复系统”——从前期的修复预案开始,修复前的状态与问题,修复的过程,修复后的状态,都会被上传到系统,通过对比自动形成修复报告,而且修复系统还包括了整个图书修复的审批流程,每一本古籍从出库修复到回库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流程,同时,全流程中的修复工具与耗材出入库、修复材料的损耗量等都详实记录。特别是有些非常贵重的材料,比如说金箔、日本纸的出库、使用、损耗和入库也都在线做了详细记录备查。这样到年终时,修复师们就能够回顾与掌握这一年修复的整体情况。这也使古籍修复的工作更加科学和可控。

修复系统也具有开放共享的功能,如果修复师愿意把自己的修复流程和方法公开,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多了一个了解图书修复的窗口,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共享和交流的平台。

图片

图片

古籍修复系统界面

“古籍修复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命运,诚如人之生老病死,而古籍修复师就像医生,修好了一本书就像医生治愈了一个病人一样,我们内心的快乐和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图书随着年代不断变化,还会再次破损,所以我们在修复的时候还会考虑到可逆性修复这些原则,还要为未来的修复师能够重修这本书做打算。要琢磨如果再次破损,他们如何能更好地修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做的事对我们的后人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魏老师表示,古籍修复无论对个人、图书馆、学校,甚至对民族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载体重新焕发新生,那么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

“今后除了修好图书馆馆藏的古籍之外,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的职能,结合古籍修复的技艺,做一些传统技艺的推广活动,当然不限于我们目前举行的课程嵌入,体验活动,如果以后有机会,会让更多的师生到课堂上来体验我们传统的修复技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