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新方式。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线下打卡、线上“云逛”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新方式。有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国内博物馆旅游热度环比上涨超过4 倍,而Z世代正成为博物馆游的中坚力量。年轻人为何越来越爱逛博物馆了?
(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青年游客丨来源:网络公开)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潮流的兴起与发展,既不是单一因素独立作用而成,也不是无中生有突然而成。整体而言,青年博物馆“热”是新时代青年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内在情感的行为外化,具体可概括为“四新”。
(一)精神生活的新追求
当前,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领域,而是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青年的文化素养获得普遍性提升,本身就对博物馆这所充满“文化营养餐”的“大学校”充满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当代青年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普遍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加之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长期学习性使用,普遍具有更为宽广的眼界和见识,更倾向于追寻丰富性的精神支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青年群体更加渴望欣赏“文化之美”,感悟被遗忘或被忽略的“历史之美”。他们已不限于翻阅书籍上的照片和观看影像资料,更想实际走进人类文明的殿堂——博物馆。另外,青年群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并不只停留于自身层面,还会拓展至身边的家人朋友。
(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青年游客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社交活动的新场景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的社交理念发生新变化,基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共同爱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迈向更高层次的交往,博物馆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社交场景。从社交环境看,我国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建设日趋成熟,其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拓展了青年社交语境的选择范围;从社交平台看,线上分享内容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拓宽社交的主要方式,不少青年从晒美景、晒美食等向“晒文化”转变,通过“看展式社交”寻找文化和情感共鸣,以巩固或拓展人际关系。
(图片:看展式社交宣传海报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科技赋能的新体验
当代青年生活于数智化环境之中,他们既是先进科技的创造者,又是数字科技的使用者,拥有强烈的科技探索兴趣,乐于追求富有科技感的体验产品。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尝试运用前沿科技,充分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综合运用红外感应、AOA定位、XR空间副舞台等数字化手段,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务项目,更多青年被“圈粉”。例如,“云游敦煌”小程序推出的世界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数字藏经洞”项目受到青年人的热捧。今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游戏科技打造的新一代“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
(图片:数字藏经洞丨来源:城市光网)
产品首次数字化重现了洞内“藏经万卷”的震撼场面,更直接、更沉浸、更好玩的展示了洞窟的前世今生。而在11月,数字藏经洞更是出了国际版,它将率先登陆欧洲,随后走向世界各地,用富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数字化方式,为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播贡献一份力量。通过登录“数字敦煌”官网,即可一步迈过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跨越5000余公里,“空降”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敦煌,以藏经洞为入口,身临其境地感受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汇,触摸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图片:数字藏经洞丨来源:城市光网)
亦可化身“数字藏经洞守护人”,“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4个历史时段,与洪辩法师、道真和尚、王道士等8位不同朝代的人物对话互动,沉浸式感受莫高窟从洞窟开凿、封藏万卷,到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再次聚首的千年历史变迁。
“穿越回来”还可以进入3D文物数字展厅,零距离参观21件藏经洞出土的珍贵文物。
(图片:数字藏经洞丨来源:城市光网)
综合运用了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结合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以4K影视级画质,还原了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借助数字手段建筑其完整的3D模型,首次还原了古代敦煌“移动图书馆”——三界寺,全力再现历史上敦煌的动人故事。再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设立了兵马俑VR影院,其中影片《秦·兵马俑》运用全景视角,采用电影级CG制作、8K高清画面还原历史风貌,再现“大秦盛世”,让观众借助VR技术和设备体验大秦复兴之旅。
(图片:VR兵马俑丨来源:城市光网)
戴上VR眼镜,坐在凳子上360°旋转,就可以看到沉睡的帝国军团正在复活的场景:在兵马俑的俑坑中,千人千面的“地下军团”在沉睡中苏醒,他们在古战场上所向披靡。秦人的智慧与坚毅,秦代建筑的实用而宏大,秦都城的烟火气和帝王气,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VR兵马俑体验丨来源:城市光网)
(四)文博传播的新效能
博物馆充分挖掘与发挥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打造宣传展示的线上窗口,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设计频频出圈的“文物表情包”,增强自身“网感”,拉近与广大青年的心理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线上线下走进博物馆。
(图片:沉思菩萨像丨来源:城市光网)
例如景德镇的中国瓷器博物馆中,《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的沉思菩萨,因其表情似“无语”状,与年轻人现今流行的表情包文化不谋而合。沉思菩萨在网上的广为流传,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图片:沉思菩萨表情包丨来源:城市光网)
二 · 如何持续年轻人的“博物馆热”?
(一)用乐于接受方式讲好文博故事
在吸引青年观众和坚持博物馆的特质之间作出科学平衡,把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创造沉浸式空间,提升游览博物馆的体验感。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置了特色展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展厅。
(图片:大运河街肆印象丨来源:城市光网)
展厅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古代街镇的场景,街道、商铺、小巷等环境营造以假乱真。通过灯光、色彩等手段,将白天、傍晚等不同时间段也体现的十分逼真。
(图片:大运河街肆印象丨来源:城市光网)
(二)用身临其境目标建设数字文博
鼓励使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展览内容,持续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增加更多线上游览博物馆的体验场景。例如苏州博物馆近日上线的数字项目“云游苏博”,观众能沉浸式游览与线下苏博别无二致的场馆,感受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触摸苏博建筑;于静谧竹林、湖面曲桥间穿梭,自由徜徉如诗如画的创意山水园林。
还能于桥上漫步,静静欣赏依古典造园元素而造的片石假山。这些浑厚岩石,经过高低错落的排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形成了一组细微的轮廓和剪影,妙笔天成勾勒出一幅水墨画。
线上博物馆还能让观众“触摸”到文物的脉络。面对“真珠舍利宝幢”、“秘色瓷莲花碗”、“吴王夫差剑”等等国宝文物,观众不仅能身临其境地观赏文物,还能放大、缩小,零距离地看到文物的丰富细节。
(图片:云游苏博丨来源:城市光网)
(三)用喜闻乐见形式打造文创产品
把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青年的接受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以博物馆的特色文化为主体,把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著名艺术家许燎源为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开馆设计的限量版纪念品“青铜立人”,融合了三星堆文物的经典外观和年轻人喜欢的手办形式,创造出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流行元素的文创产品。
(图片:三星堆文创丨来源:城市光网)
三星堆博物馆带来的青铜鸟毛绒玩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只胖鸟正面呆萌,侧颜奶凶,身体两侧是看上去不太灵活的翅膀。将冷冰冰的文物形象变成具有温度感的毛绒玩偶,让人一看上去就能感受到温暖和舒服,抓住了年轻人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点。
(图片:青铜鸟毛绒玩偶丨来源:城市光网)
编者后记
在年轻人间风靡的“博物馆热”是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凝聚高效能的驱动合力。这是使青年博物馆“热”经久不衰,保持“长热”的现实根基。然而实现“博物馆热”的长期延续需要我们做出多方的努力。
从政策层面看,从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到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了青年博物馆“热”的兴起与发展,其“长热”仍然离不开相关政策的精准发力。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的改革发展,推动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体制健全、资源共享、业态融合、文创发达、结构优化的文博事业发展格局;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引导与鼓励各馆针对青年观众的群体特点进行实践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能简单停留于供给知识和信息的初级阶段,而是要培育青年观众的知识思辨、信息获取、交往能力、创新意识、数字思维、国际比较视野等综合素养,并使其真正运用于当前和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
从社会层面看,社区、学校、家庭要深刻认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积极策划开展“+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探索建立“社区+博物馆”工作模式,把博物馆打造成为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同时注重对文明参观的教育引导。探索建立“学校+博物馆”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主动开发应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把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融入青年学生的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家庭要把博物馆作为家庭集体活动的重要选项,开展基于文物实物的学习活动,让博物馆教育延伸至日常家庭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