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表达与叙事 —— 博物馆线上展览内容设计路径探析

字号:T|T
2023-11-16 16:52 来源:博物院杂志

导  读

       近年来,线上展览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形式的新业态。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形式,还应是一个内容主导下的非典型展览实体。传播学、叙事学能有效地厘清线上展览的理念、观点和思路,基于展览内容和路径设计,线上展览实质上应从线上展厅的重建入手,利用选题规避不利条件,注重空间表达和文图设计表达,并且结合线上展览相较线下展览的优势,尝试使用更多的叙事学工具,以此探析线上展览可以参考遵循的设计思路。

       线上展览是一个概念形式,还是一个展览实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实践早期,业界将所有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展览均视为线上展览,这是形式主导定义的典型特征。随着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等文博场馆在线上策展的积极尝试,具备选题策划、主题选择、展陈大纲、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经典策展流程的线上展览涌现,这些线上展览,从实践的角度在内容和路径上构建了线上展览更为准确的含义。

       既然线上展览要具备完整展陈要素和策展流程,并且针对线上传播特征进行优化设计,在线上展出,笔者仿照陆建松教授对于传统展览的定义,对线上展览进行初步的表征:在互联网或新媒体空间内,以文物图像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展示设备为平台,与实际场馆协同,按照一定的展览主题、结构、内容和艺术形式组成的,向大众进行知识、信息、文化和艺术传播的载体。

       按照上述定义,真正的线上展览,需要具备完整的展陈要素和策展流程,针对线上传播特征进行优化设计,虽与线下展览协同,但并非简单的采集复制。因此,对线上展览内容设计路径的探讨就很有必要。

一、理念:展厅的重建

       与线下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需要考虑展厅布局和对展厅进行形式设计改造一样,线上展览的实施也需要对线上展厅有一定的构想和设计改造,这也是满足展览传播目的的必然要求。

       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在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时空限制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表1),从表1可以看出,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应该是互补、平行关系。在数字化、智慧博物馆以及展览传播目的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线上展厅的重建甚至已经发展为不仅仅指一个展览,而是要重建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充实着实体场馆的传播效力、公众黏性和社会效益。

图片

表1 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的对比

       因此,当我们以“展厅重建”的眼光来看待线上策展和线上展厅搭建的时候,就应具备构建一座现实主义的网上博物馆的视角。获得广泛国际共识的最新博物馆定义,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再次置于首位,这也符合大众对博物馆和文物关系的传统观念。一个博物馆的核心是文物,展厅是文物的核心展示空间,做好线上展厅的重建,如形式、场景、功能、背景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已发布的线上展览进行案例研究时发现,博物馆线上展览很少运用场景,整个线上展览几乎是一个平面的H5页面切换,文物、形设、动线等现实中观展体验基本上被摒弃,变成了图文说明。这反映出线上展厅重建和线上场景设计在实际开展中存在诸多掣肘因素(表2)。

图片

表2 线上展览设计开放影响因素

       线上展览的场景搭建至少应包括展厅、展线、场景、模块等要素,并符合一定的标准,满足基本要求(表3)。相对线下特展的一次性大手笔投入而言,线上展览(展厅)搭建的投入和产出是一项长期且持续的工作,随着多个展览的发布和场馆、场景的搭建,最终形成整个博物馆的网络形象。

图片

表3 线上展览场景搭建基本要求
 

二、路径:内容与表达

1. 内容的策划

       线上展览的内容策划是一项集学术、文化、思想、创意与技术于一体的作业。与线下展览策划一样,主题选择是线上策展的第一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一定学术研究成果或资料储备积累基础上,先由策展人根据自身的学术积累,孕育不同的选题创意,再经领导审批、专家论证等环节最终评估确定。好的主题是线上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影响线上展览主题选择的因素和线下展览既有相同之处,如都受学术支撑、观众需求、投入资金、实施时间等限制,也有所区别,如线下展览受文物藏品、展陈空间等因素影响,而线上展览则受文物信息、技术支持等因素的影响。线上展览的内容提炼要做到“小、巧、精”,即“小主题,小切口,大系列;创意巧、构思巧、表达巧;界面精、画面精、文字精”。

       影响线上展览内容呈现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学术研究资料的梳理储备、展品资料的选择、大纲文本的结构演绎、主题提炼等。这就要求线上展览在内容策划之初必须考虑诸多现实问题,如展览主题的表现方式、实现的技术方式、交互的效果等。在线上展览的主题策划和选定上,不仅要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而且要兼具“物”的选择,要放大线上展览的优势、扩大线上展览的影响、减弱线上展览的劣势。这对选定的展览主题的文本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表达的方式

       线上展览应该更注重内容,只有内容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构建较为出色的线上展览,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上展览可以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减少构思或投入,否则线上展览就会成为资料和图片的堆砌。技术能为线上展览提供多种表达手段,不过,“炫技”不应成为线上展览的表达方式,这是博物馆研究人员一贯且明确的共识。与线下展览相比,线上展览的表达方式有着更为灵活的选择(表4)。

图片

表4 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表达方式对比

       博物馆展览从强调视觉美到追求人性化的空间感受,从静态展览到动态的空间体验,展览空间已成为展览设计的主要角色和主要因素,是展览内容重要的表达方式。人与空间、展览与空间的融合、相互渗透,使当代博物馆展览空间设计呈现出空间多元化的趋向。展览空间首先基于人类的体验而不是展览的原因,这是对展览、建筑和观众关系的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阐述。从线下的经验来看,空间表达常被认为是一个博物馆或一个展览的巨大优势,然而,一个展览的空间表达,其实有着诸多难以实现的原因。例如,传统考古展的表达受限于空间因素,策展人常常以出土文物和图版为主要内容,观众接受到的主要信息是出土文物、墓主生平,以及同时期墓葬形制图版等。

       线上展览的场景设计虽然是线上展览空间的核心,但线上展览空间并不局限在场景中,而是有着情境、共情和认知的无限表达。“情境”是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术语,它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的概念。夏征农主编的《辞海》中对“情境”的定义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把情境分为三类:真实情境、想象情境、暗含情境。

       在展览范畴内,“情”指影响受众(参观者)积极参与展览内容的诸心理要素,尤其是在展览传播互动交流形成的情意场;“境”则指展览中能激发受众积极回应心理的环境形象(包括人、事、物)等外部刺激条件,例如场景(展览、文物、图像等)、实验(演示、动手、互动等)、语言(叙事、讲解、交流等)、游戏以及其他展览事项等。线上展览虽然缺少文物展厅的真实情境,但可以使用多样、灵活的表达方式,激发参观者的想象情境、暗含情境,以及共情、认知等,这样,线上展览空间实现了情境、认知、参观者心理要素及外界环境的有机融合。

       线上展览可以利用AI设计复原场景,强化展览空间表达。如在线上举办考古展,利用AI设计,不仅能将墓葬形制复原,形成基础展览场景空间,还能通过考古人的视角还原文物点位场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墓道、墓室、器物等内容,再让器物动态入柜,进入线上展厅,让展厅空间为展览主题服务,强化展览的空间表达,弱化传统考古展的城市叙事和墓主生平叙事,尝试使用电影叙事、考古日志、手稿叙事,链接古今时空,让人人化身考古人,以促进观众对考古展产生更为深入和直观的理解。

       除了空间表达,文字、图像、声音的表达在线上展览中也是有机统一的,甚至可以说,由于线上展览的特殊展陈方式,文字、图像、声音在线上展览中有着远比线下展览更为广泛的表达,也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线下展览相比,线上展览内容设计中的文字与图像不仅包括常规的大纲文本,还包括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快速构建线上展览情境、描述线上视觉美学效果、维持展览情境连续性等方面,这些都需要付诸文本,最终呈现在线上展览中(图1)。

图片

图1 文字、图像、声音在线上展览中的多重表达

       南京市博物总馆的“非纸书文物特展”线上展览就较多地运用了线下展览较难实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工具,通过多重表达的方式为参观者快速构建线上展览的参观情境。在内容设计文本中,策展人将“非纸书”从信仰、权威、日常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在主时间线和故事线的连接下,突出“非纸书的神圣珍贵性、永恒不朽性和文化装饰性”(表5)。在线上展览的首页,设计者通过描摹甲骨这一图像开启线上展览,让简明扼要的图像充分表达了整个展览的主题,成为整个展览的点睛之笔(图2)。进入展览后,一段约60秒的影片既罗列了展览的重点文物,也通过影视表达手法快速营造了整个线上展览的参观情境,构建了线上沉浸式的观展空间。影片结束后,图文并茂的视觉表达方式和清晰明确的浏览动线,模拟还原了观众线下观展行为,让观众不会产生生疏感,如同浏览一则则故事、一篇篇文章一样观看展览,让线上展览具备更多的普适性。

图片

表5 “非纸书文物特展”线上展览内容结构

图片

图2 非纸书线上展览首页

       当然,作为线上展览的早期实践,“非纸书文物特展”在表达方式上还有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2022年末上线的“南宋人的一天”线上展,打破常规展览分几个独立单元的模式,沿着十二时辰的时间脉络,以从早到晚的时序为线索,展现梳妆、朝食、泛舟、抚琴、品茶、蹴鞠、宴饮、看戏、购物、赏灯、焚香、睡梦等生活内容。通过“文物+场景”的形式,以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作为展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表达方式。

三、叙事:更多的可能

       文字、图像、声音、视觉美学和现实体验,在线上展览中有时候存在相悖性。线上展览,即使使用电影叙事手法,也毕竟不是电影,最终都需要将自主权交给观众。线上展览的视觉美学基于2.5D设计是现阶段较为经济且效果突出的做法。之所以要在内容设计中考虑形式美学,主要是因为线上展览特性导致了线上展览尤其需要注重“视觉叙事”,这也是在内容设计时就需要考虑的。

       视觉叙事与文字叙事是完全不同的叙事形式,由于二者使用的叙事媒介不同,叙事表现形式和叙事结构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具体叙事表达时产生出不同的效果。视觉叙事空间形式是非线性的,受众主动参与的需求远远超出以往传统的文本叙事。线上展览因现实情境空间、现实情境认知的缺失,视觉叙事就显得更为重要。

       视觉叙事理论与实践很多,此处仅使用文图结合叙事设计主题来做简要表达。文图结合叙事结合了文字、图片各自在叙事中的优点,对于线上展览的内容表达更为便利。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文字与图像两者相互支撑、互相解释的互释叙事;文字与图像两者叙事没有关联,只是主题上相似的平行叙事;文字和图像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借助各自叙述优势来完成叙事的互补叙事(图3)。

图片

图3 文图结合叙事表现形式

       近年来,受“叙事转向”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主张将叙事学视角引入展览研究之中,但叙事的概念往往局限在内容文本层面,而非指整个展览。线上展览因现实情境空间和认知的缺失,引入更多的展览叙事工具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展览作为一个叙事整体,其叙述者是策划者,受叙者为参观者,叙述为主题,被叙为展览陈列内容,需要兼顾考虑内容与形式、整体与局部、属性与程度等方面,并注重线上展览叙事语境的构建。

       根据展览叙事理论,展览叙事语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展览叙事参与者、展览叙事场景、展览叙事背景(表6)。

图片

表6 展览叙事语境构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线上展览突破了时空限制,它的叙事结构与线下展览有很大的不同,并有显著的创新。线下展览受限于时间空间,大多采用“线性—因果叙事”和“主题—并置叙事”等叙事结构,而作为“非线性—连续分岔”的分形叙事,虽然经常用于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和科幻电影中,但博物馆作为一个研究机构,不可能在线下展览中改写历史、重构多个可能世界,因此,线下展览无法采用分形叙事结构。而在线上展览中,通过元宇宙概念和数字文创的运用,使展览叙事在关节点上产生分岔,让分形叙事在博物馆展览中成为一种启发和可能。

四、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国内已有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博物馆进行了线上展览的尝试和探索,而疫情的发生,加速了受众对线上展览的关注以及国家对线上展览发展的支持。尽管线上展览作为博物馆的一个有益尝试,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线上展览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线上展览的发展路径有待厘清,其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线上展览出现之初,人们过多地注重形式,对线上展览内容设计路径策略探讨不足。本文尝试运用传播学、叙事学理论与方法探析线上展览的内容设计路径,为线上展览的具体研究打开一扇门,希望能有所启发。相信不久的将来,博物馆线上展览理论会同博物馆教育理论一样,在不断变革中推动博物馆的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