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通过交往、交流与交融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特质的独特文明。巴蜀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顺江而下它与荆楚、中原、吴越等文化交相呼应。其中,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透过文物,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与精神特征,同时从文物实证中也可以清晰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延续与统一性。因此,在新时代引导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感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是博物馆新的历史使命。
2022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要发挥教育功能,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四川博物院立足巴蜀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串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博物馆,在已有的研学课程和研学旅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川博“小小国宝守护人”品牌研学活动,以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实践“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该项目以“共建、共享”的博物馆合作机制,旨在整合利用长流流域、黄河流域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推动中小学生利用文旅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学旅行设计思路恰恰应和了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的理念。
立足巴蜀文化 多馆“共建、共享”探寻中华文明
四川作为文物大省,历史底蕴深厚,但巴蜀文化仅仅只是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的一颗星辰,怎么与其他星辰连成一片,共生、共存,焕发光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四川博物院由小及大、由部分到整体,联动省内外兄弟单位,以“共建、共享”为合作机制开展研学活动。“小小国宝守护人”研学路线最初以川博为核心,与四川多家兄弟博物馆合作,逐渐拓展到联动省外各大城市;研学课程设计逐步由弘扬巴蜀文化拓展到探寻中华文明。
一是立足本土资源,拓展特色研学教育品牌。“小小国宝守护人”博物馆冬、夏令营研学活动是四川博物院特色品牌研学教育项目。今年以前,该项目主要在四川省内博物馆之间开展,四川博物院为发起单位,协同成都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兄弟单位共同参与,以馆藏资源为依托,通过文博职业体验的方式,实现“研”“学”并举,学以致用。学员自主选择守护的国宝,每天在合作博物馆内学习文博知识,结合主题文物开展实践探索。学生在了解巴蜀文化的同时,还能学习科学、历史、艺术等综合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公众演讲、命题写作等综合能力。
二是跨省共建研学路线,实现馆际教育资源共享。除了省内“小小国宝守护人”研学活动之外,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四川博物院还开发了包括古蜀、古建筑、三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系列主题的研学旅行线路和课程,15条省内外研学旅行线路,累计3000余名学生参与。今年,四川博物院重启跨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项目,并以“小小国宝守护人”为契机,推出省外研学旅行。该项目前期调研走访了全国20余所博物馆,历时半年多的筹备,深入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的各类型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研讨,以“小小国宝守护人”职业体验为实践,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为研究性课题进行总体设计,分别形成“三秦荣光”“河洛寻根”“寻梦敦煌”“长江之歌”4条研学路线,研学涵盖10余个城市,途经巴蜀文明、吴越文明、荆楚文明、中原文明等文化圈,从水利、生态、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维度探索中华文明,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认识和认同。
“河洛寻根”研学合影
以“课程”为核心 全面推动研学旅行项目开展
研有所成,学有所获,旅有所思,行有所得。研学旅行作为课堂的延伸,起着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作用。研学旅行要真正落地落实,需要构建科学的研学体系,创新研学内容,多维度进行课程评价,助推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是打造首尾呼应,连贯的研学体系。在研学旅行开始之前,通过提前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在开营仪式中,集中了解研学旅行的目标实施框架,充分理解其目的和意义。在研学尾声,通过举行结营仪式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以视频回顾研学中的点滴,师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开营仪式中未解决的问题,并交流分享研学过程中的得失。最后,这些“小小国宝守护人”以视频讲述的方式,展示他们守护“国宝”背后的故事。整个研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是开展体验式学习。在研学过程中将职业体验与设计制作相结合。职业体验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全程以“国宝守护人”的身份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增强历史情景代入感以及活动现场体验感。在设计制作活动中,他们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手工实践活动
三是设置多元的课程内容。基于各大博物馆的研学课程,综合评估选择既符合主题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课程,并以“探究性学习”项目和综合实践“任务”为特别设计。课程根据校情、学情、域情,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对研学旅行进行校本化探索,以“项目”的形式建构起丰富的主题课程。如“楚人饮食”与“巴蜀饮食”的对比学习,在粮道街分组实践“舌尖上的武汉”,通过街头采访、观察记录的方式认识武汉美食的渊源,并在有限的小组经费中获得最大的美食享受。
四是形成完善的后勤保障。安全是研学过程的首位,严格按照研学旅行实践规范进行各项保障。师资配比高,导师分工细。如带队老师总负责行程各环节的执行;课程导师负责课程的对接和执行;后勤老师负责生活安排;另外,按照1:5的师生配比进行分组管理。出行前多次进行安全预案会议,形成安全责任应急处理机制。研学组织方为每位学员购买短期综合意外险,全程搭乘正规交通工具并配备医疗服务包,切实保障学生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五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主课题下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集体性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整个研学最终通过自评、互评、导师评价、愿望采集器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将综合实践中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大能力指标贯穿于整个评价设计当中。
效果反馈良好 探索完善合作机制
“小小国宝守护人”系列研学活动是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具体行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学会生存生活。本项目拟以试点的方式逐步开展,通过不同的线路联动更多的同行单位,以“共建、共享、共赢”的框架进行合作探索。
在未来,四川博物院将建立以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等平台为推手的研学课程和线路资源库,组织实施开展馆际研学导师交流、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联盟内的研学课程和线路展示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依托各地历史文化、旅游、文物等资源,共同致力于青少年博物馆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研学导师课后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