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选题之一,但传统书画展览并非通俗性的展览,因观众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对于展览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导致在书画展览传播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如研究性与普及性如何兼顾,艺术性与互动性如何融合,传统书画的当代价值如何表达等。此外,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书画展览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新需求。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举办了“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潘玉良的美术课堂”“浑厚华滋——黄宾虹书画作品展”等一批原创书画题材展览,深刻阐释了渐江、潘玉良、黄宾虹等书画家的艺术特色、时代价值等,为其艺术传播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传统书画展览传播正逐步打破“圈层”,彰显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并不断输出个性化的内容,以期契合当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在当下传统书画展览传播中,安徽博物院充分考虑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接收方式,始终坚持全媒体矩阵传播,短视频、直播、数字展览等数字化传播,并通过专家讲解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发散传播书画家所处时代背景、他们的“朋友圈”等内容,在传统书画展览传播方面做了有益实践,让书画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扩大展览传播半径。因传统书画展览对展厅环境、灯光及温湿度要求较高,且不宜长时间展出,导致展陈方式、展出时间受限,展览传播时空受影响。随着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为书画类展览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化拓展了传统书画展览的传播广度,提供了深度阐述展品的途径,完善了传播内容的多重空间。
2016年以来,安徽博物院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线下书画展览灵活“搬运”到线上,从最初的360度全景展览到如今的三维实景展览,突破时空界限,模拟再现展厅实景,并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让公众以更加智慧、经济、便捷的形式体验展览,大大拓展了文化辐射半径。2021年至今,安徽博物院不断升级数字展览功能,依托数字技术,完整复刻展厅物理空间,并叠加音视频、文字介绍、高清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增加点赞、分享等交互元素,实现自由点位漫游+720度环视,拥有热点展示、场景/地图导览、全景漫游等多个功能,形成可视化呈现、互动性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新场景,助力传统线下展览提质增效,让展览传播释放强劲活力。受众线上观展时,既可以浏览放大书画作品细节,也能听到专业的讲解介绍,还能分享传播。
推进欣赏与实践融合,提升展览传播成效。因传统书画形式较为单一,在当下语境中,欣赏这一主体动作如何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实践的加入尤为重要,欣赏需要有实践的基础,实践亦需要欣赏的能力,两者融合发展,兼顾艺术性与互动性,让展览传播更为生动有趣,更易被受众所接受,加深理解与感悟。
渐江一生酷喜梅花,世称“梅花古衲”,创作了大量以梅为主题的作品,其笔下梅之疏枝淡蕊,亦极具冷艳幽香之致。在“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第三单元“梅花古衲”中,即展出了多幅梅花主题作品。针对青少年观众,安徽博物院组织开展了“看渐江画展,学画‘梅’”活动,在看展中领会大师笔下“梅花”的别样风采,感悟其所追求的梅花不畏严寒、独立孤傲的精神风骨,并有感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梅花图。围绕“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针对成人观众,安徽博物院在展厅入口处举行了渐江诗句吟唱表演,让大家在浅吟低唱中体会画家的心态、情态和意境。
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阐释重构展品当代价值。近年来,在书画展览传播中,安徽博物院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线上线下,采用专家导赏、讲解直播、对话交流等形式,阐释书画背后的精神力量与审美价值,回应当代关切,启发今人思索领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的关系。
在“浑厚华滋——黄宾虹书画作品展”展出期间,安徽博物院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永敬、安徽省美术馆研究馆员张耕以及春晖堂黄氏后人,以专家的视角讲解黄宾虹书画赏析以及书画背后的故事,解读黄宾虹作为一代巨匠的人格魅力。在新浪微博中推出“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讲解直播,带领大家走进渐江的书画艺术世界,解读其书画作品中对自然与人世的理解,以及对于后世艺术家绘画格调的启发、灵性品格的涵养、艺术精神的影响。依托“潘玉良的美术课堂”特展推出“绘绎玉良”主题绘画大赛,并邀请获奖者与专家、策展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直播分享绘画创作理念,在对话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汲取当代美育精神。
“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书画艺术展”展厅
李鹏飞/摄
传统书画展览传播中既要注重知识性输出,紧扣通俗性与大众化,深度阐释书画家时代背景、艺术特点与成就以及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也要重视书画家、作品与受众三者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语境引领时尚,接续传承传统书画文脉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