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古建筑博物馆化”路径探讨
字号:
T
|
T
2023-11-07 16:48 来源:文博中国
山西既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又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从五台山古建群、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世界遗产地,从垣曲“世纪曙猿”到芮城“西侯度圣火”,从襄汾丁村遗址到陶寺遗址,从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到运城盐湖独特的人文和生态资源,贯穿于始终的灵魂,是遍布全境的28027处古建筑。多措并举做好古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多种形式讲好山西历史文化故事,以更多元、更生动、更活泼的方式展现文物古建筑的魅力,山西使命在肩。
基于重塑性改革的探索
随着重塑性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山西省内不少在古建筑中办公的文管所,调整为古建类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崛围山博物馆就是古建筑博物馆化的典型,该馆管辖着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著名的古建筑景区。如何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古建筑博物馆化”发展路径,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让文物得到有效利用、真正活起来,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古建筑博物馆化”,不是简单地将古建筑改成博物馆,而是借鉴博物馆功能,借助藏品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职能表达方式,打通古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展览的不同表述理念,让普通百姓在参观博物馆展览的同时,翻开一部活的建筑史书。
“古建筑博物馆化”的展陈,将把古代建筑萌芽产生、发展历程、建筑成就等多方面串联起来,营造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线;挖掘每一座古建内涵,与属地传统文化结合,匹配斗拱、壁画、塑像等相关附属展品;通过“好看、好懂、好玩”的展览设置,打造古建展、科普展、体验展。
“古建筑博物馆化”
须突出价值评估及运行机制建设
“古建筑博物馆化”,重在突出运行机制建设,即内容上聚焦古代建筑历史沿革与功能,目标上聚焦大众化传播与文化解读,形式上突出体验与参与互动。
首先是突出展览设计人的角色定位。古建筑博物馆化展览设计人,将利用丰富的古建测绘成果开展形式设计,综合利用当下丰富多样的展陈形式,实现古建艺术与技艺的传递,从而达成古建文化与普通观众的互动与连接,增强展览体验感和获得感。比如古建展览宣传工作,可以由一位综合素养较强的文物建筑师来主导,建筑师就是文保展览宣传项目里的编导和导演,然后再有摄像师、服装师、化妆师等辅助。这种展览机制是从古建工程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可以作为建筑保护的一个转折点,由一般编导变成文保建筑师全程控制性表达。
其次是反映古建本体的物质规律。古建本体的展览,从建筑规制和营造技艺两方面进行内容设计,以《营造法式》要求为范例,从建筑木构技术、装饰技艺、构件加工等方面阐释建筑的营造技艺。比如,怎样解读古建筑也会生病。山西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气候干燥,以木构件为主体的古代建筑很少因受潮发生霉腐、垮塌。冬季的严寒则可杀灭以木材为食的蛀虫。高低起伏的山峦可以使洪水流而不聚,使古建筑免遭洪灾,这和许多古代建筑讲究选址,注重周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讲解和互动传递给观众。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
第三是处理好展陈与现代陈列的平衡关系。古建筑在营建之初并不是为博物馆展陈而设计,其空间格局、采光条件、安全设施等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展陈的需求,《文物保护法》对重要古建筑的保护也做了明文规定。首先,建筑群落中单元“间”的存在,导致展示内容遭到一定割裂和分散。大到拥有房屋九千余间的故宫,小至以“单元间”构成的民居建筑,以“间”为单元形成的建筑群,迫使部分连贯性较强的陈列内容分割,须散置于各自独立的单间建筑内。其次,大屋顶与廊柱的高度、光线等,均影响展陈造型艺术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览的内容、路线和场景的设置,不利于展陈艺术的处理。另外,古建筑形制的多样性与现代展陈整体规划的需求相冲突。面对古建筑展陈的难题,在古建筑展示空间设计上,须建立一种情景设置的桥梁,呈现出历史与时空交错下,古建筑得天独厚的氛围。
第四是突出古建文化属性表达。从源头上讲,建筑是人类趋避风雨及虫兽侵害的托身之所,当天然洞穴无法满足栖息的安全和冷暖需求时,人们开始自己动手建造居所,开启了人类以建筑适应自然与社会的文明历程。高大巍峨的宫殿体现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最为高超的营造技艺;坛与庙则是敬祀自然与敬重先人的活动之所;佛寺、道观、儒家学堂、孔庙等儒释道建筑,不仅展现其建造时代的主流建筑技艺,更有其独到的建筑形态与理念;中国古典园林则以人工模拟自然的方式,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完美统一;民居建筑作为维系家族礼教亲情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世俗传统和家宅主人的愿景;陵墓建筑不仅是逝者的居所,也是后人缅怀先人之处,是“事死如事生”的精神寄托;长城等军事防御建筑,则随着阶级社会和政权之争应运而生……对这些古建筑历史文化属性的深度挖掘,既可回应古建筑保护再利用相关问题,也对古建空置率高、博物馆基本建设资金乏力问题有所启示。
“古建筑博物馆化”
重在文物保护与展陈功能融合
在融合共享中提供多种体验
依托古建筑设立的博物馆,应在“古建筑博物馆化”思路推动下,结合文物认领认养,结合当地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在古建场馆内设立与古建相匹配的特色展览,在保护前提下,做好对古建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可利用古建场馆有形的、固定的展览,与文化活动一起,形成全面展示本地区古建资源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古建博物馆群”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区”。
无论是古建保护还是博物馆化发展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实现古建筑与博物馆化路径的和谐平衡。一是地方政府要将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建设,纳入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中,文物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齐头并进;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包括保障机制、发展规划等,形成既有利于文物自身发展,又有利于古建解读和展览展示的良好格局;三是古建筑密集区和文物活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前期规划就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展览宣传工作制度、文物管理制度等,加强引导确保综合收益。
总的来说,山西是古建大省,用好2.8万处古建资源,是文物活化利用破题的关键。对古建筑进行系统梳理,资源整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古建筑博物馆化保护利用之路,将有力彰显晋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谱写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