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为建设“博物馆之城”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建设“博物馆之城”可以盘活馆藏文物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全方位展示呼和浩特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精神面貌,赓续中华文脉,为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提供动力。
“博物馆之城”彰显城市文化精神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博物馆集群”,将建设“博物馆之城”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工作,不断探索在“总分馆”体制下推动博物馆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大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在深入挖掘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覆盖城乡、主体多样、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走出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之路,“博物馆之城”成为呼和浩特一张靓丽的名片。
馆3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4家,非国有博物馆1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二级馆2家、三级馆2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立足呼和浩特市,依托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院以及行业博物馆、类博物馆。目前,呼和浩特博物院及下辖分馆包括:呼和浩特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博物馆、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和丰州故城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院与位于同一城市的内蒙古博物院差异化发展,突出亮点,彰显城市文化,发挥总分馆体制优势,根据分馆定位、理念和馆藏文物特点,加强分类引导,鼓励在不同领域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提高各馆所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彰显城市文化精神的博物馆集群。
“博物馆之城”
凸显北疆文化的多样性
建设“博物馆之城”,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促进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举措。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领域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作为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1997年国家文物局提出在全国文物系统实施“精品工程”的战略决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由此开始。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是重要的抓手,陈列展览是重要载体。作为城市的IP,“博物馆之城”是城市文化遗产与现代空间的有机统一,不仅要展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还要塑造城市的当代风格、激发创新活力.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文化是在各族人民开拓和建设北部边疆的历史中凝练而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在融合、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博物馆、文化馆、陈列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等类型为主的博物馆体系成了展示北疆文化的多样性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博物院的“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汇集了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及内蒙古自治区内十余家文博单位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通过展览,使观众加深对华夏文明向心力及多元一体文明的认知,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 “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 主要展现早期华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起源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示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脉络,实证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各民族连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呼和浩特博物院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得呼和浩特厚重文化底蕴滋养,文化独特性和区位优势显著。呼和浩特博物馆的“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会集了精品文物48000多件套,展览通过讲好文物故事,全面、系统地展现呼和浩特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展”,是不同区域博物馆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
将军衙署博物馆“走西口历史文化展”,是内蒙古博物院、鄂尔多斯博物院、包头博物馆、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协办的巡回展览,该展览充分发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博物馆联合办展的优势,通过从中西部各博物馆中选择充分反映“走西口”历史事件的200多件代表性文物,系统阐释了西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昭君博物院“昭君出塞展”“匈奴与中原展”,充分发挥文物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紧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充分展示北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丰州故城博物馆是以呼和浩特地区辽代丰州古城万部华严经塔为依托建设的场馆,全面阐释宋辽金元时期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是呼和浩特博物院精心打造的系统展示宋辽金元民族融合状况的博物馆。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层次的特色博物馆在城市中可以发挥其收藏城市记忆、诠释城市文化的特殊功能,突出北疆文化特色、彰显首府文化魅力。
打造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
立足北疆独具特色的文物文化资源禀赋,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完善博物馆体制机制、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持续推进征集等多个方面进行布局。
首先,统筹不同区域博物馆协调发展,形成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呼和浩特市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万里茶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高质量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桥头堡贡献呼和浩特力量。进一步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主要以故宫博物院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加强深入交流与合作,将与故宫博物院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通过筹划成立文物保护修复联合工作室、合作办展、合力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览陈列、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整合不同属性、不同层级的博物馆协同发展。以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等为基础,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呼和浩特地域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国内一流博物馆,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形成了博物馆集群效应和城市文化品牌效应。
第三,同步推进类博物馆培育计划。指导非国有博物馆,打造活态博物馆,如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非国有博物馆集群发展思路,定位首府文化会客厅。为呼和浩特市非国有博物馆长期、可持续发展探索有益途径。
第四,立足呼和浩特市文博场馆实际,完善“总分馆制”模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呼和浩特博物院的分馆数量为6个,整体运营采用“1+6”的模式,实施总分馆模式,以通史展为特色,以专题展为辅助。在总馆“融合”的主题引领下,秉持“共建、共享”原则,不同的分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秉承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理念,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成为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为了提升公众参观体验感,呼和浩特市采取延时开放模式,各馆针对适时游客量,灵活调节开闭馆时间;同时,为了激活文创活力,助推文旅融合,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发了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和数字寻宝研学活动。昭君博物院立足北疆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与“昭君出塞”沿线重点城市联手的昭君文化宣传交流、基地联合、研学活动等品牌活动,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动力。
呼和浩特市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品牌,通过博物馆场馆建设、创新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拓展展览展示传播途径、深化学术研究、推进交流互鉴、优化开放服务等方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国内一流博物馆体系,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讲好北疆故事,不断强化博物馆社会功能与价值职能,向国际国内贡献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呼和浩特“博物馆之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