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敦煌沙海之上,还是江南阡陌之地,此心归处是敦煌。敦煌莫高窟的重新发现,让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走进敦煌,此心安处是吾乡。敦煌的先行者与守护人不断从敦煌艺术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变革力量。同时,敦煌所绽放的时代精神之花引领当代进步潮流,成为苏州博物馆(以下简称苏博)举办敦煌展览的选题思路。敦煌艺术和敦煌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东西汇融、革故鼎新,先行者与守护人传递的文化精神使其成为敦煌的特质,从而保证其长久持续发展。展览着力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执着的信念与追求”“择一事、终一生”具有当代价值的时代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敦煌的文明新成果传播开来。
展厅现场
展览的主题与定位
“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特展”不同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览,而是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展开,以张大千、常书鸿、谢稚柳、段文杰、卢是、史苇湘、欧阳琳、常沙娜等艺术家群体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最早成果为主线,通过复原敦煌最早的石窟275窟(北凉三窟之一)、敦煌藏经洞最早的原始记录稿本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等116件艺术文物,联合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等文博单位,追溯敦煌历史、展现敦煌艺术、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精神。
展览中展示的敦煌壁画,涉及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供养人像、装饰图案等各种类型,涵盖复原临摹、现状临摹、整理临摹等不同技法。画中的每一根线条,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的青春,他们通过手中的纸和笔与古人对话,探索敦煌艺术之美,让人近距离领略佛祖千年的慈目和飞天动人的身姿。这其中包含的文化穿透力和艺术生命力,非融合再生与现实关怀而不能,这也是敦煌艺术的时代精神。
展览内涵的全景展示
首先,展览叙事明线包括临摹敦煌壁画与敦煌写生、石窟艺术与敦煌文献。张大千、常书鸿、常沙娜等众多艺术家的敦煌艺术临摹研究与对比展示(恢复原貌、客观写生与整理临摹),让更多人通过绘画展的观展方式,深度饱览千年历史文化宝库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名迹。希冀让千年敦煌与当下社会需求相对接,成为年轻人爱上“国潮敦煌”的年度精神文化地标之一,努力创新和传播苏博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展览品牌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展览也是一场重寻梵迹之旅,着力复原的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进一步使观众沉浸式体验最早的石窟艺术,这颗东西方建筑与艺术交流与融合的丝路明珠。文保传承人亲手复制的275窟,体现了石窟考古与文保研究的成果。此外,数字藏经洞与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原稿本(藏经洞最早记录的原始资料1903-1904年)首次合璧展示,则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博大宏阔。
最后,“知己有恩”——敦煌师友情缘与时代精神的展览叙事暗线,通过笔记、手绘稿、原版图书与原始照片等文献资料,客观反映民国时期同时参与敦煌考察工作、临摹传承事业的最早学术文化队伍。如:教育部西北史地考察团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 、张大千与大风堂子弟以及受雇佣的青海塔尔寺喇嘛画师群组、常书鸿建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等。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展览展示、志愿者讲解与展览相关配套活动的方式传播出去。通过“物”的层面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将“美与中国故事”浸润人心,引发当代人思考面对自身文化应该承接的使命。
体现苏博展览特色的策划团队
与以往苏博成立的展览项目组项目制运作模式开展工作相比,除将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紧密结合,发挥自身创新优势特色外,敦煌展览更注重借助志愿者与公共教育小组、宣传与推广小组的力量,突破固定范式,创新展览周边,引领导览新模式。
敦煌展览志愿者与公共教育小组负责特展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志愿服务协调以及展览社教课程/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其中,志愿者培训、考核以展览框架、重点文物为核心,加深志愿者对展览主题的把握,特别是对展览所反映和弘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择一事、终一生”等敦煌精神的理解,并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在特展引导、特展讲解、特展宣讲、特展社教等多个岗位的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志愿服务的力量融入展览的全过程。为配合此次特展,志愿社委员会在馆方策展伊始,便结合“志愿者讲师团”的智慧与经验,群策群力,商讨、制定服务计划,招募、培训特展服务志愿者,准备服务材料等,为展览配套公共教育活动贡献了力量。社教课程/活动策划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结合展览中的文物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导览、课堂教学、手工制作、展厅打卡、专题研学、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加强博物馆教育品牌、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小学、中学范围内组织开展“印象@苏博”敦煌主题画信创作活动,引领青少年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儿童视角讲述敦煌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期三个月的敦煌主题特展,志愿者考核通过人数69人,参与特展讲解人数68人,特展期间志愿者总讲解场次278场;专题讲座6场;“@苏博”品牌公众教育活动20余场。
而宣传与推广小组前期通过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博物馆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小红书与抖音)对展览进行预热跟进。展览开放期间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持续发布展览博文与视频,对接教育课程、专题讲座与敦煌研学等小程序预约。线下则在地铁站、公交车站铺设展览海报,增加展览曝光率。同时在馆内发放导览手册,并将现场展览以及艺术文物背后的相关信息与视频打包上线苏博云展览,实现线上虚拟云展览的内容提档升级。
志愿者定时导览
展览传播的众多“小心思”之一非展厅导览莫属,除传统讲解员、特展志愿者与策展专家现场直播导览外,又在年轻人关注的租赁设备、展厅语音导览、二维码互动体验上深耕努力,提升博物馆的展览服务水平。如专家导览新模式是将音频导览租赁设备升级成为视频直播导览设备,集直播讲解、动画视频解构与衍生为一体的数字化导览新方式,帮助不同层次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内涵,欣赏敦煌艺术。直播导览租赁设备与免费微信数字化导览、二维码链接VR虚拟石窟互动体验的多渠道发力,丰富了众多观众的观展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展览讲解观众全覆盖的体验参与度,深化、活化了展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