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制成时间推断

字号:T|T
2023-10-31 15:37 来源:博物馆中国

西汉中期的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以下简称“衣镜”),绘有迄今最早的孔子像。为了更科学认知“衣镜”上孔子像之价值,需要判定其制作的时间。

首先,从铭文上来判断其制成时间。从“衣镜”中“孔子生平”部分铭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至圣矣”(王意乐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这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由此可知,在制作“衣镜”时,刘贺读过《史记》或《史记》已公开传布。对于《史记》的传布,《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从此可知,《史记》在汉昭帝时部分内容已流出,在汉宣帝时,所有内容公之于众。据《汉书》记载,杨恽在地节四年(前66)被封为平通侯。所以,《史记》应在地节四年之后公之于众。从版本上来看,《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据陈直指出,“所谓名山者,即是藏之于家。”这说明《史记》有两个版本,一个为家传本,一个为官藏本。太史公卒后,正本传到杨敞(杨恽父亲)家中,副本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陈直:《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其评价》)故刘贺为帝时可接触到官藏本,另一个是地节四年后可接触到家传本。所以,从《史记》传布的情况来看,刘贺在为帝为民为侯时期都可能制作“衣镜”。

其次,从制作工料来判断“衣镜”制成时间。《盐铁论·散不足》记:“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这说明,制作一件漆器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刘贺为帝27天,制作“衣镜”时间不够;刘贺为民时,被汉宣帝监视起来,《汉书·武五子传》记:“故昌邑王居故宫,奴婢在中者百八十三人,闭大门,开小门,廉吏一人为领钱物市买,朝内食物,它不得出入。”刘贺基本被软禁,每日只允许一人出入购买食物。刘贺在为民时,制作“衣镜”的人力不够。所以,刘贺只有在为侯时有可能制作衣镜。从制作的物力和人力来看,制作“衣镜”需要青铜、漆等原料及专业的手工业者。刘贺墓出土了封泥匣,有“海昏侯家钱五千”的铭文;出土了一件青铜豆灯,在灯盘和灯座上均有“南昌”字样的铭文;出土的墨书金饼上,有“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的铭文。因带有南昌、海昏侯的铭文,故封泥匣、“南昌”铭文青铜豆灯和墨书金饼,是在海昏侯国制作而成的。这些器物,涵盖漆木器、青铜器及金器。由此可见,刘贺被封海昏侯后,有一批专业的手工业者,有制作青铜器及漆木器的原料。关于生漆,漆树在中国分布普遍,主要有贵州、四川、云南、江西、安徽、陕西、河南等地。从南昌考古资料来看,在南昌老福山西汉木椁墓内出土的 124 件随葬品中就有 70 多件漆器,包括漆盘、漆盒等。南昌汉墓出土漆器,表明西汉豫章是产漆之地。刘贺被封海昏侯后,满足“读过《史记》”“有足够的时间”“有专业的手工业者”“有青铜和漆的原料”这几个必要条件,所以,“衣镜”的制作时间应是在刘贺为侯期间。

最后,从制作的工艺来推断“衣镜”制成时间。刘贺于元康三年(前63)三月壬子被封为海昏侯,汉朝,车马速度慢,刘贺又携带大量物品,包括大量简牍及大型青铜器等。刘贺从昌邑到豫章,可能需要 2 至 3 个月时间,刘贺或于元康三年五月或六月到达豫章。从刘贺墓出土的文物来看,“衣镜”应是在元康三年开始制作。在刘贺墓中出土了带有“元康三年”铭文的金饼,说明刘贺被封海昏后,就开始利用侯国的手工业机构制作各种器物,而“衣镜”也有可能在制作的清单中。从制作的程序上看,“衣镜”的制作时间应从生漆的收集开始计算。公元前63年,豫章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发达的贸易市场,应该不存在生漆的买卖与交换。即使豫章郡官营手工业中有生漆,面对“戴罪之身”的刘贺,地方官不敢与其接触。所以,刘贺制造“衣镜”的时间,应该要从采集生漆开始。古代采集生漆,每年六月至九月割漆,在漆树上用刀割开月牙形的小口插入竹筒,采集的生漆液流入木桶,然后挑运倒入大容量方型盛器中不断搅拌晒漆,再用碳火煎漆、熬漆。而作为侯国的手工业机构,不可能只为制造“衣镜”采集生漆。所以,元康三年(前63)的六月至九月,应是生漆的采集期。当漆原料准备完毕,“衣镜”最快应于元康三年十月开始进入漆器制作期。漆器制作一般分为制胎、刮灰、髹漆、打磨抛光、温室烘烤等工序。“衣镜”为木胎,器型规整,制胎相对简单,耗时不长。将胎制作完成后,还要对胎的雏形进行刮灰,至少要刮粗、中、细三道灰;然后是髹漆,髹漆的加工方法有平绘、彩绘、堆漆、镶嵌、雕填、描金等。“衣镜”从尺寸看是一件大型漆器,接合后残存部分外框长96厘米、宽68厘米、厚6厘米。衣镜上有许多纹饰及铭文,采用了彩绘、镶嵌、雕漆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技法。海昏侯国手工业机构中的手工业人员数量难以考证,但不管生产人员何其多,最快也不可能在3个月之内完成。因为制造漆器需要一些固定的时间。比如,刷漆要多次上漆,每上完一道,就要放入荫房荫干,只有荫干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为了使漆达到一定的厚度,可能要上几十道漆,荫干几十次。“衣镜”之大,光荫干时间或需数月。所以,在匠人较多的条件下,“衣镜”最早制成的时间应在元康四年(前62)。因刘贺死于神爵三年(前59)九月,如无足够的匠人,“衣镜”最晚制成的时间应在神爵三年九月前。

综上所述,“孔子衣镜”在元康三年(前63)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后开始制作,元康三年六月至九月应是生漆的收集、晒制及熬漆的时间,当漆原料准备好后,进入制作期。因古代大型漆器的制造需要数月的荫干时间,再加上“衣镜”工艺复杂,无法在元康三年完成,在匠人较多的条件下,最快也应在元康四年(前62)才能完成制作,如果匠人较少,最晚应在神爵三年九月前(前59)完成。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