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文明之源——“大河文明展”策展手记

字号:T|T
2023-10-31 15:31 来源:文物之声

2023年3月3日,由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文物局指导,郑州博物馆主办,意大利驻华使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支持的“大河文明展”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开展。展览汇聚国内外1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以大河流域诞生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主题,讲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文明,是国内首次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存带到中国,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物汇聚一堂,是一次全球视野下的人类文明史对话。

 

三个月展期,线上线下观众700余万,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展览延期半个月。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图片

 

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溯源

四大文明各有其深厚的文明积淀,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壮丽史诗,在一个展览中讲述四大文明是一个考验。如果独立成篇分别讲述,各文明自成一体,会使展览各部分被割裂,缺少主题性。如果关注比较性研究,则不同文明之间难以在时间、文化面貌上一一对应,缺乏可比性。经过一年多的思考、讨论,我们选择了求同的思路。人类文明诞生有共同的因素,从诞生的一刻起就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虽然文明因所处区域不同而呈现差异,但在影响辐射周边的历史过程中,与各地的原生文明发生了或相互融合,或更新迭代的变化,进而绽放出各具特色的文明之花。这就为探讨文明间的共性及因区域差异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提供了可能,也更符合文明发展的现实路径。

 

定位清晰后,我们对大纲进行了大篇幅、多轮修改,果断取舍,整个展览框架也逐渐明晰。展览定位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溯源,提炼文明共性,展现文明特性,将中华文明融入人类文明,通过文明的起源、发展,梳理四大文明的演进历程,形成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深切直观的感受。

 

发展为脉络的文明讲述

展览开篇用时间年表回溯文明的诞生,将四大流域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给观众。

 

按照文明形成发展的阶段,分四个单元讲述人类文明的共同故事。

 

第一单元:孕育文明起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四大河流域因为相近的地理、气候,为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稳定的水源孕育丰富的生命,赠予人类多样的食物,各种动物木乃伊展现出人们对河谷生灵的祭祀;公元前3700年的一艘尼罗河流域船模型,生动讲述人们已经掌握造船技术,借助河流拓展生存空间;来自两河流域的赤陶鱼是人类面对河流,用祭祀渴求自然庇护的写照。本单元用“水体·生命”“河流·信仰”两个章节,生动讲述了大河流域两岸如何诞生最初的文明曙光。

 

第二单元:塑造。如果说自然环境催生人类文明,那么人在与河流的相处中激发的创造力则是在主动塑造人类文明。大河充沛的水资源成为灌溉的保障,被视为灾难的河水泛滥也被变害为利,先民利用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创造出规律性的耕作模式,顺应自然,带领人类走进农业文明。黄河岸边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就是农业带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证明。大河先民因水之便发明出有划时代意义的陶器,两河流域先民将黏土化身为书写工具,楔形文字的诞生成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意义非凡。

 

第三单元:城与国。文明一旦出现,发展的车轮就会快速前行。大河两岸由定居而形成聚落,由聚落汇集为城邦,由城邦演进为国家,文明形态日益繁盛。两河流域亚述帝国打造出的强大军队被记录在石灰岩的浮雕之上;双槐树、二里头印证了黄河流域古国与国家的发展;铸造精湛的青铜器反映出中国高超青铜技艺。71件/组来自四大河流域不同文明的文物揭示出城市与国家的兴起,虽气质各异,然同样辉煌。

 

第四单元:发展·共生。文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四大流域文明最终走上了不同的演进路径。曾经辉煌的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冲突中走向终结,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只留下历史的记忆。唯有中华文明因其独特的特性延续至今,并不断生长,生机勃勃。从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期间或有分合,但大一统格局成为主流,直至今天。

 

中华文明的向心力不仅在国内凝聚起万众一心,而且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文明互鉴,共建“一带一路”,沟通全球交融发展之桥,为今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积极力量。

 

展览汇集众多精品,让观众感受文物之美,也引发对文明变迁的深思。在感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之余,对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自豪油然而生。

 

图片

 

围绕主题的深入解读

四大流域文明对中国观众来说不是一个陌生话题,但大多数人很难讲清楚每一个文明的发展脉络,对其时间、演变更不熟悉,这对于理解“大河文明展”的主题至为关键。

 

我们在展览中对这些关键性的辅助知识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为每一文明绘制列表,梳理出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物与时间年表,以便对照比较。对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尼尼微、尼罗河流域的底比斯和孟菲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黄河流域的双槐树和二里头等只能用图片展示的古城,我们制作成大型艺术展墙,与展柜形成展线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景,既有简单的文字描述,也纳入展览讲解的内容。通过良好的艺术环境营造,我们发现观众对这些文字图表的关注超出其他展览的辅助说明,拍照、争论,乐在其中。

 

为让策展人的深入思考有效触达观众,让观者在欣赏展品的同时关注策展人想表达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展厅中设置了多处场景及多媒体触控屏、投影、电视设备,从展品解读到故事讲述,从陶器、青铜铸造技艺到埃及木乃伊、莎草纸制作工艺流程讲解,给观众营造沉浸式展示空间,拓展“大河文明”的精神内涵。

 

“大河文明展”从策划到开展历时近三年,用1400平方米展厅,260米展线揭示四大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次艰难而有益的尝试。展览得到都灵埃及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都灵皇家博物馆、巴拉科古代雕塑博物馆在内的意大利4家博物馆,以及山西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国内14家单位的鼎力支持,得益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郑州博物馆全体人员的付出。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并将继续努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