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遗产价值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述评

字号:T|T
2023-10-30 16:14 来源:文物之声

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广泛关注,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4家博物馆、纪念馆、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单位、文旅部门、文旅企业等单位积极参与申报。10月13日,活动终评结果在广西桂林“首届文化遗产旅游大会”上揭晓。10个十佳案例和16个优秀案例,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文化场景营造、旅游品牌营销、游客旅游体验度、促进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创新理念、前瞻做法和显著成效可圈可点。

 

图片

 

数字技术带来新动能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在已经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8.26亿人次,形成了有统计数据以来热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场。许多文化遗产地、文博场馆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如何既满足日益增多的观众参观需求,又能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一直是文化遗产地管理者和研究者讨论的焦点。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文化遗产地文物本体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始终存在依存与博弈关系。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参观需求个性化、参观人群年轻化、参观方式专业化的大趋势下,故宫博物院和敦煌博物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旅游深度融合。本次获评十佳案例的故宫博物院“紫禁城365”手机应用程序、敦煌研究院“飞天”专题游览线路都是文化筑基、科技赋能的典型案例。

 

“紫禁城365”是故宫博物院构建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故宫展览三位一体的应用程序矩阵的重要一环,它与故宫博物院之前已推出的每天更新一件院藏文物的《每日故宫》、随时随地“云逛展”的《故宫展览》,共同构成了观众最为关心的故宫建筑、藏品和展览三大主题的数字应用产品。“紫禁城365”延续了“故宫出品”系列手机应用程序精美易用的界面风格,全方位呈现故宫古建之美及其背后的深厚渊源。经过精心设计,绘制而成的紫禁城各主要宫殿及院落二维形象,符合当下审美潮流,在塑造年轻化紫禁城形象的同时,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产品自发布以来,ios端下载量达到380574次,访问量达1103500次;微信小程序端用户数达140000人,访问量178600次,是全面提升公众服务水准的新举措,也是故宫博物院在文旅融合新形式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敦煌研究院“飞天”专题游览线路,以壁画中“飞天”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历程为主线,将实体洞窟参观与虚拟体验有机结合。游客欣赏《千年莫高》主题电影、《梦幻佛宫》球幕电影之后,在洞窟参观区,围绕飞天主题,欣赏8个实体洞窟的同时,可借助手持终端体验3个洞窟的虚拟飞天场景、2个虚拟全景洞窟、9身不同朝代的飞天集锦以及2部有关文物保护和文物数字化的影片。观众可以在虚实融合的特殊场景中,与飘逸灵动的飞天、栩栩如生的九色鹿、沉浸式全景洞窟、若隐若现的大佛等经典形象合影留念。该案例是敦煌研究院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中的又一次创新,也是敦煌石窟当代文化价值传播途径和展示方式的最新探索。

 

品牌思维打开新格局

当前,面对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游览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行业迫切需要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将各种文化遗产资源与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景区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青岛啤酒博物馆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千年之语——文化遗产沉浸式创意体验”项目创排历时一年多,剧本修改20多稿,选取了克孜尔千佛洞第76号石窟壁画的乐舞形象,以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等文物为原型创作,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数字孪生、三维虚拟感知交互等技术,不仅还原了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风貌,还以公众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生动阐释珍贵文物和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活化新疆文化遗产的灵动魅力。有观众在体验过后感叹:“原来新疆有这么多历史古迹”。“千年之语”项目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与创新,将古老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与现代技术、美学、艺术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独具新疆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文化传承新格局,实现传统文化的多维度传播,让观众可分享、可体验、可参与。

 

青岛啤酒博物馆以青岛啤酒品牌为引领,以城市特色人文生活为依托,对工业遗产的运营已经从单体博物馆拓展到青岛啤酒时尚文旅美好生活生态圈的打造,从“单一观光游”不断向休闲、度假、互动、体验、婚庆等多业态转变,相继建立了旗舰店、星级餐吧、社区店、工厂店等模式,形成一套独具啤酒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为工业遗产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为行业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岛啤酒博物馆通过建立专业化的运营主体,不断升级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感,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文化经营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年创收超1.5亿元,曝光超3亿次。

 

跨界融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可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效益和价值,并通过提高公众文明素养、赋能人民美好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中国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大国,文化遗产增益旅游历史文化底蕴的价值尤为凸显。依托丰厚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更为根深叶茂,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又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次入选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中就有很多文化遗产与旅游、科技、教育跨界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实例。

 

江苏省文物局精心组织策划的首个文博类主题活动季“博物知旅”,通过线上方式招募文博爱好者担任“博物知旅达人”,让博物馆的欣赏者成为博物馆宣传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与本土知名汽车品牌跨界合作,通过创意车贴将展览主题进行艺术化呈现,将合作品牌车辆的车贴图案设计成展览的文物元素和广西特色的风景风物,让八桂大地的历史人文可以随汽车走进城市、社区、乡村的各个角落。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的“崇德尚礼——传承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系列研学活动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研学——小萝卜头系列研学实践课程,都得到了所在地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文化遗产旅游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社会经济行为,而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文化身份认同、增进理解与尊重等角度来看待。在“首届文化遗产旅游大会”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发出了《关于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实践、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桂林倡议》,提出将持续遴选、推介文化遗产旅游的典范案例,策划、推出文化遗产旅游的十佳线路、优秀线路。希望将更多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提升文化遗产旅游品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