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窑考证

字号:T|T
2023-10-23 15:24 来源:博物馆中国

横峰窑历史悠久,位于江西省横峰县县城。

北宋时期,横峰窑便跻身于江西名窑之列,当时“江西瓷业盛极一时,著名的景德镇窑、横峰窑、吉州窑、南丰窑、白舍窑及赣州七里镇窑、乐平窑、金溪窑、宁都窑、靖安窑、铅山窑、婺源窑、九江窑、南丰新窑、新干窑、寻乌窑、名窑林立,各有千秋,构成了江西瓷业繁荣兴盛的空前景况”(《江西考古》1983年1月)。

到了元末明初,“兴安县,故为信之横峰市镇,国初,徒处州居民其地,世以陶碗为业……”据此可知,由于浙江处州移民的迁入,瞿志高等以陶碗为业之能工巧匠者,融入横峰瓷业洪流,与当地民众共同开创了横峰铸瓷手工业新的历史辉煌。至明代中叶,横峰窑的造瓷规模与工艺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于是横峰窑地日益繁盛,“民工荟萃,窑场盘耸,炉火燎云,瓷城映月”。因此,明政府鉴于横峰兴旺繁荣的造瓷景象,于1560年正式设立县署——“兴安县”。

横峰窑,在江西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周边地区制瓷生产影响深远,其所产瓷器以朴雅、质优、价廉、实用见称,产品广销江南各镇,甚至国外。

横峰窑的地理分布

横峰窑规模大、堆积厚,地理分布十分广泛。

古城墙内外(明代中叶建筑)纵陌数里,窑包叠积,广袤无野。丘岭、台地都是窑渣碎瓷垒积的地层。窑址面积占横峰县城区的30%~40%左右,约达5平方千米。横峰窑的区位从山麓向山地,由东至西、由南向北的辐射形扩张发展。采集的瓷器标本十分丰富,以功能区分主要是盛贮器、饮食器、酒器、象生实用器、冥器等。

北宋横峰窑与青白瓷

北宋横峰窑址坐落在横峰县兴安街道办上窑口村,创烧起源地处灯山窑包。以灯山窑包和周家港背四周山脚为界。

1981年5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来横峰县调查横峰窑时,在费耀泉家建房基地开挖处发现了青白瓷窑址,并撰写了调查报告刊载于《江西历史文物》季刊,考证结果属北宋时期窑址。窑址上面为粉黄沙泥掺杂高岭土和窑渣堆积层,窑场叠压于元代和明代后期窑址废物堆积的下层,因而窑址准确范围较难界定,尚待考古发掘判断。但断面文化层次却很分明,堆积深厚,集获标本物有常见青白瓷小茶盏、碗、罐、堆塑瓶以及钵、饼、柱等各式窑具。

图片

(宋 横峰窑青白釉斗笠碗 横峰县博物馆藏)

从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所采集的堆塑瓶残部可见,胎土细白,釉色淡清,光洁润泽,不失为宋瓷精品;小茶盏胎土细腻,釉面清亮,器型平薄,斜壁小底,呈仰姿斗笠状,圈足深浅不一,内心有凸起小鸡心点,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高4厘米上下;底径约3.5厘米,为单件仰面装窑烧成。有的釉中闪烁小开片,称“百圾碎”,底部充垫圆形小泥饼;碗分深腹折唇与侈唇等式,釉色淡青,也有炒米色,芒口和印花瓷碗,常见装饰于内壁,刻划雕塑工艺娴熟,线条流畅,纹饰有缠枝莲瓣和枝叶花卉,图案清晰、画面舒展、栩栩如生,尽显宋代制瓷水平和历史风采。

明代横峰窑与青釉瓷

明代横峰窑,是一个规划较大的窑址群系,位于横峰县县城所在地。由岑山西南走向依山而建,起伏绵延。明代横峰窑在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它在已形成的宋代窑场基础上续烧,呈强势扩张发展。明代中叶为鼎盛期,形成“成化宏治间,利沅日开,生齿日盛”之局面。

图片

(明 横峰窑青釉堆塑虎纹盖瓶 横峰县博物馆藏)

江西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队多次开展了横峰窑的考古调查工作。对窑址沿革、烧制规模、制作工艺、产品特点进行了一一评注,撰写调研报告刊载于《江西历史文物》季刊。明代横峰窑出土的青釉瓷器品种繁多,造型多样,大小各异。碗分真唇、厚唇和折唇多式,腹微弧,口径都在5~18厘米之间;高足杯分为竹节与“喇叭”柱型二式;碟分直唇斜壁和折唇弧壁;盘分敝口、厚唇等式;花瓶采用贴花堆塑装饰。胎骨坚致,胎体厚重,瓷土灰白,釉色润泽,有玻璃质感,成色由淡青—天青—东青—豆青—青绿,递秩由浅见深,异彩纷呈。佳品为翠绿色,内刚外柔,含而似玉。横峰窑采用匣钵迭烧法,以混合装窑为主,其次有单件迭烧。横峰窑的装饰以模印、戳印、刻划、堆塑、暗雕为常式,纹饰仍以写意为常,花枝、草叶、宝珠、竭点简洁生动,也有以“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吉词作装饰内容。花瓶则堆塑青龙、白虎形态或肖俑、葵花纹作装饰。

清末至民国初期窑与青花瓷

横峰窑由盛而衰,约在明代嘉靖期间,至清康熙时横峰窑已完全衰落,只剩下一片废墟。清代横峰窑长时间没有恢复。

光绪三十年(1904),由乡绅滕诚出面,集股复立古窑场。“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不意连年耗折,兼又被水冲坏,除原集之股金不计,尚亏累不下数万金,近来不窑已停,小窑厂所出之货正粗,势难再振”(《农工商矿纪略》)。1912年至1927年,横峰县有三家瓷厂,规模不大,依旧生产很不景气。

1983年以来,横峰县文物部门对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的青花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基建性发掘清理,发现窑址主要分布于古窑路和新建兴安路两处。

图片

(清 “兴安窑”款青花缠枝喜字纹罐 横峰县博物馆藏)

横峰窑衰落成因

北宋至明代中叶,横峰窑创造了规模恢宏的空前历史境况,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是何故导致了横峰窑由盛而衰,直至一蹶不振呢?笔者初步分析认为:

横峰窑衰落与瓷土竭尽有关  据《新建兴安县记》载:“嘉靖建县前后,此时民稠土竭,生理渐微……”横峰县文物部门对窑场现址与环境地进行调查考证,结果表明,横峰窑烧造规模之大与瓷土需量的不足确属客观。与当时技术设备与运输条件的制约相关,因窑民一般都在资源丰盛地起窑,仅限于就地或就近获取资源就地生产,异地取运至使陶瓷生产资源受到限制。

横峰窑衰落与建立县治有关  据《江西通志》记载:“嘉靖间,横峰窑镇地,改立兴安县,窑遂废。”横峰县文物部门对窑场现址与环境地进行调查考证,关于“立县署,窑遂废”记载,明代所建北门城墙砌筑在窑场之中,东门外城墙、洞门则皆由窑具匣钵、窑渣所构筑而成。由此而论,建县筑城与“窑遂废”含存因果联系,应是建县时,恰逢窑衰期。

横峰窑衰落与工艺落后有关  元末明初,景德镇采用釉上彩、釉下彩、斗彩等新工艺烧制技术含量高的各类的横峰窑产品色釉瓷器,对于采用龙泉窑技术冲击很大。明代横峰窑所产瓷器粗劣,虽然仍在继续烧造,但不是进步性提高发展,而是呈维系下滑趋势。因此,与横峰窑逐渐衰落的历史过程是相对应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