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济(1768—1848),浙江嘉兴新篁人,原名汝霖,字顺安,号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张廷济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清中期较有声望的金石学家、书法家,他工诗词,喜好收藏各类古器物,精金石考据,尤擅长文物鉴赏,能辨真伪,别源流。张廷济一生著有《清仪阁金石文字》、《清仪阁金石题识》、《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古印偶存》、《清仪阁印谱》、《清仪阁题跋》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事迹收录于《嘉兴府志》、《金石家书画集小传》、《广印人传》、《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作为清中期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张廷济毕生专著金石收藏,潜心于金石考据之学,他的藏品上自商周下至近代,其中不少青铜器是珍贵文物。除此之外,他还收藏有大量周秦以来的钱币,这些钱币种类丰富、其中不乏珍稀品种,曾先后被多部金石学著作收录。张廷济曾将其金石收藏拓印著录,编为《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十册,钱币册为其中第三册。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原拓手稿本全十册,现藏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是最能反映张廷济金石思想的集大成者。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著录历代器物429件,题跋时间从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该书著录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拓片多为其亲手所拓,题跋内容丰富,是研究嘉道时期金石学发展的珍贵资料。
该书各册内容如下:
第一册辑录商周青铜器41件,器形包括爵、尊、卣、觯、觚、古兵器、钟、鼎、敦、簋、鬲、盘、彝等。有翁方纲、赵魏题签,张廷济题跋60条,又有徐同柏、吴云、吴骞等人题跋、手札等。
第二册辑录秦汉以来的铜铁器28件,其中包括秦诏版、汉鼎、汉灯、汉勾兵、汉驽机、汉壶、汉洗、虎符、牛符、汉带钩、汉斗检封、汉田器、韩愈古文铜范、佛座、金涂塔、涂金铜龟等。本册除有张廷济题跋44条外,又有褚德彝、徐同柏、赵魏、阮元题跋。
第三册辑录历代古泉、泉范共31种,其中包括刀、布、莽钱、钱范、钱牌等。有张廷济题跋46条及金孝柏、褚德彝等人题跋及翁宜泉(翁树培,笔者注)、赵魏题签等。
第四册辑录铜镜、玉器等25件,其中汉至明代铜镜16枚、周至汉代玉器4件,又有晋代盂、瓷佛像、瓷笔架、绾结壶、禹篆圭摹本等。有张廷济题跋35条及宋葆淳题字。
第五册辑录汉至宋代砖54种,其中16种已琢制为砚。有张廷济题跋66条,附徐熊飞、沈戴份、吴东发信札各一通。
第六册辑录汉瓦24件,其中一件琢制为砚。有张廷济题跋27条及宋葆淳“魏瓦砚”题字。
第七册辑录唐子产、李元静等残碑刻石、摹本十种,其中三种已琢制为砚。有张廷济题跋25条,另有吴骞、裴敬修题跋及手札。
第八册辑录唐宋以来铜器37件,其中包括铜权、铜牌、牙牌、匙、铜爵、铜版等,附张廷济题跋34条。
第九册辑录宋以来官、私印章及自用印共132枚,材质包括铜、铁、石、牙、角、木等。有张廷济题跋62条,另有褚德彝题跋。
第十册辑录宋以来砚、墨、竹刻、木刻等47件,其中有砚13件、墨19件、竹刻10件、木刻5件。有张廷济题跋36条,另有褚德彝题跋。除京都大学手稿本外,该书尚有印本传世。
根据柳和城的研究,《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的书稿在张廷济生前似已编定,但未能刊行,清仪阁在1860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张廷济遗稿与清仪阁所藏器物与均散失。半个多世纪后,这部著作的稿本在上海出现,1916年为桐乡富商徐钧(晓霞)所购得,1925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此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时流传颇广,但1981年版《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不知为何漏收。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也出版过影印本《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六册。
京都大学本《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三册钱币册与其他九册同为蝴蝶装册页,硬木封面,左上有阴刻填金隶书“清仪阁所臧(藏)古器物文”,下有两行小字“弟(第)三册”、“叔未”,其下右侧刻有收藏印款,上篆阳文书填金地“区斋珍玩”、下阴文篆书填金“开平谭氏所藏金石文字”,其各开内容如下。
第一开左上有签条“清仪阁所臧(藏)古器物文”,下有两行小字“弟(第)三册”、“叔未”,与封面刻字同。
第二开、第三开为目录页,第二开右页记泉品“栔刀”、“金错刀”等十五品,左页记“长乐未央”泉及五铢钱范等七品,第三开右页记新莽钱范四方、宋钱牌两品,左页记“永安一百”等钱五品。第二开右页下有白文篆书旋读“褚德彝印”一方,页上方有“京都大学图书馆印”及“昭和32.1.16”椭圆形印记。
第四开记“栔刀五百”、金错刀共两品(图二)。
右页上有翁树培题签“栔刀、错刀合装”下署“叔未藏、宜泉题”,页中有新莽“栔刀五百”及“一刀平五千”面、背拓片。左页有张廷济跋语:错刀,“一刀”二字阴识,以黄金错之,“平五千”三字阳识,“平”即直也。《汉书·食货志》经作直五千,似班固改之于义,虽无所戾,然竟非本事,“栔刀五百”字并阳识,“栔刀”二字横,与错刀位置不同。《说文解字》曰:“栔,刻也。从木从栔。”《汉书·食货志》作“契”。《解字》曰:“契,大约也,从大从㓞。”二字不同义,钱献之别驾说最善。此错刀嘉庆七年壬戌绍兴肖友楚翘所赠,此栔刀八年癸亥杭州童友佛庵所赠,皆精美无比。其余装款一行,十四年己巳大兴翁友宜泉在余京师寓所中题署者。道光二年壬午七月十五日,叔未张廷济。下有“张廷济印”朱白文印及“张尗未”白文印一方。
第五开,右页为“节墨之法化”(今又释为“节墨之大刀”)面背拓片合裱。背文“十化”。左页为张廷济跋语:“节墨邑之吉货”背有“十化”,道光乙酉八月从杭州王检叔购得,值洋银六饼。《山左金石志》云:“节、即古字通”。据此,齐即墨正当作节墨,今作即者,省文耳。即墨,汉胶东国,以墨水得名,今属莱州府,古三齐之一。古即墨城正田单火牛城也。又云:“钟鼎彝器款识,凡三棱钉、圜钉而有首尾者,俱训十字。”廷济按“十”是甲字。王检叔云,此与安阳皆汤昼人锡蕃所藏。叔未张廷济。下钤“张廷济印”,“张尗未”印各一方。
第六开,右页为“賹六化”正、背面拓片。左页为张廷济跋语:宝六化,周景王铸,为圜钱中最古之品。同里王天自上舍福申归于余,直银十饼。道光丙戌秋日。叔未张廷济。下钤“廷济”朱文印与“张叔未”白文印一对。
第七开,右页上有“大布黄千”面背拓片,面线过穿。下有跋文:黄即横也,横即衡字。黄千犹言值千也。《洪志》以前旧谱皆讹,始订正于张端木《钱录》,瞿中溶《续泉志》说尤精核。此布流传尚多,余藏有五,写法小异,然皆珍品。道光二年壬午七月廿一日,尗未张廷济。下钤“廷济”朱文小印。又有:金砚云、翁宜泉皆藏有大布范,余去年十月十三日亦得一范于嘉善闵笏山茂才,盖十布中大布较多耳。甲申二月廿四日廷济又记于清仪阁下。下钤小印一方。再有:《汉书·食货志》,大布、次布、第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序)布、幼布、幺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寸四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值)各加一百,至大布长一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汉志》十布背皆以意写作某布二篆字,而此作大黄布刀,盖其误。自张台李孝美始而今始得订正。毋谓今人不逮古人也。廿五日。下钤白文印“张”、“张叔未”。第七开左页计“次布九百”面、背拓片一。下有跋语:嘉庆丙辰余于嘉善曹友安之购古泉一匣,莽布有五,此其一也。次布言次于大布,瞿友木夫云《周礼》尘人纟欠布,陆氏释文云,纟欠本又作次。莽好依古,或因古有是名儿造此欤,为六、七、八、九,瞿谓为积筭之体,即今俗所行号码。始见于司马温公《潜虚》云。同日廷济又识。下钤“张尗未”白文印。
第八开,右页著录“第布八百”一品,面背拓各一。面线过穿。跋语:昔岁丙辰得于嘉善曹氏,次第字古人即用兄弟之弟,此作,正文也,有从“⺮”、“艹”作 者,亦是真品。同日廷济又记。钤白文小印“张尗未”。
第九开右页,中布六百拓片。文曰:金砚[耒员](耘)中翰旧藏,余昔年拓得者。自小布至次布,《泉志》尽伪,知洪氏未见真本。翁覃溪阁学《两汉金石记》摹载“中布六百(篆书)”,则阁学所见中布亦是伪品。其后宜泉秋部摹刻四征,则无伪误矣。廷济。钤朱文印“张尗未”、“张廷济”。又:大兴翁覃溪阁学《两汉金石记》载中布六字作“六”所据应亦是伪铸。盖乾隆五十一年丙午阁学作记时尚未得见真中部(布),后其子宜泉作木戳尹文征访则“六”作“”矣。甲申二月廿四日又记。下钤朱文小印“张尗未”。左页记差布五百面背拓片各一,面线抵穿。下有跋文:差布五百,葛向之藏。嘉庆辛未三月廿二日张叔未手拓。壬申夏日补目朱记。下钤朱白文印“张廷济印”。又:同里故友葛枚陂茂才雄图旧藏,其子向之茂才时征守之。“五”字作“”,中多一盘,其体原于石鼓文“”字,翁氏《金石记》所摹正同,他有做“ ”字者,亦是真品。盖莽刀布泉字体率有异也。廷济。下钤白文小印“张叔未”。再:道光七年丁亥冬日,向之以古泉尽归余。此其一佳品也。尗未。下钤朱文印“廷济”。
第十开右页为“序布四百”面背拓片,面上背下,面线抵穿。面拓两足间钤白文印章“梦华”。拓片下有跋语:钱塘老友何梦华元锡所贻拓本。《汉书·食货志》做厚布,字形相近当是传写之误。亖字积横画为之。余家藏有汉惠帝黄山第亖镫,又新莽镜其文云:“王氏昭竟亖夷服”,皆与此同,廷济。下钤白文印章“张尗未”。左页为“幼布三百”面背拓片。下有跋语:幼布三百,葛向之藏。嘉庆辛未三月廿二日,张尗未手拓。壬申夏月补用朱记。下钤朱白文印“张廷济印”。又:同里故友葛杖陂茂才雄图旧藏。其子向之茂才时徵守之。廷济。钤白文印“张尗未印”。再:道光丁亥冬日向之归于余。与差布俱光润可爱,估价每值银十饼。叔未。钤朱文半通印“廷济”。
第十一开右页记“幺布二百”面背拓片各一。下有跋文:嘉庆初元时,余得于嘉善曹氏,赵司农谦士先生昔语余云,少时舟过济宁,曾以大钱二百买一幺布,后以赠广东潘毅堂中翰有为。廷济。下钤两方白文小印“张廷济”、“张尗未”。左页记“小布一百”面背拓片各一。下有跋文:此亦得于嘉善曹氏。昔年癸亥姜友怡亭贻余墨本,云是省中友人物,文与此同,质稍泐。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尗未”。又:山右友人刘青园师洛,藏有小布一百,昔年己巳余在京师,曾手拓于孙文靖即第百一山房。刘又藏有“凉造新泉(篆文)”“驺虞峙钱(篆文)”,云俱得甘肃,盖从来古泉家未曾著录者。甲申二月廿四日清晨又记于清仪阁下。白文印“张”、“张尗未”。
第十二开右页为“五铢”拓片一帖,正面在上,右、左分置五铢二字,穿孔上下有图纹,背拓在下,有规矩文。左页为跋语:五铢泉,字画精好,轮廓周整,朱碧入骨,孔上虎文,孔下龙文,刻镂工细,背文八出,中曲尺文,上又有横文,文皆双钩,此汉厌胜钱中之精者。昔年宋芝山葆醇贻余一小平泉,文曰君宜子孙,常乐未央,两面共篆书八字,今唯此足以俪之矣。秀水钱方伯之从人姚姓从西安买得归余,价银二饼。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廿日,叔未张廷济。下钤朱文印,廷济。白文印,张尗未。
第十三开右裱“常乐未央,君宜子孙”钱拓片。此钱一面直读“常乐未央”一面直读“君宜子孙”。钱有两珥,文字精整,字与字间有“·”相隔。是拓纸左下有“此纸是前明嘉靖库纸,廷济”,有“张尗未”白文小印一方。拓纸左侧有跋语:右泉质薄色润,旁有两珥,文曰:“常乐未央,君宜子孙”,汉器文都作吉祥语。此一圜法大不经寸,文字可当汉器。二而文字之精又汉款识中绝无仅见,盖汉压胜品至此无以复加矣。嘉庆廿一年丙子八月四日,安邑宋芝山葆淳自杭州将之山东,迂道过新篁里,出此言赠余,报以银钱三品。宋言马爱林所贻,盖与大泉五十泉范有富人大万字者,又奉山宫行镫,又新莽与武亭虎符,又隋相原府虎符皆为君同得于秦中者云云。昔翁宜泉秋部树培得一泉有一四出文(纹),曰:宜子孙、宜官秩、玉泉辟兵,书来夸示,以为奇宝。然文字极浅且有裂痕,此当更出其上。余积古泉数十年,颇多佳品,若此品之妙则出泉品之类,故当举以殿秦汉之器云。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二日镫下。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尗未”,朱文半通印“廷济”。
第十四开,记五铢钱范一盒,右侧有翁树培题签“五铢泉范,五铢面文、背文范各一,为叔未三兄所藏,翁树培识”。
中间裱五铢钱范拓片一,左侧为叠铸母范,内有五铢面文四枚,中有一凸起,四周有榫卯口,其下为范背,上有“”纹,右侧亦为叠铸母范,内有钱背四枚,应为五铢钱钱背,形制与左侧一盒大体相同。拓片右上题有:阳范重今漕平六两八钱九分一厘,阴范重七两七钱四厘,是汉初所铸之五铢。故范中泉文纯面纯背,与半两泉范同。若新莽泉布则每范具列泉面背文矣。道光四年甲申二月廿四日叔未张廷济。下钤“廷济鉴定”印。左侧又题:作泉者之纪数也。昔人谓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与镜阴之字臮诸器款必书于底同义。此纪数正在阴范之底,是又一证也。下钤印“张尗未”。
第十五开为张廷济跋语:嘉善王丈御六富贮古泉,媵其女归曹君安之。曹不之耆,庋售马元发肆中,年余无人问者,嘉庆元年丙辰正月,余过鹤湖,友壻唐篯亭彭寿以告,偕观之。索钱三十五千。兄蓬园、表兄田后村襄余购之累月。六月中,余冒暑诣善,宿吴氏仁寿堂,偕两君造曹。日未高,曹已趁早凉他出。次日,辨色而往。以三十二千钱得古泉一箧,是范在焉。范面背俱全,为鉴藏家未见之珍。背文弟二篆文细如悬针,瘦劲可爱,红似朱砂,碧如翡翠,色泽犹鲜润夺目。自是至今,余得大泉五十范背有“日万泉”字,又货泉范背有十六字,又大泉五十范背有“富人大万”字,又五铢范背有“日利”字,又大泉五十范背有鸟形,然究未若此之珠联璧合,叠双而成,无双之品也。今越廿余年,蓬园、后村皆物故,当时情事无从共话,故备记之以见遇合有缘而得之之难有如此者。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一日。叔未张廷济。下钤“张尗未”白文印,又“金石奇缘”朱文印。
第十六开右页记:五铢泉二范方广各二寸,厚各四分,并重合漕平等重十四两六钱,阳范列泉四,无文,阴范列泉四,文五铢,背文曰第千。双双腹内贮方圆,风范真钦两汉年,天上清童原有种,人间金母岂无缘。相来面背应多富,铸出阴阳总可权,难得千秋长作合,会教击节赏宜泉。谓大兴翁秋部树培。嘉庆十三年戊辰五月所赋,道光二年壬午六月四日重录。叔未张廷济。钤印“张廷济”、“张尗未”。左侧:先君子研云公癖嗜古泉,藏弆不下数百种,今已考录成书,中有大布黄千、大泉五十二范,鉴家率扑拓著录。壬午五月于殷云楼斋中得观叔未解元所藏五铢泉范面背俱全珠联玉比,为钟官增一故寔。秀水金孝柏识。下钤印“柏”。
第十七开右有跋语:家藏五铢泉范,阳范泉四无字,阴范泉四有字,共重今漕平十四两六钱,阴范背篆细如悬针,青绿重掩,唯“”可辨,盖范之纪数也。昔人谓泉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与镜阴之有款识洎他器物之识必书于底同义,今纪数之字正在阴范之背,又一证也。北平翁学士覃溪先生跋:是范曰作泉之器,朱竹垞有大泉五十范跋,倪氏《六艺之一录》引《汉食货志注》,镕,形容也,作钱模也。此宜名钱镕。案泉范范字不仅因其与範通,《礼运》范金合土,孔疏,范金谓为形范以铸金器,陆氏《释文》:无音则范即范字有此。《礼运疏》亦不必改镕矣。廷济案,胡道周《续泉志》有新莽泉范,厉太鸿序之谓为泉模,而赵诚夫序中载,道周语曰此新莽货泉之镕也。又马珩斋有大泉五十钱镕,朱竹垞题之曰范,古之治器者以木曰模,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竹曰範,範与范通。《礼(记)少仪》云:祭左右轨范乃饮。《太元经》云:矩范之动、成败之效,皆取法式之意云云。是胡氏之说亦谓镕为范为通。今学士据礼疏以证朱氏命范之义,则其说亦有征矣。学士子宜泉树培著《古泉汇考》美备详审,旷轶前哲。与余交甚洽,谓是范面背具全,未易多得,盖宜泉生长大都亦未之见也。嘉庆甲子清明前二日书于清仪阁。道光四年甲申二月十七日叔未张廷济重录。下钤白文印:张廷济印(旋读)。第十八开右页有赵魏题字,“五铢泉范,背有日利二篆字,嘉庆丁丑十月廿三日观于叔未解元清仪阁。仁和赵魏。”下钤白文直读“赵魏私印”。右页空白。第十九开著录五铢钱范一方。
右页为范背拓片,范背上有“日利”二字,左页为范心拓片,内有五铢钱模,面背各三枚。从拓片看该范为叠铸式铜母范。在此开的右页最前端有张廷济跋语:是范质极厚重,日利文字势雄厚,汉金识中之最出色者,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廷济,张叔未,钤印“金石奇缘”。
第二十开张氏跋语:澉浦陈珠泉翁名玉垣,字九闳,复心进士之子,实海盐籍,以与海昌陈氏通谱,故亦为海昌籍焉。中乾隆辛卯,北闱举人挈家作楚中宰官数十年。余少时读书澉浦吴氏八铭书塾,翁早赋远游,未之见也。大兴有人翁宜泉秋部树培寄余五铢泉范,背文“日利”二大篆字,手识云:海昌陈玉垣藏。于方知翁有此物。然道路脩远,山川间之,作《宝章待访录》已耳。已闻翁解组后寄居木渎,无归故山之意,此器计不得观矣。嘉庆廿一年丙子,翁全家归澉水,与余邮筒往复,订忘年交。丁丑十月十六日,余诣澉,过集翠轩,流连道古三日。毕兄琴甫茂才作缘以银饼二十易是范以归。翁言宦长沙时购以二金,舟车南北携带二十余年,金为赏音者购,是时翁又赠余宋拓晋唐小楷帖二册,后又赠余淳熙秘阁残帖一册,又宋拓集翠帖一册,往来相得甚欢。翁后官归安广,文殁于冷署,其遗物散失殆尽。噫!吉金遇合夫岂无缘?然回忆旧游,又不胜晨星零落之感云。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一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小印“张廷济”、“张尗未”。页前有“金石奇缘”印。
第二十一开著录大泉五十铜范一方,右页为大泉五十范心拓片,内有大泉五十面背各三枚,右侧拓片外侧空白处有“汉大泉五十范松窗题”字样,下钤半通印“松窗”。左页为范背拓片,上有旋读“大富千万”四字,右页左侧有“此四字当释为大富千万,汉吉羊通用语,松窗”。
第二十二开右页赵魏题:大泉五十范,背有大富千万四篆字。此吾友马爱林游秦所得。嘉庆丙子夏,安邑宋之山为作缘归叔未解元清仪阁。丁丑冬,仁和赵魏识。下钤白文印“赵魏私印”。左页张廷济跋;新莽大泉五十泉范背有富人大万四篆字,武林马爱林得于关中。钱献之坫刻入《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宋文鱼燕昌刻入《金石契》,盖泉范中之烜赫有名者。嘉庆廿一年丙子闰六月廿日,宋芝山葆淳以此洎奉山宫镫自杭州寄致,共值二十二银饼。古泉范自朱竹垞太史著录后,沉霾隐晦尽入鉴藏。余所集墨拓本不下四五十种,然有背文者甚少,若文字精劲至此则又有背文中之凤鸟景星矣!大万钱释作六万非。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二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张尗未”、“廷济”。
第二十三开右页裱大泉五十叠铸铜母范拓片,上为范心,内有大泉五十面背各二,下为范背,背上有不规则线纹。左页有跋语:右大泉五十泉范,金桧门总宪藏物,其后人某家于常州者归秀水殷云楼广文树柏。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四月日,殷归于余,值番银十饼。昔大兴翁宜泉秋部树培得货泉范背有鹿形,札来夸文以为难得,此背作鸟形极翔舞之致,是汉画像中之致精者。惜不得起故人而共话也。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一日重录旧跋。叔未张廷济。钤白文印“张叔未”。
第二十四开著大泉五十叠铸铜母范一方。右为范心,内有大泉五十面背文各三,交替罗列,左侧为范背,有十字线将范背分为四区,左上“日铸(?)”下右“万”左“泉”字。该页页首右上有篆书“汉大泉五十范,松窗题”,钤印“里堂”。
第二十五开右页著录大泉五十叠铸铜母范一方,上为范心,下为范背,范心有大泉五十面背文各二。左页有张廷济跋语:嘉善闵笏山会礼以大钱二百得于河南禹州村农家,癸未初冬归于余,值银四饼。笏山云,散行村野,偶从农家乞火具,其家以此盛火石应客,因得之。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九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廷济印”、“张叔未”。
第二十六开右页著录大泉五十铜母范一方,上为范心,内有大泉五十面背各二,与前页之物小·074·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看张廷济的钱币收藏异,钱面背对置,下为范背,无文字。左页为张跋:大泉五十泉范一,背无文,朱碧入骨,癸未初冬从嘉善闵笏山会礼买得,值银六饼。笏山云用大钱五百得于河南禹州。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九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廷济印”、“张叔未”。
第二十七开记大布黄千钱范一方,范内有大布黄千面背拓片各一,并列而置,右页上有题:新莽大布范,嘉善闵笏山会礼以大钱五百买于河南禹州,癸未初冬日归于余,值银六饼,大布范昔见金砚耘所藏,珍于球图①,今得之,洵古缘也。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九日,叔未张廷济。下钤朱文“廷济”、白文“张叔未”。右页为范背拓片。
第二十八开记货泉铜母范一方,右页为钱范拓片,上为范心,内有货泉面背各二,并列于范内,下为范背拓片,似有铭文。左页有张廷济跋语:货泉范,背有大吉字,文极瘦极隐,几不可见。去岁八月,客省中,友人王检叔归余,值银六饼。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九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廷济印”、“张尗未”。
第二十九开右页著录货泉铜母范一方,近正方形,上为范心,内有货泉面背各二,并列而置,下为范背拓片,似有文字,隐晦不清。右页上有篆书“汉货泉范”四字,下为“松窗题”。钤朱文小印“松窗”。
第三十开右页为赵魏题记:货泉范,背有“十六”二八分字,嘉庆丁丑十月廿三日叔未解元出示目题。晋齐赵魏。钤白文“赵魏私印”。左页为张廷济自题:新莽货泉范,嘉庆十九年甲戌三月廿一日,余客郡城,从陈友海云购得,值番银六饼,陈石门人,杭州董友怀素字泰曾之弟子,极其儒雅,写山水宜鲜俗韵。惜年未四十而殁。是范背文有“十六”二篆字,器上尚可见,若墨本则甚隐矣。道光二年壬午三月二日。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尗未”、“廷济”。
第三十一开右页张廷济自题:古时铸泉之法,先琢成土型,次镕作铜模,即今时流传之范,然后湅土实填铜模中,印取泉文,牝牡之形如是者二以对合之,便可冶铸。如铜模泉文俱列面背者需颠倒互合,只一模而足。故今时所见古泉范只有一片,非不全也,若泉文纯面纯背则模必两片方可印土对合,否则器不全矣。余家有五铢泉范,泉文纯面纯背,恰有两范可称全璧。墨本中有半两泉范长圆者一列泉七,圆者二一列泉八,一列泉九,都是有字之一面,是模之不全也。余因悟铸半两泉时,其面止行纯面纯背,初铸五铢时尚然,继乃日就巧便,每范面背泉文并列,故五铢范泉文已有半面半背,而新莽泉布绝无纯面纯背。此可历验而得。吾家所藏之范亦可定为汉初之器而非东汉至隋历朝所铸五铢之范益可知矣。道光四年甲申二月廿一日,是日春分,叔未张廷济。下钤朱白文印“张廷济印”,白文印“张尗未”。
第三十二开记“临安府行用”钱牌一。右页上有翁树培题签“宋銙牌,叔未藏宜泉题”,后为张叔未自题:宋铜銙牌,见孔行素《至正直记》,有伍伯文,叁伯文、弌伯文三种,省钱不足陌,犹今市之折头钱是也。“省钱”“足陌”,顾亭林《日知录》两条言之最详。弌伯即壹伯。《金石契》载,壹伯、弌伯两种是误。以弌伯为贰伯也。此伍伯文牌,嘉庆二年丁巳之春,装书匠许沛苍售来,直钱七百文,翁秋部为余题款。十四年己巳二月时也。道光二年壬午七月十五日,叔未张廷济。下钤朱白文“张廷济印”、白文“张尗未”。左有小字补记:《宋史·高宗纪》,建炎三年陛杭州,为临安府。右页上有翁树培球图,天球与河图,天子之宝器也。题签的刻款墨拓,另有钱牌拓影二,长条形,上部倒角,中有穿孔,右侧为“临安府行用”,左侧为“准伍百文省”,下有张廷济题款:几竭中原炉火寒,小朝廷思说临安,和金自纳千缗易,铸铁何知一错难,陌短有谁筹左藏,孔方无计变钟官,偏宜挂向寻春杖,醉看湖山半壁残。戊辰旧作,甲申二月廿四日重录。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尗未”。
第三十三开此开亦著录临安府钱牌一枚,右页上有翁树培题字“宋銙牌,叔未藏,翁树培题”,后有张廷济自题:南宋五百文铜銙牌,嘉庆八年癸亥又超从子茂才为余从郡中购得者,价足陌钱二千,行字中有一点,系当时之俗体,今此行牌子犹有沿之也。《金石契》重刻本从此钩取,盖此与前一种皆真。南宋旧物,年来髣铸者孔多矣。此牌北地绝少,翁秋部藏古泉甲天下,于此终阙如也。道光二年壬午七月十五日,叔未张廷济。下钤朱白文印“张廷济印”,白文印“张尗未”,右侧上方著翁树培题签墨拓刻款,左侧为钱牌拓片,“临安府行用”“准伍伯文省”形制与前者略同,文字略大。
第三十四开记永安铁钱两枚。右页为“永安一百”拓片,上为面拓,下为背拓,前有题:“永安一百小铁钱,翁秋部见余得大铁钱,遂出此以赠”。下钤白文小印“张尗未”。是拓右侧中部钤朱文印“嘉兴张廷济尗未行三居履仁乡张村里藏经籍金石书画印”。左页为“永安一千”拓片,上为面拓,下为背拓,左上题:“永安一千大铁钱,嘉庆壬戌春,上海赵润甫孝廉秉淳所赠”,下钤白文小印“张尗未”。右侧另有题字:右铁钱二种,南方绝少,翁秋部大小两种具备,洪洞刘青园孝廉有大者。昔岁庚辰于苏州见一大者,其文字已繍蚀过半矣。道光二年壬午七月十六日记于桂馨堂。叔未张廷济。下钤白文印“张尗未”。
第三十五开右页为翁树培手记一札:元好问《续夷坚志》一条,海陵天德初,卜宅于燕,建号中都,易析津府为大兴,始营建。时得古钱地中,文曰“永安一千”,朝议以为瑞,乃取长安例,地名永安。改东平中都,名曰汝阳。河南永安曰芝田。中都永安坊曰长宁,然亦不知永安一千何代所用钱也。后有张廷济补记:右一条嘉庆壬戌之春大兴翁宜泉手录。翁又赠余永安一百钱一枚。廷济记。右钤“嘉兴张廷济字尗未汉三居履仁乡张村里藏经籍金石书画印”。
第三十六开页右著录满文天聪钱一,天命钱一,皆有面背拓。天聪钱拓片下有:聪明皇帝大钱,嘉庆七年壬戌得于京师,此钱翁宜泉有之,南方绝少。下钤白文小印“张尗未”。天命钱拓片下有:天命皇帝钱,廷济幼时从钱中捡出,此钱南方尚多。钤白文小印“张尗未”。左页有:大兴故友翁秋部树培寄来,道光壬午七月十六日廷济记。钤白文小印“张尗未。”后为翁树培对“天聪”、“天命”钱文的考释:另纸寄示满洲字大钱乃太宗文皇帝天聪……(满文),国初清文无圈点,崇德六年始加圈点,对每一字音、义加以考释。聪明皇帝之大钱,十一两,盖当十而重一两也,明天启钱同。天命钱乃天命皇帝钱。
第三十七开右页著录珐琅钱一枚,下有钱盒刻款拓片。右上有“明景泰泉,松窗题”钤朱文“里堂”印。从拓片看,此钱平夷无文字,上有线刻牡丹纹样,钱盒刻款为张廷济自题诗:珐琅有明代宗年,此钱可补景泰钱,昔游齐鲁与幽燕,曾见一二皆不全,黄白紫翠花斑连,肉好融金涂中边,不用文字徵纪元,宝之不殊九府圜。道光庚子夏日叔未张廷济。
(一)钱币册的学术价值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收录了张廷济二十余年间所藏金石器物四百余件,是张廷济在金石收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具体体现。该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稀见器物的著录,还包括对金石器物拓本的题跋。
题跋文字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藏品入藏经过的记述,一是对藏品特点的考证与辨析;就前者而言,该书有别于同时代其他的金石著作,不仅著录器物的器形和文字,还详细记述了藏品的来龙去脉,交易过程,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就后者而言,题跋体现了张氏藏品的重要价值,更反映出张廷济本身的考据功力。《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三册钱币册收录的古钱拓本,基本反映了张廷济收藏历代钱币的情况,可以看出,张廷济的钱币收藏贯穿于嘉、道时期,该册中著录古钱精品多,题跋丰富,信息量大,其本人对钱币的记述、考据翔实,同时还反映了张廷济的金石钱币交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该书的题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张廷济的钱币藏品来源非常广泛,主要来源有赠予、交换和售购。赠予指的是张廷济的友人、同好将藏品赠送给张氏的活动。关于友人赠泉的记录,如第四开记“此错刀嘉庆七年壬戌绍兴肖友楚翘所赠,此栔刀八年癸亥杭州童友佛庵所赠,皆精美无比。”此处清晰的记载张廷济收藏的金错刀为其绍兴好友肖楚翘于嘉庆七年时所赠,而契刀五百是杭州好友童佛庵于嘉庆七年相赠。另外,第三十四开有“永安一千大铁钱,嘉庆壬戌春,上海赵润甫孝廉秉淳所赠”,第三十五开翁树培题跋后有张廷济补记“右一条嘉庆壬戌之春大兴翁宜泉手录。翁又赠余永安一百钱一枚。”这两处明确指出了赵秉淳赠送张廷济“永安一千”大铁钱一枚,翁树培赠送张廷济“永安一百”钱一枚。交换指的是张廷济和友人以藏易藏,用自己收藏的金石藏品和友人交换泉品的活动。关于交换的记录,第十三开关于“常乐未央,君宜子孙”钱的记载“嘉庆廿一年丙子八月四日,安邑宋芝山葆淳自杭州将之山东,迂道过新篁里,出此言赠余,报以银钱三品”。此处记载了乾嘉时期金石收藏家宋葆淳赠送张廷济压胜钱一枚,张廷济回赠其三种银币作为报答。售购是指张廷济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他人出售泉品的活动。张廷济在该书中辑录的泉品,绝大多数是张廷济从友人、同里及古玩商处购买的。对于他购买泉品的来龙去脉,他都记述的非常清晰。售卖他古泉的人主要有王检叔、王天自、闵笏山、曹安之、葛向之、陈玉垣、马爱林、殷云楼、陈海云、许沛仓等人。这些人或为张廷济友人,或为张氏同乡,和他保持着相对密切的交往,而钱币的收藏成为连接这些人和张廷济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从书中的题跋可以看出,张廷济的钱币藏品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为葛向之,一为曹安之,两人均为张氏乡里,一为嘉兴人,一为嘉善人,两人均将祖上的钱币藏品打包转让给张廷济,本册第九开“道光七年丁亥冬日,向之以古钱尽归余”,第十五开记载嘉善曹安之将其岳父所藏古钱一箧以三十二千钱售与张廷济,这些藏品丰富了张廷济的钱币收藏。在本册中记录也是最多的。该册题跋除了对张廷济钱币藏品来历及其金石交游的记载外,还对钱币的购入价格有详细的记录,这是该册区别于其他嘉道以来钱币学著录的最重要之处,对于人们了解嘉道时期的钱币交易、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帮助。书中记载的张氏购入钱币价格,如节墨之法化“节墨邑之吉货……值洋银六饼”;賹六化“宝六化……直银十饼”;又“五铢泉……,孔上虎文,孔下龙纹……价银二饼”;背“日利”五铢钱范“以银饼二十易……”;背线纹大泉五十叠铸铜母范“值番银十饼”;背无文大泉五十叠铸铜母范“嘉善闵笏山会礼以大钱二百得于河南……癸未初冬归于余,值银四饼”;背无文大泉五十泉范“……值银六饼,笏山云用大钱五百得于河南禹州”;大布黄千钱范“……嘉善闵笏山会礼以大钱五百买于河南禹州……值银六饼”;货泉范背有大吉字“值银六饼”;货泉范背有“十六”“值番银六饼”;“临安府行用”伍伯文钱牌“直钱七百文”。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张廷济钱币藏品中花费最多的是背“日利”五铢钱范,其次是賹六化钱、大泉五十铜范及新莽钱币,通常张氏购入两汉钱范的价格在“银六饼”上下。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钱币藏品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张廷济在购买藏品时使用的“洋银六饼”、“番银十饼”中所说的“洋银”、“番银”指的是外国银圆。洋、番均指外国,洋银、番银即指外国流入中国的白银货币,光绪朝以前,中国尚未发行银币,白银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铸成锭形,以两位单位进行计算,并不以饼为单位。
清代中后期,从外国流入中国的白银大多为饼形的银圆,所以民间在使用外国银圆过程中计数时会以饼为单位。从张廷济钱币收藏交易中可以看出,清代嘉道时期,外国银圆在江南地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支付手段。张廷济除了使用外国银币购买藏品,也会用到制钱,如购买曹安之家藏品支付三十二千钱,购买临安府行用钱牌支出七百钱,从该册看,闵笏山等人在北方收购古器物,更多的时候则以制钱支付,如“新莽大布范嘉善闵笏山会礼以大钱五百买于河南禹州”,又如“赵司农谦士先生昔语余云,少时舟过济宁,曾以大钱二百买一幺布”。除了丰富的收藏信息,从该册的题跋中也可以看出张廷济在钱币考据上的功力及独到见解。如对于“栔刀五百”之“栔”字,他指出,《说文解字》曰:“栔,刻也。从木从栔。”《汉书·食货志》作“契”。《解字》曰:“契,大约也,从大从㓞。”二字不同义,钱献之别驾说最善。关于“大布黄千”中“黄”字,他认为:黄即横也,横即衡字。黄千犹言值千也。对于莽钱“十布”中的数字,他认为:为六、七、八、九,瞿(中溶)谓为积筭之体,即今俗所行号码。以上的见解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在题跋中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钱币收藏和出土线索。从该书题跋中可以了解到,张廷济的好友翁树培就收藏有永安一千、永安一百铁钱,背有鹿形的货泉铜母范,四出纹压胜钱“宜子孙、宜官秩、玉泉辟兵”、大布黄千范等,为人们研究翁树培的收藏提供了线索。该书中还记载刘青园的钱币收藏:“刘又藏有‘凉造新泉(篆文)’‘驺虞峙钱(篆文)’,云俱得甘肃,盖从来古泉家未曾著录者。”凉造新泉,史无详载。最早被翁树培记入《古泉汇考》中,即为刘青园所藏,翁氏定为前凉张轨所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2年西安何家村唐代邢王李守礼墓中出土一枚,1983年3月武威市东关地下两米处发现三枚,1989年4月武威市西营乡宏寺村发现八枚,1990年4月,武威市西营乡红星村出土十枚,目前有记载的出土发现及馆藏的凉泉约有50多枚①。可见张廷济的记录是可靠的。而“驺虞峙钱”被历代钱谱著录者仅此一品,在《历代古钱图说》等著作列入无考品,至今再无实物问世,笔者曾推断其或为南朝故物,但如张所述属实,该钱为北地钱的可能性更大。另外,该册著录钱范精品也被后世的重要金石学著作所收录,如“日利”五铢铜母范、“大富千万”大泉五十铜母范,都曾被《小校经阁金石文字》等著作收录。而翁树培、赵魏等人对其藏品的题跋也反映了张廷济的在当时钱币收藏领域占据的重要位置。
(二)钱币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全面反映了张廷济的金石收藏,但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张廷济在对钱币的考据上还有欠缺和错误之处,其著录的泉品,仅从拓片上看也有真品与存疑品混杂的情况,在研究时需要加以甄别。
关于考据上存在的问题,如第六开对“賹六化”的考证,张廷济云:宝六化,周景王铸,为圆钱中最古之品。但是根据今人的研究,该钱币面文应为“賹六化”,主要在山东出土,为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
又如第三十七开右页著录珐琅钱一枚,张氏认为是明代景泰泉,并跋语“珐琅有明代宗年,此钱可补景泰钱……”。作者因其表面为珐琅材质而将其定为明代景泰年间泉品,略显武断。明代初年政府推行宝钞制度,铜钱的行使受到限制,自永乐朝以后,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六朝并未铸行过钱币,明钱中并无景泰钱传世。珐琅器虽然以景泰朝闻名,但由于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明代的珐琅器尚属宫廷中的奢侈品。清代康乾之世,宫廷手工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珐琅器的制作日趋成熟,民间也开始效仿宫廷生产销售各类珐琅工艺品。张氏所言“景泰泉”极有可能是康乾以后的民间工艺品。
关于藏品中存疑品的问题。第十四开,记五铢钱范一盒,左侧为叠铸母范,内有五铢面文四枚;右侧亦为叠铸母范,内有钱背四枚,应为五铢钱钱背,形制与左侧一盒大体相同。这样的铜母范,与中国古钱叠铸技术的发展有关。中国古钱叠铸技术是以金属阳模翻印出若干相同的泥质范片,层叠放置做成范包,烘干后共用一个垂直浇道浇铸钱币的工艺。古钱叠铸技术始于汉代终于南北朝时期,汉代及新莽的叠铸范基本上都是单面范,范上有钱币正反面纹样四周有榫卯结构。整个两汉时期的叠铸基本未发现双面叠铸,双面叠范铸钱普遍出现在三国时期,结束于南北朝,时间范围主要在六朝时段。根据戴志强、周卫荣等学者的研究,萧梁钱范为双面型腔的叠铸范,制作范片时正、反两面的型腔必定是同时一次成型,面、背分范,这就意味着翻制钱范的模是一分为二的,即有一块面模和一块对应的背模。虽然这一结论和张氏收藏的五铢面背范吻合,但从张氏著录的拓片看,左侧拓片五铢字体结构严谨,“朱”字上部方折,似西汉五铢风格,并非六朝钱范的特征,而其四周的榫卯结构也类似两汉五铢钱叠铸范的特征,与六朝时期双面叠铸范片没有榫卯结构的设计大相径庭。另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看,在汉代铸钱遗址中并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母范及对应的范片出土,所以这件器物的真伪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另外莽钱中,第七开著录次布九百和第八开之第布八百,文字与真品异,存疑。以上三品均购自嘉善曹安之手。
(三)《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流入日本时间
包含钱币册在内的京都大学本《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全十册每册上均有“京都大学图书之印”上有“昭和32.1.16”,可见该书在日本昭和32年(1957)前入藏京都大学。
这部著作自张廷济故世后曾归苏州吴云收藏,书中有吴题跋数则。1917年为桐乡徐钧所得,余杭褚德彝为之编目,并题记部分器名。褚在该书后记中说:
爱日馆主人(徐钧)得清仪阁集古器物拓本十册,自商周彝器款识、历代石刻、砖瓦,旁及砚墨、竹木、铜磁等件,无不收罗毕备,复逐件为之题记。叔未先生一生好古,精力毕萃于是,洵石苑中之鸿宝也。余展览之余,叹为得未曾有,其有未经先生题记者,余俱为补跋于右,并代为编全目,附于每册之首。手录既竟,复记数语以志眼福。丁巳十月余杭褚德彝记。
从褚德彝的题跋可以看出,在张廷济故世后,这部著作一度流散民间,但在民国初年仍在国内藏家手中辗转,并未流入日本。有研究者认为此稿本原系罗振玉贞松堂收藏,后由罗氏带至东瀛。理由是:罗氏晚年将自己在京都的住房连同屋内藏书一并捐赠给京都大学,其中可能包括是书稿本,但根据王艳明的研究,此书并非由罗氏带至东瀛,而经收藏家谭敬之手在20世纪50年代流入日本的。
谭敬,字和庵,号区斋。生于1911年,卒于1991年,祖广东开平,祖辈在清代就已是京都第一代买办,富甲一方,自谭敬祖父起开始举家定居上海,在汉口路小花园附近兴办并经营谭同兴营造厂,历经数十年,成为上海滩巨富,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滩资金雄厚、收藏丰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海内外博物馆所藏曾经为谭氏旧藏的文物书画,几乎都处于“镇馆之宝”的地位。根据京都大学本《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封面上篆书填金地“区斋珍玩”、下篆书阴刻填金“开平谭氏所藏金石文字”可知,此书确曾为谭敬收藏。谭敬于1936年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毕业,1939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国际贸易系毕业回国,后任华业信托公司、华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1949年5月上海新中国成立前夕,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入狱服刑,保释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六百两。1950年,谭敬接受上海市文管会的邀请从香港返沪,将自己所藏的“陈子禾子釜”和“陈纯釜”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奖状予以表彰。由此可以推断,京都大学本《清议阁所藏古器物文》在谭敬手中的时间应该在1939年他从美国留学归国到1950年从香港返回内地之间,最有可能从他手中流出的时间应当是在1949年至1950年他在香港驾车出事故后筹措资金变卖藏品之际。
作为清代中期金石学家,张廷济一生专注收藏,他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是其收藏、研究与交游的真实反映。该书中著录钱币精品多,考据严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中对藏品来源记载明晰,从中可见当时钱币藏品及其他金石器物的市场行情与交易特点。同时,该文献题跋众多,显示了张氏作为金石藏家将专业的钱币收藏融入日常生活交往之中,他与翁树培、赵魏等人的交流也见证了乾嘉以来中国钱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