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领巾“队课”为支点撬动博物馆研学新引擎 ——以中国妇儿馆“入队第一课”少先队研学活动为例

字号:T|T
2023-09-26 16:32 来源:博物馆中国

随着博物馆研学教育社会性、专业化,馆校合作常态化、密切化,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的红色研学、主题团日、队日研学活动,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开展大规模博物馆研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六一儿童节前,北京西中街小学400名一年级同学刚刚完成入队仪式,戴上红领巾来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进行“入队第一课”主题研学活动。相较于一般儿童活动,“队课”更具特殊意义,它是少先队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是小学阶段儿童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队课”活动与博物馆其他儿童研学活动有何不同,如何做好博物馆“队课”的开发与服务,是博物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文本总结本次“队课”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为今后博物馆开展好校园思政研学活动提供新思路。

图片

领悟“队课”意义推动博物馆研学创新发展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革命文物资源,通过史物结合、情景交融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少年儿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崇高的理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帮助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红色主题思政教育,开展大规模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红领巾“队课”是广大少先队员组织生活的一部分,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无论对学生、对学校,“队课”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组织意义。本次“入队第一课”主题研学活动是将博物馆资源与少先队组织生活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随着今后博物馆研学与红领巾“队课”的不断结合,将带动“馆校联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进行拓展,也将推动博物馆研学工作迈向新高度。同时,红领巾“队课”与博物馆以往所擅长的文史传播和艺术鉴赏体验活动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仪式要求,这也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将持续促进博物馆馆藏资源的转化利用。

紧扣“队课”主题整合博物馆资源

本次“入队第一课”研学活动的受众是刚完成身份转变的“少先队员”。对于中国儿童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神圣和光荣的生命时刻。“新队员”迫切需要建立组织归属感,在思想上、行动上彰显成长与进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内拥有以展现古代、近代、当代儿童生活教育和事业发展历程的儿童通史馆展厅,有近代儿童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从劳动童子团、共产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地下少年队,发展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完整历程的史物展示。这为刚刚成为少先队员的孩子们找到组织、了解组织、溯源身份提供了极好的“队课”素材。在展览设计中,将这些与儿童组织相关的内容融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和发展中,让孩子们看到少先队组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摇篮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儿童组织的成员与国家民族、父母长辈一起,茁壮成长、并肩作战,更无限激发了孩子们对少先队员这一新身份使命光荣的极大认同。

设计沉浸式互动环节讲好儿童进步故事

与其他博物馆主题党团日的参与者不同,“入队第一课”的受众是一群平均年龄 7岁的孩子,他们无法将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嵌入既往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本次“队课”活动采用了“儿童通史参观+点位故事”的方式,将儿童组织和中国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展陈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在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中,实现红色启蒙与理想信念的同步建立,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在听故事的同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活动还设置了共唱“二小”歌、知识小问答、面向队旗敬个礼、谈谈我的强国梦等互动环节,并邀请班级老师化身“老队员”回忆“那些年”,实现博物馆里新老队员的时空对话,从而营造多感官、沉浸式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可歌可泣的故事里、可见可及的历史中,厚植爱党爱国的深切情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理想。

围绕“队课”但不止于“队课”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400名“新队员”、10个班集体同一时间到馆开展“队课”主题研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保证每个班级都能获得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效果,又要兼顾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做好人员分流,这对博物馆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上是一项不小的考验。活动围绕“队课”主题设计内容形式的同时,将馆内适合该年龄段儿童的其他展教资源一并整合,巧妙串联,将各展教内容赋予“课前课后、深化思考”的重要意义,从培育拥有“四个自信”时代新人的角度,开展其他展览参观和教育互动,打造蛛网型辐射的教育效果,在“队课”主题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家风家教、展望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礼仪素养等一系列内容,从而扩大活动格局,拓展“队课”维度,完成人员分流服务、保障活动预期效果的目标。

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博物馆“队课”新路径

根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统计简报: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全国共有少先队员 11467.1 万名。全国中小学校共有少先队大队 20.1 万个,中队 287.4 万个。如果每个学校、每个少先队大队和中队、每年每学期都要开展红领巾“队课”的研学活动,其数量和参与人次无疑是惊人的。而且,随着馆校联动的不断深化,会有越来越多学校到博物馆开展适用于不同年级、不同主题内容的“队课”研学,面对这种庞大的群体需求,博物馆拥有巨大的可施展空间,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作为文化教育平台,博物馆要积极履行儿童社会教育的公共职责,不断挖掘自身文化优势,探索“队课”常态化、品牌化的有效路径,形成长期机制,筑牢儿童成长的思想防火墙,彰显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担当和责任。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三个工作思路。 

深挖内容形式,优化“队课”设计 树立博物馆与少先队工作的双向思维,针对博物馆和“队课”特点做到“三个结合”,即:将自身文化资源与少先队思政主题需求相结合,将博物馆展示教育方式手段与“队课”的形式相结合,将博物馆观众服务经验与小学高中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受众特点相结合。同时,不断设计完善“博物馆队课”的体系和内容,致力打造博物馆“队课”研学新模式。 

灵活组织方式,主动担当作为 立足“队课”需要,在活动组织方式上要灵活机动,进得来,出得去,化被动为主动,针对40分钟的教室思想品德课堂和校园三点半课后服务等不同时段,进行巧妙设计,上好流动的思政课。同时,深化馆校共育,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等方式加强馆校资源共建,深化以“队课”主题研学为纽带的资源共享,持续彰显博物馆力量。 

提升理论基础,强化队伍建设 持续做好博物馆“队课”活动,关键在人。为应对庞大的“队课”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忽视。首先博物馆需要加强馆内“施教”人员有关少先队知识的更新和专项培训,包括少先队的基本常识,比如队旗、队徽、队礼、呼号、红领巾,以及组织结构、仪式流程等。另外,博物馆也可通过资源共建、定向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吸收在校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参与到博物馆“队课”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让他们发挥所长,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集馆校优势,为广大少年儿童服务。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