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考古新气象 红色血脉永传承——磐石市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新探索

字号:T|T
2023-09-25 16:06 来源:文博中国

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分布范围约32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在红石砬子山脉南北两侧十五道沟谷内发现东北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二趟沟等为核心的庞大东北抗联遗址群,红石砬子遗址群为目前考古调查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自2021年开展考古工作以来,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在发掘、展示、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图片
红石砬子遗址核心分布示意图

遗迹类型丰富、军事系统完备

红石砬子遗址是由核心区和外围区组成,核心区分布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红石砬子山脉的各个沟谷内,包含八家沟、小姚家沟、生财沟、二趟沟等,可结合地貌特征分成较大的11个区域,山北6个区域沿谷地内旧路相互连通,山南5个区域可沿山脊相互连通,亦可穿越山脊沟通山北;外围区主要呈团状分布在通往红石砬子抗日遗址的交通要道沿线,如磐渭线南部的大炕山密营,红石村要道沿线的拐子炕密营、萝卜地密营、庙沟密营以及东侧重要屏障山脉马鬃岭内的各密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以红石砬子山脉南山诸沟谷为主体构建起了核心根据地,通过山间和谷地内的道路沟通各个区域和域外,并在谷口及道路两侧设置警戒、防御等设施,用于保障根据地主体的安全。

 

按照遗迹性质和用途,可以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遗存分为四类,一是地窨子为主的岗哨性质遗存;二是火炕房址为主的居址性质遗存;三是平台为主的战斗工事性质遗存;四是台地为主的营训性质遗存,可能用作集合、操练、会议等。整体构成较为完备军事预警系统:谷口分布岗哨进行初步预警,谷内缓坡分布居址,居址周边配有瞭望哨,进一步警戒,谷内高坡、山嘴及山脊分布岗哨和战斗平台,进行深层次防卫警戒。除各式武器外,遗址内还出土有生活用的陶瓷器,犁铧、锄头等生产用具,是集战斗与生产、生活一体化的根据地。

图片
二趟沟地窨子灶眼及火墙

2023年通过石人沟沟口、二趟沟的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明晰了地窨子形制和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整体建设情况。二趟沟发掘的三个地窨子室外灶、室内火墙、烟囱、抽风口等结构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地窨子内火墙取暖的形制结构,为研究地窨子建筑形制提供了绝佳资料。石人沟沟口的一处方形房址清理出三面墙体,房内还有尚待处理的火炕基础,处于在建状态。考古工作表明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处于发展壮大过程中,由于日军侵袭日益严重,根据地建设被迫放弃并转移,展现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曲折历程。

遗址展示手段多样

遗址的红色属性决定了红石砬子遗址是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实践场地,其基础设施、展示标语、解说系统等配套展示手段必须能够满足两者发展需求。目前在小姚家沟建构了相对完善的展示参观系统,通过修建展示步道,串联遗址点,为公众的参观游览提供线路指引与基础设施保障。以考古调查、发掘、研究成果为依据,通过标识解说系统构建,展现小姚家沟革命遗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增强遗址的可读性。

 

首先,开展建设配套展示基础设施,结合遗迹分布设计适宜的参观路线,搭建贴合遗址风貌的参观设施及展示标语,以原木木板为标牌,白漆手写警示标语及解说内容,搭配木刻线图,整体贴合了抗联根据地艰苦朴素的淳朴风貌。木栈道的铺设结合了遗迹分布,秉承保留原始道路、不破坏遗址本体和风貌的建设理念,遵循可逆性原则,在不便参观、危险地带铺建,结合周边地形地貌、资源条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高度统一,做到顺应自然,点染自然。

图片
MR体验

另外,在复原展示上跳出传统原址复原工作形式,采用全新的MR数字化技术,创新遗址展示手段。该项技术在对遗址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参与者口述、文献和民俗资料等,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再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影像叠加于实际场景上,还原各类遗迹的原始状态,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影像,并实时互动,在佩戴专用设备后可进行推门、点击、拾取等互动动作,配合语音讲解,真实再现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特点以及抗联战士生产生活影像。

 

通过展示系统,小姚家沟遗址目前已经成为吉林省内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省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党校等团体相继前来参观学习,遗址由考古发掘队员义务讲解,开放至今已经接待近千场次,日流量最大可达近千人,一定程度带动了磐石市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

举办考古收获交流展

为贯彻落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创新革命文物利用新形式,更好宣传红石砬子遗址考古成果与磐石市抗日斗争历史事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磐石市博物馆(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联合举办了“黑土地·红石魂——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风云历程主题展览”,展览以东北沦陷为背景,以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为缩影,结合遗迹遗物,生动展现我国东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内军民生产生活以及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展览设立四个主题,分别是:东北沦陷(屈辱压迫);曙光初现(奋起反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斗争与胜利);英名永存(纪念缅怀)。展览结合出土文物,从史实和实物资料两个角度科学、客观地证实14年抗战史。

图片
延安革命纪念馆巡展

2022年8月18日在磐石开展至今,以流动展览形式分别于白城市博物馆、四平市博物馆、通榆县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出,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达成展览合作意向。今年8月15日在日本战败投降78周年之际,展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是吉林、延安两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讲好抗战故事的一次重要合作。展出期间接待公职系统、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等各类群体组织,参观人次30余万,成为吉林省重要的红色宣传“堡垒”。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展览贴合地域,展陈内容相应调整,贴合地域革命传统,为地方文旅起到同步宣传的效果。同时,邀请党史、考古方向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使展览与学术紧密结合,增强展览的学术深度,增加展览的学术影响。此次展览充分发挥考古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展出考古成果,讲述出土遗物的真实故事。在考古语境里讲述历史不仅更具信服力,也提升了展览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打开了策展思路。

成立“零距离”考古工作站

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9月14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磐石市博物馆携手共建了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致力于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工作站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出土文物保护区、样品采集制备区、文物分析研究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制文物在工作站里通过记录、测量、机械除锈、烘干、封存等流程得到了相应的临时保护处理。

 

现阶段工作站主要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铁器进行科学保护。未来,吉林省各遗址出土的铁器都可以移送至工作站,开展进一步的保护与研究。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公众考古宣传,工作站设计的工作场地为半开放状态,游客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工作人员工作场景,极大地拉近了公众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距离,一定程度揭开文物保护工作的神秘面纱,达到公众宣传和展示的作用。

图片
文物保护工作站工作情况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的成立,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吉林省内其他遗址今后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出土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遗址展示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是国内首次主动、科学、系统地对抗联遗址开展考古工作,结合此前相关工作经验,经过两年时间从考古发掘、展览展示、保护利用逐渐摸索出一套关于抗联遗址的考古工作方法,为后续吉林省乃至于整个东北地区抗联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案例。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遗址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物质载体,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东北抗联遗址的红色资源,发挥好东北抗联遗址的红色教育价值,传承红色血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