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城建设 |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史”与“实”

字号:T|T
2023-09-14 09:09 来源:博物馆中国

      北京,一座有着 3000 多年建城史,800 多年建都史,且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物资源众多,古遗址、古建筑密集,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代以来,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红色资源富集,红色文化突出;进入新时代,北京高科技创新持续发力,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丰富而悠久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蓬勃发展的创新文化,是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物质基础。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史”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在近代时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它既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鸦片战争后,博物馆理念借助不同的媒介人群——开明官员、知识分子、维新派人士和来华传教士等,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北京,最终使博物馆传播知识、增广学识、启迪民智的功能为中国人所认可,让博物馆这一外来事物在北京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北京地区博物馆的兴起始于1869年左右,是由法国传教士谭微道创设的“北堂自然博物馆”,亦称“百鸟堂”。作为北京地区第一座博物馆,它是北京民众初次体验博物馆的重要场所,当时人们通过这类博物馆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国人自主办馆的决心。 

戊戌变法之际,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提出创设博物馆的方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戴鸿慈、端方等5人出访欧美及日本等地。归国后,戴鸿慈、端方等连上三道奏折,其中之一便是建议清政府广建博物馆、图书馆、万牲园、公园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北京第一家公共文化设施“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正式开园,大批民众涌入院内游玩参观,这座集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及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受到民众的喜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著名实业家张謇在《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提出应在北京设立“帝室博览馆”,为各省做模范。此外,张謇还向张之洞提出在北京建设“帝国博览馆”的倡议。遗憾的是,他的这些提议并未被晚清政府所采纳,于是便返回自己的家乡江苏南通,创设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他大胆改革教育部机构,增设社会教育司,任命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要负责图书馆、博物馆及美术馆等事宜。蔡元培与鲁迅等人在中国大力倡导博物馆建设,各地博物馆相继建成,其中北京地区博物馆又以国立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创设、故宫博物院的开放等最具代表性。 

北伐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6月正式改北京为北平,此时的政治中心已迁至南京。为此,北平市政府积极探索城市发展出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市政政策,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文物古迹,拓展公共空间,以文化和旅游为城市新标签,积极发展博物馆事业。这一时期新型的私立博物馆也开始崭露头角,如国剧陈列馆、静生生物调查所通俗博物馆等。1935 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在1936 年统计的全国62座博物馆中,北京地区的博物馆竟达17座,此时的北京俨然成为一座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博物馆大都市”。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进入宛平县,占领北京城。随着日伪政权的建立,北京的教育文化事业等被其强行接管,如北平历史博物馆被日伪教育总署接收,北京地区博物馆独立发展的事业由此中断。当时北京地区许多博物馆都难以维持,相继闭馆,即使仍在开放的博物馆,也是举步维艰,难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抗战结束后,北京地区各博物馆重新开放,其中以故宫博物院与北平历史博物馆的开放最受瞩目。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在原有展览基础上设立的“北京大学博物馆”,是抗战后北京地区创设的第一座高校博物馆。1949 年 1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博物馆事业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博物馆在近代北京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已成为北京市政建设的必要设施、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新型公共空间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迎来全新的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且类型多样,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博物馆。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三大博物馆,更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的集中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办馆的热潮不断增长,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北京市自来水博物馆、北京警察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纷纷建成;中国化工博物馆、中国民航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共有备案博物馆215家,呈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特点。目前,北京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 

据统计,北京市现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登录501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13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含属地管理项目)、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位,北京有着丰富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十三五”末,北京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248.69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103.28万平方米,全市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已达1625万件(套),居全国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博物馆累计推出陈列展览2000余个,举办社教活动上万场,年均接待观众 5000 万人次,平均观众满意率为99.54%;此外,北京还有12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31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已具备创建博物馆之城的充足条件。在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文物局首次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同年发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指出北京要打造一个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北京将建设“博物馆之城”列入“十四五”规划,以加强博物馆和城市生活、生产等更普遍而紧密的关联,实现继承中的创新发展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由此北京博物馆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主会场上,北京地区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的6位馆长代表三个博物馆群体发出《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倡议书》,面向社会表达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勾画出北京博物馆之城的美好前景。 

今年3月,北京市文物局向社会公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听取公众意见,共同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加强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同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北京市以“博物馆之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口号,发起“博物馆活动月”活动,旨在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全面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是“首都文博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也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建好博物馆之城,充分发挥博物馆之城的作用,以博物馆之城建设带动中轴线申遗、三条文化带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书香之城的文化名片,彰显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独特文化魅力,让博物馆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添色增彩,谱写北京文化建设新篇章。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