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为观众提供了高品质文化服务,博物馆的文化阵地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何通过夯基固本,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展览效果,同时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保护是博物馆人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满足广大公众对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离不开陈列展览,为使其内容设计(陈列展览大纲)能以更适宜方式、更好的陈列展览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形式设计需要对展览空间的结构、视觉形象、艺术形态、展览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展品的组织、排列、安置方式,各种辅助技术手段的实施方法和承载环境的施工进行总体设计优化。目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施工一般均参照执行《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行业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需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完善,使陈列展览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完善博物馆行业陈展预算编制体系
展览的落地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如何科学地规划展览资金预算,节俭办展,绿色办展,做到精准有据可查、有规可依非常关键。目前,展览设计费可参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进行计取;展览环境施工、辅助展项、文物保护等方面所使用的照明、电子、控制、影像等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可根据各地建筑、装饰施工安装定额进行计量;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创作、制作可参考《城市雕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的计价方法,并结合市场价格等多方因素综合考量;但占据展览核心重要部分的复制品、仿制品、展具、多媒体软件、音视频文件、互动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文物保护,特殊辅助展项的加工、制作等技术服务费用,目前是根据市场价格协商议定,暂无具体的标准规范,因此在展览预算的编制时,无法相对准确地确定预算价格,且项目资金评审时也无明确依据,往往会造成项目的预算偏差,使展陈实际施工效果不能完全体现出设计人员的初衷,造成展览效果不佳、展览水平不高,从而使观众的体验感弱化,达不到高质量的陈列展览需求。
因此,为使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有章可循,并提供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符合展览设计和施工的预算编制参考数据库(能制定定额计价标准会更好)尤为重要。实施后既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可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为展陈实施打好基础。这样,可在部分单位或区域试运行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博物馆协会或专业委员会的统筹、协作和综合职能,收集一定时期内全国博物馆展览的实际结算数据,把展陈内容按基础装饰装修、艺术品、照明、多媒体、复制品、特殊专业技术服务等分类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博物馆行业的预算库等大数据系统。通过夯实一系列基础数据资源,构建估价体系,为更好推动新时代陈列展览提供规范,为后期展览资金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也使财政评审有据可查,避免资金浪费或不到位,影响整个展览的实施效果。
建立博物馆行业展览照明数据库或标准图集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施工中包含展览的照明设计施工。在整个形式设计中,不论是工作量还是投入的成本、精力,照明设计的占比与其他设计内容相比均不大,但在展览展示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目前,展览照明设计参照执行《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和《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展览照明一般利用照明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可实时模拟出各种灯具出光效果,灯光的分布状况,展品表面的等照度图、点照度值等,快速得到合理的照明设计方案,改变过去仅凭现场经验进行灯具选型及灯光调试的工作方式。但是对照明设计成果进行检测及光环境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未打通。具体体现在:首先,施工中通过实地检测来验证设计和修正设计误差的环节需进一步完善,通过验证才能充分分析照明设计的安全性、适用性,了解照明设备的选用是否先进合理,展陈各专业之间的交叉配合是否相匹配;其次,施工完成后应对照明设计实际效果的现场检测及光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并提供照明设计平面图、照明位置图、照明器具表、灯具资料表等基础照明资料,为日后的照明运行维护奠定基础,避免灯具、光源维修更换无据可循,达不到最初的设计效果;再次,没有形成展览照明基础数据库,使既往的展览发挥出更大效能,以提升整体陈列展览照明水平,为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准确便捷实用的数据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举办线下展览数万个,由于每个展览的设计条件和功能变化等因素各不相同,致使大部分设计都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没有一项设计成果是完全相同的;但不同的展览照明设计的原理是相同的,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需要从不同的展览照明设计中寻找出其规律性的方法。这样可以通过博物馆协会或专业委员会收集一定时期内全国博物馆优秀展览的照明设计数据及检测评价报告,对展陈照明按展品的类型、形状、大小、材质及摆放位置,使用的照明灯具及光源的各项参数、灯具与展品间的位置关系,达到的照度值及效果等诸多信息进行分类并开展系统的整理、分析,形成博物馆行业的展览照明数据库或图集。
这样既有理论支撑,又能紧密结合实际的博物馆行业展览照明数据库或图集,可一举数得。不仅能为后期的展览照明设计施工提供数据支撑,减少人力投入,还能帮助受各种条件限制的一些市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快速提升展览照明水平及展览展示品质,使展览艺术成果得到更完全更完美的绽放,从而不断推进展览高质量发展及文物保护的高标准要求,满足广大公众对文化和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新需求
提升博物馆行业陈展施工中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文物展陈与保护之间,如何更好地做到相辅相成,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一般不会经常改陈,但临时性展览则会经常更换;临时展览的展厅又常与基本陈列在同一建筑物内甚至是同一层,如何把临时展览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和对其他展厅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障临时展览施工顺利完成,环境达标并能及时进行布展,就需要在展览施工的全过程管控中,对环境监测监管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并针对特殊文物的展览施工进行专门研究,以促进文物保护与展览的无缝对接。目前的展览施工虽然使用的均为安全、绿色环保型建材,但鉴于文物自身的特殊性,其对环境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对检测项目及范围、布点采样、安全因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环境的质量检测,因此需要对展览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管理进行专项研究。这在文物保护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要被充分认识。如果这种系统性研究欠缺,会导致由于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对陈列展览中文物保护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保护工作的方法和力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完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制度,评价和了解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和现状、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毁机理、探索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对策、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提高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管理水平,国家文物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其中规定:新装饰、装修过的展厅、文物库房应测定甲醛、甲酸、乙酸、硫化氢、氨等;新制作、装修过的展柜、文物储藏柜应测定甲醛、甲酸、乙酸、氨、挥发性有机物(VOCs);新建、改建照明系统后应测定可见光照度、紫外照度;采样人员、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正确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程序,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资质等,以及包括采样点位的选择、检测分析方法的选定、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报告审核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及环境监测终端设备相继投入使用,过去的标准规范显然已不适应新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紧随行业发展方向,在现有的环境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以及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更高标准的文物保护要求,对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单独制定,使新的规范、操作规程满足当下文物保护需求并能广泛地落地使用,同时具有一定超前的引领作用,为全国博物馆尤其是一些市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在展览施工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使展示与保护更好地结合,推动陈列展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