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丨数实融合:“AI+AR+博物馆”模式沉浸赋能文博焕活

字号:T|T
2023-09-13 08:58 来源:沉浸城市

按:博物馆承担着传播文化和文明的责任,人们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等进行快速了解。传统博物馆展示展品一般通过玻璃柜结合说明牌的方式,由于该方法单一,仅能对有限的内容进行解说,导致参观者不能很好地了解展品的内涵,缺乏对展品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与展品的互动,使用户体验受到影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技术环境,极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得博物馆的数字化步伐呈现出巨大的突破。将AI+A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中,使展示内容得到拓展,参观人员能够和展品进行互动,将全新的互动体验提供给参观人员,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感受,使参观人员能够更加沉浸、深入地了解展品,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以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教育大众等功能作用。

图片

(图片:博物馆AR眼镜效果丨来源:文博圈)

摘 · 

 

一副小小的眼镜“复活”消失几十万年的古生物、再现盛唐繁华气象?

 

近日,广东省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等陆续推出AR导览服务。

 

图片

(图片:佩戴AR眼镜的游客丨来源:文博圈)

 

走进博物馆后,戴上AR眼镜,对准文物就可以智能识别;再现现实中的物品,复原远古的文物,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修复”破损文物、“触摸”不宜展示的珍贵文物……

 

人工智能的进步让这一切在过去的两年成为了现实。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旋律,“AI+AR+博物馆”赋能数字化建设的新变革正在席卷全国。

 

图片

(图片:博物馆AR体验丨来源:文博圈)

 

一 · 连接虚拟与现实

“AI+AR+博物馆”模式从黄金北纬30°带向全国延伸

 

黄金北纬30°连起了四大文明古国,也为长江文明带来发展的动力。

 

“科技+文明”的演进也是如此。西至四川,往东至湖北、江浙一带,连接虚拟与现实的“AI+AR+博物馆”模式在长江文明流域铺开;并在甘肃、内蒙一带,围绕着黄河文明流域逐渐点亮:

 

图片

(图片:AR海洋博物馆丨来源:文博圈)

 

(一)“复活”古生物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武汉自然博物馆正式上线AR导览服务,游客们在AR眼镜里看到了“活”的古生物。

 

“侏罗纪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开始动了,不一会儿就长出了肉身,随后沉睡的马门溪龙被唤醒,伸出长长的脖子,开始走出展示区,伸着懒腰向游客打招呼。”

 

这是湖北地区第五家、也是武汉地区第二家博物馆引进AR导览服务,并在首个假期就迎来了一波人潮。

 

(二)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

在相隔约30公里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们正戴着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残损的文物也通过AR眼镜,实现了动态修复,呈现出了文物的原貌。

 

图片

(图片:湖北省博物馆AR导览丨来源:文博圈)

 

(三)契合大众的“国潮游玩”

无独有偶,在2021年的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西馆上线AR导览,整个国庆期间AR导览租用数量供不应求。

 

穿越时间和地域,AR将中国与千年罗马史呈现在同一个时空;凯撒大帝通过AR形式来到苏州,书写了另类的“21世纪马可波罗式中国游记”。

 

(四)全球首创的“科技+文明”范式

AR眼镜在博物馆的使用,还得追溯到2年前。

 

2020年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开启了AR智慧导览。这也是AR眼镜首次投入博物馆实际运营。

 

在2020年首个投入使用的国庆期间,总计接待游客体验数量就超过5000人次。

 

图片

(图片:良渚博物院使用AR眼镜丨来源:文博圈)

 

截至6月,全国已有70余家博物馆将“AI+AR+智慧导览”作为新馆建设、旧馆升级的重要展陈形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二 · 电子显示屏走进博物馆

新一代的博物馆交互方式在升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在刚刚过去的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以让文物“活”起来为视角,全球文物讲述方式都在求同——让冷冰冰的文物走下神坛,“接地气儿”。变成有温度的、可感知的历史。

 

历来博物馆都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并不是巧合,恰恰书写了时代的印记。

 

(一)解决亲近感和沉浸感问题

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

 

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还尚有较大空间。

 

而AR通过光学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去介质化的空中三维成像”。

 

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逼真度高,可以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游客还能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开启了博物馆从“二维固定式展现”到“三维动态互动”的时代。

 

图片

(图片:AR眼镜效果丨来源:文博圈)

 

(二)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达几百件,这些看似静态的物体往往都隐藏着或壮丽辉煌、或婉约优雅、或拍案惊奇的事件、人物。

 

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游客在单次的参观中也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沉浸其中。

 

未来,游客或许还可以在眼镜中玩“穿越”,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员,参与到人类历史进程、亲历变化,比如战争、某次重大变革。

 

文化不再是灌输,而是一种体验。

 

通过领会历史、挖掘历史、探秘历史,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可以实现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游客或许可以戴着AR眼镜欣赏汉代的建筑、品汉代的美食、穿汉代的服装,参与汉代的游戏等,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一幕激动人心的前景。

 

三 · 打造博物馆深度数字化新基建

AR成双赢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启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性。

 

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长期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积极适应、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占领着应用水平的前沿,如故宫的数字影像技术。而中小型博物馆因受困于资金、人才短缺等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到限制。

 
苏州新闻
 
 
,赞284
(视频:苏州博物馆西馆AR导览视频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信息化探索上,博物馆也有多样的选择性。除了AR,还有诸如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导览、APP讲解导览、VR数字化博物馆等。

 

综合游客体验效果、馆方建设及运营投入、及疫情常态化下对线下复苏的助力等因素,AR可以说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双赢选择。

 

(一)“即插即用”弥补全息的高造价

全息投影作为三维成像技术的一种,也被应用在诸多博物馆中。由于全息投影解决方案往往造价较高,不少中小型博物馆因为建设成本局限,无法引进。

 

而Rokid采用S2B2C模式,只需一副小小的眼镜、一根线、一个主机,即可完成全程导览,大大降低了对展馆硬件建设的依赖性,即使是场地和预算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能配备。对全国博物馆的深度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可能性。

 

图片

(图片:佩戴AR眼镜参观丨来源:文博圈)

 

(二)“多模态交互”突破语音导览的单向传输

机器人语音智慧导览、虚拟人讲解员也是在博物馆应用较多的辅助讲解模式。从人类大脑对信息接受程度来看,视觉优于听觉,“视觉+听觉”优于任何单一组合,而三维立体视觉优于二维视觉呈现。

 

Rokid AR眼镜实现了“三维立体视觉+语音+手势交互”的强强组合,听、视、触,全方位多模态的交互,赋予了展品全新的呈现形式,并且游客可以在馆内戴着眼镜任意走动。

 

图片

(图片:佩戴AR眼镜参观丨来源:文博圈)

 

(三)虚实结合弥补VR的纯线上导览

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通过3D扫描、VR等技术,采用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让游客实现了虚拟逛馆,弥补了闭馆带来的场景限制。

 

而AR技术,与全虚拟的逛馆模式不同,还能通过与线下展品、环境、活动的结合,提升线下体验感,助力疫情常态化情况下的线下流量复苏。

 

图片

(图片:佩戴AR眼镜参观丨来源:文博圈)

零距离的数字化、虚拟与现实结合的超级连接博物馆,通过AR技术看到了雏形。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先进技术、概念、模式的创新,高技术与高情感紧密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促使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向着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让文化沉浸体验更具深度和广度。

 

如今是科技、文化、信息相互交融的时代,这为博物馆传统文物数字化展示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智能化一方面活化了藏品,另一方面对博物馆中参观者的角色地位给予了重视。将A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中创新了展品的展示方式,同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体验感,提高用户获取相关文物展品信息的效率,使用户的认知更加清晰,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沉浸式体验模型走向多元复合,参观者不再仅仅感知墙上艺术,而是厘清心理感受,参与自我表达的互动沉浸式体验,最终实现参观者和传统文物的情感交融。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