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丨自然生态博物馆的现实困境与沉浸迭代

字号:T|T
2023-09-12 15:42 来源:沉浸城市

按: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功能和环境价值认知的不断化,我国政府极力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例如设立自然生态博物馆,提升地生态文化,激起地方政府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关怀与重视,让各地方都能呈现当自然资源的生态特色。因此自然生态博物馆便变成发展重点,并以此为核心形当地生态文化圈,以提升全民文化参与意识,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挥与分享生态资源的作用,而自然生态博物馆把当地的文化、生态、环保等价进一步集中和升华,宣传教育功能更强。此外,以“人”为主导的体验模式,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引导参观者产生共鸣、留下精神印象,对物馆展示空间的情境氛围营造提出新的课题。

一 · 自然生态博物馆的历史背景与教育意义

 

自然生态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自然生态博物馆即在自然志(自然史)方面收藏很充实的博物馆。

 

近代自然生态博物馆的雏型,可追溯到欧洲17世纪。最初是一些私人收藏家或宫廷的藏品供少数人鉴赏,后来逐渐向民众开放,成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并逐渐发展为现代博物馆的形式。始建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亚希莫林博物馆可能是近代创立最早的博物馆。1716年俄国在圣彼得堡建矿物学博物馆。1753年,伦敦建立了大英自然生态博物馆。1794年,巴黎建立了法国国立自然生态博物馆。其后建立的如纽约的美国自然生态博物馆、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自然生态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自然生态博物馆、东京的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上成立较早的博物馆。50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已有3万余座。

 

自然生态博物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高质量的展览传播科学知识,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方式。

 

二 · 自然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困境

 

伴随着21世纪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全球进入到了数字多媒体的发展盛世。数字科技的推陈出新,互动式的展示技术手法的不断变化,深受新时代普通大众的喜爱与认同,使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面临了新的转型。数字多媒体已进入到作为人类积淀精神文明、科普文化、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将实体展示的馆藏品渐渐地加入虚拟的物件展示,从静态展示转变为走向动态的互动性展示来呈现,以科技手段的方式提供参观者更多元化的服务,数字情境的规划以人的需求为主,配合多种感官体验,创造新的互动美学的学习。

 

然而,现阶段,我国诸多自然生态博物馆在展览内容设置上,大都采用了一种大而全的、教科书式的方式进行普适化展览内容的设置,这种单调刻板式展示,是僵化不变的,观众只是单向性地接受,也正因如此,传统自然生态博物馆标本展示对于观众吸引力有所局限,观众走入博物馆的意愿相当低,造成社会科普教育文化的推广相当地局促,而博物馆设计者常常忽略对展馆空间氛围、情感表达的传递,其手段十分被动。加之太多的自然生态博物馆都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展览,难免会导致我国自然类展览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自然类展览同质化现象必然会降低自然类展览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利于自然生态博物馆整体展览水平的提高。如何进行自然生态博物馆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升自然类展览的多样化,丰富自然博物的展览体系,急需每一个自然类展览工作者认真面对。

 

三 · 自然生态博物馆的沉浸突围

 

过去在自然生态博物馆当中,我们只能隔着玻璃观赏着动植物标本,在展的外围开始想象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意境,但随着互动科技与数字多媒体的运月我们可以沉浸于虚拟三维场景中感受难以潜入到的深海领域;看着大荧幕就可与远古时期的恐龙相互嬉闹。这些数字多媒体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有“互动性”,互动展品形象不再局限于是二维、三维的,这样的观赏不再属单向性的静态布置,而要注重于形、色、质、光影等形式的追求表现。展示设应该以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为设计依据。在现代博物馆展示设中,展览不再仅仅是观众获取展品的信息,而是要让观众参与并有亲身感受,展示这类抽象的元素诱发观众产生刺激和联想,追求的是自然生态博物馆与观之间的一种沟通、融入和情感共鸣的互动过程。所以,具有情境氛围的互动科成为实现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绝佳载体。

 

图片

(图片:戛纳海洋博物馆丨来源:百度)

图片

北欧博物馆:一场聚焦裂缝的展览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北欧博物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北欧博物馆、来自极地地区的40名研究人员和专家与展览设计者共同合作完成,使用冰蓝色与白色为主色调,突出气候变化的主题。设计者索菲亚·海德曼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关系到所有人的重大问题。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希望游客在获得一种强大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觉得人们必须一起行动起来了。”

 

在北极,当碰到冰正在融化的时候,游客们就能见证冰块、以及生活在世界上气候变化最显著地带之一的人们的历史和未来。除了极致的冰雪的美,北极还有其他重要的意义。北极星闪烁,子午线交汇,时区不复存在——这就是北极的起点,是四百万在冰河之中生活了上千年的人民的家园。北欧博物馆的大厅被用来展示北极地区的生活和不断变化的环境。

 

图片

(图片:大厅的上层空间丨来源:经典展馆)

 

裂缝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北极地区。随着温度升高、冰块融化,裂缝也就随之出现。这些裂缝会导致严重的冰山崩裂、房屋损毁淹没、动物难以觅食。裂缝的产生,也同时象征着自然界中人与历史传统的分裂。在展览现场迎接观众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融化的巨型冰块。它被一条巨大的裂缝分开,游客可以经由这条裂缝跟随融水进入展览。

 

图片

(图片:巨型冰块展厅博物馆大厅丨来源:经典展馆)

 

在冰块内部,游客可以体验身处北极的感觉。物品、账目、电影、幻灯片、网络摄像机和艺术一起,将现在与过去、科学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关于北极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诗意而丰富多彩的故事。该展览是由为了在极端气候中生存而衍生出的多种极具创造力的方式来推动的。

 

图片
图片

(组图:裂缝展厅及其入口丨来源:经典展馆)

 

数字展览部分,讲述北极历史与未来的媒介。游客从坚硬的白色冰块,逐渐移动到浅绿色和蓝色的融水区,最终抵达完全融化成深蓝色的海洋。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出现了裂痕。想要继续从冰路穿行已然不可能,人们必须寻找新的方法。而船和直升机的普遍使用,逐渐取代了步行、雪橇和滑板车。

 

图片

(图片:从白色展厅过渡到浅蓝色展厅丨来源:经典展馆)

图片
图片

(组图:从浅蓝色展厅看向浅绿色区域丨来源:经典展馆)

图片
图片

(组图:交通工具的演变丨来源:经典展馆)

图片

(图片:代表冰块完全融化后的深蓝海洋区域丨来源:经典展馆)

 

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发现在由木头或混凝土制成的静态房屋里居住变得愈发困难。传统的帐篷在这里看起来似乎更加稳定,因为冻土的融化会导致土壤开裂,地面塌陷。在北极,木材一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材料,通常只能用作浮木或从国外进口。以大型纺织品为特色的帐篷区,灵感来自北极帐篷的圆形形式。相比之下,展览的静态房屋部分是由木头建造的,其灵感来自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岛和西伯利亚的三角形屋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以大型纺织品为特色的帐篷区以及由木头建造的静态房屋

丨来源:经典展馆)

 

人类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这样的裂痕还存在于小众的环保生活方式和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的工业生产之间。画廊采用干草等最环保的有机材料建造,与小众的生活方式形成共鸣。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大规模的资源开采。观众会进入一个巨大的石油管道中,当冰融化时,人们可以接触到以前无法获得的自然资源。一条新的裂缝也在那些环保人士和罔顾自然环境只为经济利益的人之间产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组图:石油管道展厅丨来源:经典展馆)

 

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发展历史,是循序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内外自然生态博物馆从单调、平面、静态的模式走向了互动多媒体主导的数字流,打破了博物馆封闭、僵化、固定的传统展示情境模式,走向以立体、动态移动的展示情境模式;观众的亲身体验是多媒体情境展示价值最主要的来源,强调感知情境对身体的刺激。诚如学者所言,情境多媒体配合先进的设施、独的技术材质、和具有特色的装置艺术,并结合灯光、声音、特效等变化效果,功地传达多元化科技展示意象,而观众热忱地参与互动多媒体科技展示情境,成功展示展品的关键。

生态系统脱离不了与生物的互动,当人与科技互动时,自然也包含了我“人”本身,当人、科技与自然界三者共存时,通过自然界的运作及人类本能。大地的一种互动牵引关系,取得数字科技与自然界彼此间的平衡点。

每个自然生态博物馆都有着丰富多元的自然历史形态与生活文化可供我们探寻,其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情境感知的结合永无止境,唯有导入全新展示视里通过多元的感官、情感刺激达成全新的学习情境和创新的美学展示,才符合全化的发展趋势,更是本研究对未来自然生态博物馆的展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