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丨乡村博物馆创意营造乡村振兴沉浸文化力量

字号:T|T
2023-09-12 15:38 来源:沉浸城市

按: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指向。在我国星罗棋布的众多乡村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乡土文化,积淀着深厚悠久、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这是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文化意识开始在乡土之上萌动、生发,各地乡村干部群众越来越多地为留存乡土文化、承载情感记忆自发开展建设行动,一批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应运而生,成为挺立在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乡村博物馆作为乡土文化记忆的载体具有继承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凝聚乡村人民共识的重要意义,同时乡村博物馆的在地化建设在留住乡村历史记忆的同时还能吸引城市游客,助力艺术乡建,带动乡村的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本文立足于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路径尝试为乡村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 · 

 

近年来,“文博热”席卷中华大地,在广袤的乡间,一座座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成为亮眼的人文景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图片

(图片:大邑县新华社区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

丨来源:网络公开)

 

一 · 承载历史,乡土记忆博物

 

乡村博物馆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广义上的乡村博物馆即是从地理上来区分的,存在于乡村的一切类型的博物馆或展览展示馆,其中包括历史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各类纪念馆等,主要展示的内容是乡村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习俗、传统技艺以及事件或者乡土人物故事、传说等。

 

狭义上的乡村博物馆即是与乡村生活有关的,主要展示的是乡村的农业、村庄、本土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社会变迁等。从地理角度来看,它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从展览的内容来看,展品主要涉及乡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工具以及民风民俗等,主要展示的是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件或习俗,以此来留住乡村记忆;从辐射范围来看,主要是影响以该乡村博物馆为中心的周边乡村地区,范围非常有限;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基于村民的独立管理,辅以政府支持和专门的管理人员,调动村民的自主参与意识;从开放程度来看,是免费面向全体民众的,但主要的参观主体是当地村民。狭义上的乡村博物馆更能够充分展现出乡村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吸引力,能够起到传承乡村文化的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图片

(图片:青州市南张楼福龙民俗博物馆建筑图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活态传承,凝聚文化乡愁

 

走进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东红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在这个面积2.2平方公里的村落中,分布着8间乡村博物馆。舂米机、捕鱼船、纺车、煤油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展示着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

 

东红村历史悠久,村庄原始面貌保存较好,有百年以上古民居600多间。在2018年开展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东红村修缮恢复560余座古民居,维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护,打造了“民俗嫁妆”“竹编家具”“龙舟文化”等8间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馆内的展品大多是“三清三拆三整治”时村民们清理出的农具、旧家具、日用品等,这些老物件在乡村博物馆中“变废为宝”,作为村史民俗的见证,让人们记住乡愁。

 

图片
图片

(组图:广东省江门市东红乡村博物馆群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风景秀丽的浙江杭州超山风景区东园东侧,3座明清时期的徽派老房子静静矗立,这就是江楠糕版艺术馆,今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名单中。这是一家专业收藏糕点制作模具的博物馆,藏品多达6000余件,除了常见的木质糕版,还有瓷质糕版、南唐年间的石质糕版等。馆内展览讲述了糕版与风土习俗的密切关系、糕版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的糕版文化。

 

博物馆二楼设有两间体验教室,观众在这里可以体验制作糕团。每逢中秋、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馆内会举办用传统糕版制作糕点的活动。此外,江楠糕版艺术馆还在塘栖第一小学成立分馆,定制糕版文化系列课程,并培养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了解江南水乡的民俗,感受糕版文化的魅力。

 

“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中的公共文化设施,连接乡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共同记忆,形成乡村的文化共同体。”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说,“乡村博物馆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从文物保护转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保护实践,突出博物馆的体验功能、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

 

三 · 融合文旅,服务乡村振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建在城市里的考古类、艺术类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的氛围更加和谐。”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认为,乡村博物馆具有复合型的功能定位,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博物馆的建设及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的农耕文化展示馆,自2015年建成开馆后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当地趁热打铁,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在参观展览的基础上,开发更多体验性项目,增强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在农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进行种菜、采摘、烧柴火等农事活动,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体验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圆、酿米酒、做豆腐等农家乐项目。文旅融合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小小的村子一年能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图片

(图片:永嘉县瓯忆文化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窑小镇,瓯忆文化博物馆是了解瓯窑历史、领略制瓷技艺的热门打卡地。馆内展示了500多件古今瓯窑瓷器,并开设非遗体验区,编制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发了备受青少年欢迎的研学游路线。在近距离感受瓯窑文化的同时,游客还可以体验瓯绣、绸塑、糖画、永嘉麦饼等当地非遗项目。体验式消费的火爆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并为年轻人提供了留在当地发展的机会。不少年轻人来到博物馆,学习瓯窑烧制技艺。

 

四 · 多元共创,彰显地方特色

 

今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发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份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从基本定义、建设要求、服务要求、运营管理要求、认定程序等方面对乡村博物馆进行了规范。《指南》中这样定义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

 

图片

(图片:《浙江省乡村文化馆建设指南(试行)》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业界专家看来,《指南》回应了乡村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题不清、同质化严重、缺乏与所在地关联,等等。《指南》强调乡村博物馆要有固定的基本陈列,展览主题明确,内容多样,体现鲜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的地方特色。

 

据侯晓蕾老师所说,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要强化乡村特性与差异性,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以点带面的网络化格局,打通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博物馆建起来了还要活下去,运营管理所需的人力财力不足是摆在很多乡村博物馆面前的现实困难。乡村居民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的真正主力军和受益人,建设初期虽然依靠政府推动,但真正盘活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还是要靠村民自身的能动性。侯老师同时指出应当建立乡村博物馆运营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博物馆自筹、专项资金运作等。同时给村民带来工作岗位,推动民生发展。

 

图片

(图片:浙江武义文化展览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安来顺老师认为,乡村博物馆要想实现长久、良性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应推动博物馆与当地其他文化资源整合,形成乡村文化的聚集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下,乡村博物馆发展前景广阔。乡村博物馆要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要和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实现共赢发展,让所有利益相关方找到公约数、画出同心圆,共同绘制乡村美好生活图卷。

 

五 · 技术赋能,营造沉浸体验

 

数字乡村建设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加强的方面,可以利用AR等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建设乡土文化体验项目。采取文物文献、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打破距离和时间的局限,搭建线上展厅,多角度地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3D的文博展馆便于在互联网上传播,用户远程也能逛文博。

 

通过设施情景还原、人机交互等方式,融合非遗场景互动,打造蕴含当地历史文化的游玩项目。让用户“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几千年的古村落生活,可和先人一起捕鱼狩猎、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等。在文字、图片、实物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运用高科技手段增添了博物馆的魅力和吸引力、提升游客在馆内的游玩体验感。

 

图片
图片

(组图:四川大邑县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同时利用科技为乡村博物馆搭建门票、民宿、酒店、商家等多业态互动营销平台,将分散的目的地资源整合到线上进行宣传推广。使用会员制、景区寻宝、徽章打卡、每日云游、到点盲盒等智慧营销工具和方式让用户分销裂变,线上线下联动交互,推动博物馆的粉丝经济发展,从而构建品牌宣传的线上新媒体矩阵、线下展览及活动宣传。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形成文化纽带,增加乡村博物馆的曝光度,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乡村博物馆就像是乡村的守望者,记录着奋斗的历史,见证着发展的变化,连接着未来的希望。乡村博物馆的在地化建设不仅成为本地村民的情感纽带,也为城市漂泊的游子带来源源不断的情感寄托;不仅为乡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也为乡村文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博物馆不再单单是一个博物馆,一个展示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媒介,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的文化交流中心,对乡村的形象展示以及乡村的文化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二十大报告的指导下乡村振兴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前景,众多乡村建设的案例提供了诸多经验,乡村博物馆的重要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博物馆,从根本上避免乡村博物馆的同质化发展,塑造具有自身魅力、文化内涵的乡村博物馆,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