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丨数实融合沉浸重构博物馆文化交互叙事体验

字号:T|T
2023-09-12 11:15 来源:沉浸城市

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与博物馆文化遗产互动,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沉浸式体验,是如今博物馆文化发展的最大议题。博物馆学专家科特勒在研究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时这样认为:传统博物馆是“收藏导向”,重视文物本身,现代博物馆是“教育导向”,侧重观众的学习;后现代博物馆是“体验导向”,除了收藏和教育功能外,更多研究观众参观的动机、需要、期待和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当下博物馆行业流行词之一。观众的期望不断增长,他们要求更多的情境互动,与文化对象有情感性的交流,创造自己的体验。新媒体影像技术使沉浸式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叙事性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是博物馆体验的关键。

摘 · 

 

当前的博物馆文化“现场”体验正在发生着改变,新媒体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叙事性语境中,把藏品相关的故事更好地讲述给观众,创造情境和叙事性,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新媒体影像技术拓展了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属性和维度,沉浸式体验模型走向复合和超越性,观众不再是感知墙上艺术,而是厘清心理感受,参与并释放自我表达格式的互动沉浸式体验,实现观众和展品的情感交融,激发叙事空间沉浸式体验。

 

一 · 沉浸式技术:新媒体影像技术

 

博物馆叙事媒介主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将静态图像、动态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跨媒体叙述有机组合,通过互动性、参与性来加强博物馆文化沉浸体验感。计算机算法、移动智能手机、投影互动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裸眼3D光影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各种新媒体技术无不与艺术、博物馆密切结合。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报告,2017年美国博物馆文化机构每年访问超8.5亿次,超过大多数体育赛事,直接经济活动约210亿美元。这些显著的数字可能还会有所增长,因为博物馆在移动应用和丰富展品繁荣期间提升了技术实力,博物馆正转向虚拟现实、应用程序APP、人工智能等方式开启文化体验之旅,旨在增强技术精湛的访客体验。

 

图片

(图片:虚拟现实技术丨来源:网络公开)

 

VR技术、AR技术是最新的“沉浸式”媒体技术,可以产生最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对于博物馆而言,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最关键是帮助博物馆给观众讲故事,用叙事故事使观众和虚拟的文物、文化遗产、遗址进行交流与互动,完全沉浸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为博物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的三维空间,营造出虚拟现实世界的一种新媒体技术。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感知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利用虚拟技术的叙事性和情境性设计将文物知识和信息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提升故事性、戏剧性和逼真性,使得博物文物更加丰富有趣。故宫博物院着手的“端门数字虚拟体验馆”项目,构建了一个数字化虚拟平台,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双重互动“作品的创作者”和“观众互动者”身份。

 

图片

(图片:端门数字体验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文化展示上的应用,主要利用了以下关键支撑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虚拟场景绘制与渲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三维跟踪技术、云储存技术、360成像和显示技术、全息投影、裸眼3D光影等。交互技术为博物馆文化数字化的文化内容可以多感官、多维度的数字化娱乐体验。360成像和现实技术为博物馆文化叙事空间和虚拟场景沉浸体验提供无缝对接实时融合。AR、VR虚拟场景绘制和三维跟踪技术为博物馆文化内容表现出丰富和逼真的视觉呈现。博物馆未来研究中心断言,在博物馆文化体验上将有一个结构性的转变,那就是对于30岁以下的消费者,以叙事性情景式故事为主驱动文化消费的模式,并预测“沉浸式身临其境的交互式项目和一个新兴“以游客作为主角的概念”的消费需求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图片

(图片:全息投影技术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沉浸式体验:感官体验与交互体验

 

沉浸式体验重在感官体验和交互体验。感官体验主要指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的刺激,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的体验。在感官体验方面,为了创造一种完全沉浸的感觉,五感官必须感知数字环境是物理上真实的。使用沉浸式技术让感知体验出现: 全景3D显示、环绕声声学、触觉和力反馈、气味复制、味觉复制,体感复制。目前在博物馆文化展示、传播上一般融合“五感官”感官体验,并加入体感。

 

图片

(图片:环绕声声学丨来源:网络公开)

 

感官沉浸可以吸引观众和提高情感的概念由来已久,在文化仪式和宗教仪式上利用多感官沉浸体验已有几千年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粹主义博物馆常使用透视、电影放映、声音效果、声音轨迹,偶尔使用烟雾和镜子,使文化文物和历史物品栩栩如生。1980年,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博物馆举办了一个现实主义展览,其中包括电影制作人莱斯·布莱克的《像十个好母亲的大蒜》纪录片的首映式。在首映式上导演建议,当电影被展示时,在不为观众所知时,偷偷打开放在博物馆剧院后面的烤大蒜头的面包机烤箱,结果整个剧院充满了大蒜气味,创造一个超现实的经验,一边目睹著名厨师爱丽丝·沃特扒大蒜和一个香肠制造商正粉碎数十个辛辣丁香味肉,一边嗅到烤大蒜的气味,这种体验是一个非常长的记忆缓存。毫无疑问,整个展览创造情境和叙事性故事的多感官沉浸体验成功地提高了与观众的连接。

 

图片

(图片:气味复制丨来源:网络公开)

 

交互体验,也叫互动体验,就是人行为上的交互体验。观众感觉达到数字环境是真实的充分信念,能够以自然,直观的方式与环境交互人与人交互、人与作品人机交互,各种人机交互沉浸式技术(例如手势控制,运动跟踪和计算机视觉)响应观众的动作,移动脑控制接口响应观众的脑波活动,从而进行一系列的交互。传统博物馆交互很少,随着技术发展,艺术、人物、文物与观众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当沉浸理论延伸搭配人机互动媒体上,就出现了沉浸媒体。所以在沉浸式体验含义上也理解为数字技术或图像、影像等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及心流;总结就是沉浸是让人专注在当前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心理状态。

 

图片

(图片:心流状态丨来源:网络公开)

 

情境虚拟体验和互动体验装置艺术,是最近新媒体艺术最热门的话题。日本的新媒体艺术 TeamLab 团队打造的一系列新媒体沉浸式艺术体验风靡全球, “水面上舞蹈———无穷”艺术,观众可以走入水中,通过步伐改变锦鲤的游动方向。当鱼撞上观众,他们会变身成花并且在空间中散射,人们的出现决定了锦鲤运动的轨迹,并在水的表面上呈现多彩线条,水中的画面由计算机实时渲染,观众和装置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不可重复、不可再现的艺术作品。2017年米兰设计周 COS同样绽放互动异彩,提出“New Spring”概念,其灵感来自盛放的樱花,6 米高的顶部有30个散开的“花瓣”,每隔5秒钟“花瓣”喷出带着花香的气泡,这些气泡碰到观众的衣服纹理面料就会滑落或弹开,如果接触皮肤则会温柔地“爆炸”,让香气诗意绽放。当观众走进这些气泡,泡泡会像飞舞的蝴蝶一般旋转起来,互动性大大加强。这一“转瞬即逝”的艺术体验让人兴奋不已,阵阵花香唤起观众对灿烂春日的向往。心情的愉悦与心灵的神往,就是感官体验和互动沉浸式体验的价值。

 

图片

(图片:Teamlab艺术品丨来源:网络公开)

 

许多研究表明,多感官浸入和互动沉浸可以增加感情参与,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更深刻难忘的体验。加州科学中心的“Goose Bumps: The Science of Fear”的展览研究表明: 博物馆体验可以深深植根于游客,是最具潜力的学习记忆,体验和感受加强人的知识和认知情感。约翰富沃克在他所著《博物馆体验》一书中说:“沉浸式的情绪可以唤醒人的认知和记忆。虽然认知过程中,情绪被认为是独立的,但是这个体验过程,多感官是不可分割的。情绪、记忆与决策紧密联系,他们的体验记忆可能最终影响参观者的选择,而最终影响学习。”在今天信息重叠的时代,身临其境沉浸式的博物馆环境提供了另一个引人专注的优势,即不受外部干扰的聚集体验,使访问者能够完全沉浸在当下的内容。沉浸式体验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在博物馆文化活动中,一切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姻故事正在演绎 文化体验的各种可能性。全面式的沉浸文化体验时代已经到来。

 

图片

(图片:艺术与科技融合丨来源:网络公开)

 

三 · 沉浸式博物馆案例

 

(一)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运河上的舟楫”“河之恋”是博物馆中两大数字化沉浸展览,通过互动屏、AR增强现实、360度环幕讲述中国大运河的舟楫文化及运河人家的生活状态。其中,“运河上的舟楫”展览是以舟楫实体展览与多媒体虚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大运河千百年来的舟楫变迁故事。该展厅采用流线型参观模式,利用层高创造不同视角的体验感。是1∶1复原一艘康熙时期20米长的沙飞船,进行实体游览和虚拟游船体验。为营造沉浸感,在沙飞船的内部设置运河饮宴互动投影、民间曲艺互动媒体、运河地图互动卷轴、平衡舵操作杆等装置增强游客体验;在沙飞船外侧甲板周围布局360°环幕,通过将古画中运河沿岸城市名胜建筑、人文风貌等进行三维立体场景重构,给观众带来游历古运河盛世图景之感。

 

图片

(图片:百舸千帆和沙飞船图丨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图片

(图片:大运河河之恋丨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二)浙江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临平南苑街道人民广场北侧。它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余杭历史,解读余杭和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该展馆通过突破传统模式的展览设计和最新的科技手段,为我们从地域、经济、生活、文化与变革五个方面展示江南水乡文化,还原一个生动、立体的“江南印象”。

 

此次展厅内及公共区域饰面大量使用了U型玻璃幕墙,形成了通透均匀的光晕感,柔和,静美。展厅的整体空间大量使用纯白色的金属铝板作为墙面基础饰材,结合青绿色系的版面,视觉雅致、高级感,平面的处理,看的出设计师特意加强扁平化的形式,减少对大空间的干扰,为视觉减负。

 

图片
图片

(图片: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广东中山: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市博物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是中山市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32年,侨立中山公医院由旅美华侨肖悔尘创办,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1984年9月28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中山市博物馆,把原侨立公医院首层拨给市博物馆使用。2004年,侨立中山公医院被公布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包括“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和“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其中“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展厅面积3200多平方米,展线850多米,展出文物资料800多件,讲述中山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展览分为“海上香山蛮烟雨”“安民易俗成村聚”“渔户田庐水城国”“镜海扬帆立潮头”“近代中山开风气”五个部分,各部分内分别有许多沉浸式艺术投影,以及文化场景的搭建营造,内容以中山人的历史为主体强调中山人民的历史,,表现中山人的生存空间和历史活动,表达中山人的观念意识与情感,展现中山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习的演变,凸显中山人的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中山博物馆艺术投影丨来源:网络公开)

 

(四)巴西里约:明日博物馆

 

当年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设计蓬皮杜时,只用了一半场地来建艺术中心,而将另一半场地空着作为巴黎的城市广场。在巴西里约,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明日博物馆,同样的,除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外,还提供了一个7600平方米的广场。该广场创造了一个更具凝聚力的城市空间。

 

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里约文化,通过建筑探索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广场围绕着建筑,沿着码头延伸。建筑面向广场的一侧长75米,面向大海的一侧长45米,这些特点突出了博物馆从码头到海湾的延伸。永久性展览位于楼上,屋顶高10米,可以看到瓜纳巴拉湾的全景。建筑的总高度被限制在18米,这保护了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圣本托修道院湾的视野。

 

图片

(图片:巴西里约明日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带有大型活动翼的悬挑屋顶和立面结构几乎扩展了整个码头的长度,强调延伸到瓜纳巴拉湾,同时最小化了建筑的宽度。建筑外围有一个倒影池,用来过滤从海湾抽上来的水,然后从码头的一端放回去,给游客一种博物馆漂浮在水面上的印象。

 

图片

(图片:巴西里约明日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该建筑以可持续设计为特色,融合了自然能源和光源。来自海湾的水被用来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这个水源也为博物馆周围的倒影池提供水源。博物馆还使用了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电池板来优化全天阳光的角度,并产生太阳能为建筑提供能源。

 

展示内容上,这座梦幻般的明日博物馆专注于回答五个关键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我们想要怎样一起生活?

 

(五)赫尔辛基:“Amos Rex”博物馆

 

Amos Rex起源于阿莫斯·安德森艺术博物馆(Amos Anderson art Museum),自1965年以来,它一直是赫尔辛基首屈一指的私人博物馆。为了适应21世纪当代艺术实践和展示的变化,博物馆决定开发一个更适合提供新的艺术体验的新场地。

 

图片

(图片:赫尔辛基博物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由于城市规划不允许将建筑延伸到地面之上,博物馆和JKMM商量决定,将建筑延伸到以前用作公交车站的庭院之下。整个改造项目真正的看点就在这个作为屋顶的公共空间。大大小小的一系列结构穹顶,让整个广场看起来趣味十足。倾斜的投射天窗为地下展厅带去自然光,而在地面上又像是一个个露出头的潜望镜一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形状的公共空间。超过2200平方米的画廊空间由一系列的地下穹顶空间组成。弧形的屋顶让空间呈现出流动性,也让有些特定形式的展览在这里格外出彩,比如teamLab。

 

图片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